昨日美股遭遇血洗,道指狂泄1164.52点,收跌3.57%,创2020年6月11日来最大单日跌幅;纳指、标普均大跌超4%。
美国疫苗巨头—辉瑞,也再次遭受质疑。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其最新研究发现,这项研究结果被发表在全球最具权威性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其中指出,在辉瑞疫苗第二针接种后的第3个月,有效性几乎变得与0无异。
12至15岁的青少年在接种第二针辉瑞疫苗1个月后,有效性直线下降,在接种完60天后有效性降至仅有20%,5个月后有效性为0%;对于5至11岁的儿童而言,辉瑞疫苗的有效性减弱速度更快,仅1个月就从60%降到23%。
美国疫情又迎来了一波“上升潮”。当地时间5月17日,美国纽约市将新冠疫情警报级别上调至“高”。美国新增确诊病例数、住院人数也在攀升,美国卫生官员发出警告称,美国新冠药物告急,Covid-19疗法的关键药物最早可能在今年夏天耗尽。
A股市场,近期医疗板块仍在持续摩底,区间抗原检测、核酸检测、医疗新基建、CXO等热点虽轮番异动,但整体仍在箱体振荡区间,个股分化明显。
截至19日14:20发稿,A股规模最大医疗ETF(512170)小幅下跌0.4%,整体仍在箱体振荡。
资金方面,资金仍伴随下跌持续流入,目前医疗ETF(512170)盘中净申购资金逾4500万元,最新基金份额逼近240亿份,开年以来份增长超31亿份!
消息面上,首创证券研报表示,15分钟核酸“采样圈”加快构建,关注相关产业链。
伴随15分钟核酸“采样圈”加快构建,关注相关产业链多地启动常态化核酸检测,积极构建15分钟核酸“采样圈”。密克戎变异株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自4月以来,我国多地宣布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5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电视电话会议提出,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拓宽监测范围和渠道。5月13日,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检测“采样圈”,有利于公众就近就便接受核酸检测的服务,有利于感染者的早期发现,来提高检测预警的灵敏度。
目前,北京、杭州、宁波、唐山等市要求进入公共场所或公共交通需要48小时核 酸阴性证明,深圳、苏州等市要求公共场所或公共交通需要72小时核酸阴性证明,核 酸检测常态化持续推进。
截至5月12日,上海市共布局设置各类核酸采样点超过9900个点位,16000个工位,其中,超过5700个点位已经开放运营,核酸检测能力已达到每日800万管以上。 截至5月8日,杭州全市共设立采样点9900个,采样通道16583个。
国融证券表示,防疫常态化下,核酸检测必不可少,核酸产业链有望扩容,“在采样人员调配上尽量不要挤占日常医疗资源,医疗机构的检测能力主要保障日常疾病诊疗”,检测实验室有望更深度参与到检测中。另外,常备方舱医院也将拉动医院基建扩容,对基础医疗设备形成利好。在核酸常态化防控下,我们认为第三方实验室有望深度受益,病毒仍在持续变异,但新冠药物研发也在紧张进行中,建议关注国产新冠药物研发进展及相应产业链上的公司。
国金证券最新研报表示,当前医疗板块具备较为突出的投资价值和相对很小的投资风险,我们在兼顾疫情投资主线(疫苗、检测、小分子药物)的同时,建议将配置重心转移到常规院内医疗和消费医疗的恢复上来。建议关注底部区域的头部药企和具有新品种放量预期的特色药企,及新冠相关研发进展。同时建议关注新冠检测、常规医疗及消费医疗的疫情后恢复。
【医疗ETF(512170):国民抗疫刚需,强势业绩验证成长本色】
医疗ETF(512170)跟踪的中证医疗指数(399989)成份股全面覆盖了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领域的细分龙头,其中医疗器械直接受益于疫情防护、医疗物资出口等需求,抗疫概念股合计18只,权重近4成,新冠肺炎检测概念12只;医疗服务概念则直接受益于人口老龄化、医疗消费升级和医美等高成长领域,具备长期国民级需求增长。
近年,中证医疗板块在连续高增长后维持高增速,2021年全年板块归母净利润首超675亿元新高,在超高增长基数下继续维持35%的高增速,板块利润创历史新高!
其中,权重近6成的前十大成份股归母净利润增速高达48.6%。中证医疗指数前十大成份股市值权重超56%,权重核心聚焦各细分领域龙头医疗企业。
【医疗板块估值回到历史新低,性价比逐渐突出】
伴随近期行情持续调整,截至5月17日,医疗ETF(512170)跟踪的中证医疗指数估值(市盈率)水平已经回落至最新的33倍,历史分位数为4.65%,估值水平低于指数发布以来95%以上时间区间,甚至低于2018年大熊市末期的估值水平。
从历史估值水平看,目前中证医疗指数最新估值处于历史底部及机会值区间,从过往估值对应未来收益率统计计算,当下投资胜率及性价比较高!
【风险提示】医疗ETF跟踪的标的指数为中证医疗指数(399989),中证医疗指数基日为2004.12.31,发布于2014.10.31,指数成份股构成根据该指数编制规则适时调整,其回测历史业绩不预示指数未来表现。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本公司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基金投资有风险,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其未来表现,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