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非服务中心副主任贺翔博在接受中国经济网采访时说,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时候遇到的“坑”特别多。
浙非服务中心副主任贺翔博。(受访人供图)
疫情后 “抢蛋糕”的少了
贺翔博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疫情确实让中国企业与境外的交流减少了,但另一方面也给了更大的利润空间。“疫情发生后,出去的人不就少了嘛,做生意的人少了,同样跟你抢蛋糕的人也就少了,那么你在当地市场的利润自然也会增加。”
贺翔博致力于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在非洲12年服务了上千家企业,他说自己既能发掘良机,也能察觉危机。
签错协议能亏上千万
“我有一个客户当时他要搞一块土地做工厂,要签订土地协议了,我审了一下材料发现证上写的是农业用地,但这地他是要做工业的,如果他签了字交了钱,很可能就亏几千万元。”贺翔博说,这只是千千万万当中的一个案例,在市场上牵涉到利益的时候,中国企业可能一个不小心就会踩到坑。据他介绍,目前中国在海外的经贸合作区已有上百个,而在商务部网站上挂牌通过国家级考核的仅20家。
在非洲能做跨境电商?
对于跨境电商当下在条件相对落后的非洲是否能有发展,贺翔博认为,这要从市场、物流、技术三个方面来看。
“非洲在发展电子商务这一块有它先天的局限性。首先市场小;第二是物流,尤其最后一公里的配送业务欠发达;第三技术相对落后,比如4G网络传输速度。”他说,“不过这也不是太大的问题,比如非洲大陆自贸区协定已经签署,在最后一公里的物流配送上有很多包括中国的电商企业已经在逐步解决了。只要中国企业能够带着我们的团队、管理经验以及经营技术到非洲去打开那边的电子商务市场,一定也可以取得跟中国一样的经营成果。”
贺翔博表示,跨越式发展在非洲是可以实现的。他以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进程来举例:“我们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没有走欧美国家200、300年的发展历程,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那么非洲其实也是一样,他们的基础设施相对来讲比中国是要落后,但对于技术应用来讲,不应局限于一定要把‘楼’从一层、二层建立起来。”(中国经济网 陈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