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向杲
9月28日,银保监会印发《关于资产支持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登记有关事项的通知》,将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的资产支持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由注册制改为登记制,险资运用再迎两大利好。
资产支持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两大资管产品都是拓展险企投资渠道,实现资产负债有效匹配的重要途径,此次登记制改革,对保险资管公司影响深远。
首先,登记制将极大提高险资配置效率,从投资者角度看,目前险资投资上述两类产品规模占比均接近九成。其次,资管新规后,各金融机构同台竞技,产品发行效率成为决胜因素之一,登记制有望助力保险资管机构脱颖而出。再者,登记制利于压实保险资管机构主体责任,厘清各方的权利义务,推动保险资管机构健康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登记制的及时出台,有望加速推动各类资产支持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落地,从供给端解决适合险资投资的优质资产不足的难题。因此,登记制可谓化解资产荒的及时雨。
当下,险资运用面临困局在于:一方面,截至今年8月末险资运用余额已达22万亿元,随着险资规模持续扩大,大量新增资产及到期资产急需找到合适的投资渠道;另一方面,由于险资来源于保户,有资金成本且追求绝对收益,这决定了险资的资金属性与公募、证券等机构迥异,这也将许多资产排除在险资可投资范围之外。这两大因素共同促成了险资资产荒。
深入分析,由于具有刚兑属性,险资近年来逐渐形成了“固收为主权益为辅”大类资产配置格局。正如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会长段国圣所说,“保险公司使用的投资策略是均衡的投资,80%投资于固定收益市场,形成一定利息以后用权益加强。”
这一策略在利率中枢较高或权益市场向好的年份,往往能产生良好的收益。但反过来,如果利率持续走低,或权益市场波动加剧,将给保险公司带来很大的投资压力。今年,险资面临的就是后一种情况,资产配置难度更大。
究竟难在哪里?难在刚性成本约束下,找到符合险资收益要求的资产并不易。按保险产品设计,险资长期年化投资收益率要维持5%左右,方能覆盖成本,并为险企带来经营效益。但目前的固收、权益、非标等资产并不能很好地满足这一收益要求。
从固收资产看,至今年8月末,险资配置于债券与银行存款的余额占险资总规模的50.6%,但30年国债、地方债和20年国开债利率目前在3.5%附近,低于险资负债成本,银行存款收益则更低。
权益市场方面,2019年、2020年权益市场向好,险资配置于股票与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收益较高,且能弥补固收资产的收益不足。但今年由于A股波动加剧,险资为合理控制风险敞口,在权益市场操作颇为谨慎,前8个月险资权益投资呈微收缩态势。
非标资产方面,从去年开始,“融资类信托新规”、房地产“三条红线”等监管规则相继出台,导致非标资产供给短缺,保险业很难找到合适的非标资产。
固收资产收益低,权益市场风险大,非标资产供给少,诸多限制让险资只能选择收益率低且存在很大风险的产品,这也导致保险公司资产负债错配风险进一步加大。
令人欣喜的是,上述两大资管产品实施登记制后,各类非标资产、保险私募基金等产品有望加速落地,可供险资机构选择的资管产品数量将进一步扩大,险资的资产负债错配压力将得到一定程度缓解。整体来看,两大资管产品由注册制改为登记制,是保险资管产品市场化改革的一大进步,将长远地惠及行业发展。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