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煤违约背后:评级机构无序竞争,1500人每年出两万多份报告

作为河南省的知名国企居然还不起10个亿,永煤控股的违约引起市场一片哗然。然而这并非个案,据中证鹏元统计,2020年新增债市违约主体达到43家,违约规模接近700亿,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国有企业和高评级主体。

数据显示,今年1-11月,AA+及以上主体违约占比为48%,较2019年上升12个百分点,违约国企占比44.7%,较上年增加30个百分点。新增违约主体43家,其中国企占比42%,较上年增加27个百分点。

国企信仰被打破,引发二级市场动荡,导致债券市场融资功能受到很大冲击,不少人将问题瞄准了债券背后的守门人——评级机构。

交易商协会约谈评级机构,评级机构为何只是“事后诸葛亮”?

信用评级的目的是为了显示受评对象信贷违约风险的大小,一般由专门的信用评估机构通过对受评对象金融状况和有关历史的数据进行调查、分析,从而对其金融信用状况给出一个总体评价。

3A级在信用等级中的解释为“偿债能力极强,基本不受不利经济环境的影响,违约风险极低”,其所蕴含的意义令投资者趋之若鹜。而高级别华晨集团、永煤控股债券违约的背后,颠覆了投资者对信用风险的评估逻辑。

在永煤债券违约后,评级公司中诚信国际迅速下调了永煤控股的评级,并列入降级观察名单,华晨汽车集团、清华控股也被下调了评级。

不少人疑问,为何评级机构做的不是守门人,反而只是“事后诸葛亮”。业内普遍认为,评级机构的缺失很大程度上与评级机构采用“发行人付费”模式有关,不少发行人倾向于支付更多的费用换取更高的评级。

监管也注意到这一情况。近日,交易商协会对相关评级机构进行了约谈,并在《第三季度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业务运行及合规情况》中表示,在发行人更换评级机构后,关注到个别评级机构对发行人主体级别调升的比例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存在评级虚高等风险隐患。

同时针对评级动作滞后等事项,交易商协会也分别对中诚信国际和大公国际进行了约谈,强调评级机构应持续监测影响受评对象信用水平变化的风险信息,所给予的评级结果应有效反映信用水平,发挥信用评级的风险预警作用。

发行人付费模式影响何解?

远洋资本高级研究员盖新哲此前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与成熟国家市场相比,我国评级机构给出的评级有些虚高,3A级占比过高,且3A级信用债的内部各主体基本面分化较大。

中证鹏元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勇在其2021年信用风险年会上表示,中国评级行业虽然有30年历史,但真正服务资本市场15年,而且真正违约的时间也才6年,数据和时间的积累都远远不够,违约和风险释放还没有经历一个完整的周期,评级发展难度很大。

李勇认为,要客观看待评级机构的工作。目前市场化评级机构大概1500名分析师,230名研究员每年出具两万三千份评级报告和3700份研究报告,完成对5000个发行人1万多只债券的日常跟踪。评级机构实际上做了大量的筛查工作。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开数据显示,三季度,10家评级机构共承揽债券产品4019只,环比增长1.03%,涉及发行人2128家,出具评级报告的债项共4689只。从承揽只数来看,中诚信国际占比仍最高,为 34.36%,联合评级、联合资信和上海新世纪业务量占比在 10%-18%之间,东方金诚、中证鹏元、大公国际占比在 6%-10% 之间,远东资信占比1.12%,标普(中国)和惠誉博华不足1%。

针对评级现存的问题,李勇表示,要规范评级机构合理竞争。“国际评级机构也存在竞争,也是发行人付费,但评级机构竞争没有这么激烈,为什么呢?主要评级机构就三家,且形成了多评级的模式,一般发行主体会找至少两家或者三家做评级,收费很高。评级机构基本没有生存压力,没有进行级别竞争和价格竞争的冲动。”

他强调,评级不宜变成竞争激烈的行业,等到行业出清、进入到良性发展阶段以后这个问题会得到解决。

评级机构如何扮好守门人角色?

市场普遍认为,债券违约已进入常态化,明年债券违约仍将继续,信用风险会发生分化。在这个过程中,评级机构如何发挥好自己的作用?

李勇表示,目前的评级技术和序列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市场诸多方面于此关联,换成另一套有区分度的评级体系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消除这种转轨的影响,保证新的方案就是准确的并被市场所认可。

在他看来,近年来我国在违约风险处置上已经逐步成熟,确立了市场化、法治化的处置原则,但在执行层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到目前为止的违约,财务造假占了相当的比重,还有一些涉嫌逃废债、欺诈发行,这已经不单是信用范畴,而是法治范畴。

“如果财务不真实、随意划转资产、信息披露有选择性、甚至非善意发行,企业的信用就具有了不可分析性。”李勇表示,参与各方要坚守各自底线,承担各自的责任,评级机构在信息获取和信息甄别上要下更大的力气。

李勇强调,在目前债券违约时间和数量积累不够,信用债流动性较差、交易不活跃、价格传导不畅,风险暴露的逻辑和路径还没有形成规律的情况下,检验评级质量的一些关键指标还缺乏数据基础,随着债券市场的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该问题会逐步改善。

“经过这些违约事件,评级机构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评级理念和评级模型,信用分析要更多地回到报表和发行人本身素质上来。”李勇说。

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三季度末,10家评级机构共有分析师1412人, 较上一季度末增加 37 人,主要是中证鹏元和中诚信国际分别增加了20和10 个分析师。从业经验在 3-5 年的占比 31.73%,环比下降 0.2个百分点,5 年以上占比 27.83%,环比提高 2.09 个百分点。

李勇表示,中国的评级行业已经在人才、技术和经验上有了一些家底,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解决问题的答案和发展的路径越来越清晰。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胡萌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柳宝庆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320 字。

转载请注明: 永煤违约背后:评级机构无序竞争,1500人每年出两万多份报告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