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方供图
分析人士指出,在全球化时代,经济发展存在很大风险,因此,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应当树立风险意识,提高抗击风险的能力,以强大韧性保障自身可持续发展。在改革开放不断加快的进程中,以更加安全可靠的水准融入到全球供应链中,推动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
湘江十月红枫郁,博鳌论道芙蓉俏。
10月18日,博鳌亚洲论坛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首届大会(下称“经安会”)在中国长沙开幕。
该论坛是博鳌亚洲论坛继以健康为主题的全球健康论坛和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国际科技创新论坛后,推出的第三个全球专题论坛,也是国际上首个聚焦经济发展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大会。
话题应世界变局而生
疫情反思、碳中和、经济创新、全球治理、金融风险……本届大会以“大变局下的经济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由一个主论坛、20多场分论坛及展览等组成。论坛聚焦经济发展与安全的辩证关系,探讨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隐患和非传统安全挑战,为亚洲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的外部环境。
作为博鳌首个经济专项论坛,本届大会吸引到各国领导人、政商学各界的广泛关注。
其中,论坛发言嘉宾不乏重量级大咖,如联合国前副秘书长沙姆沙德·阿赫塔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驻华首席代表巴奈特、美国前商务部长古铁雷斯、泰国前副总理兼外长素拉杰·沙田泰、意大利经济发展部原副部长米凯雷·杰拉奇、巴基斯坦驻华大使莫因·哈克、菲律宾农业部部长达尔、蒙古国驻华大使图布辛·巴德尔勒、新开发银行行长马可、中国欧盟商会副主席马晓利、世界卫生组织荣誉总干事陈冯富珍等。
论坛话题创新性地将经济发展与安全两个话题结合,突出在世界大变局下的思考。
近两年,新冠疫情危机持续,全球经济遭受巨大冲击,在艰难中挣扎复苏。伴随疫苗接种提速、防控形势好转,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一度乐观。然而,7月以来,疫情卷土重来,全球疫苗接种整体速度趋缓,经济复苏再次面临严峻考验。
当地时间10月12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小幅下调0.1个百分点至5.9%,维持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4.9%不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全球经济持续复苏,但受疫情拖累,复苏动力正在减弱,成为横亘在全面复苏道路上最大的障碍。与此同时,疫情多点暴发,殃及处于全球供应链关键环节的国家和地区,致使供应链紊乱长于此前预期,或将进一步抬高部分国家的通胀。
另据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与英国《金融时报》10月10日联合发布的全球经济复苏追踪指数(TIGER),受供应链危机、能源危机、高通胀等因素的影响,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长势头放缓,全球经济复苏或将陷入停滞。
在此背景下,各类影响全球经济健康运行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贫富鸿沟扩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气候问题日趋严重、生态环境与健康问题严峻、金融风险高企等全球性风险和挑战悉数袭来。
各国领导人、政商学各界逐渐意识到,建立安全发展、均衡增长、共同繁荣的制度框架、加强经济全球治理与国际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李保东表示,经济发展与安全的内在联系不能割裂,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危机都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各经济体必须采用全方位综合治理的手段和战略来解决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同时,统筹发展与安全是大变局下重大而迫切的时代课题。
与会嘉宾BCG董事总经理、全球资深合伙人周园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经济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在国家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总战略下,经济才能得到发展。此外,经济发展和安全的内在联系不可分割,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危机都不会独立出现,因此,必须采用全方位综合治理的手段和战略来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化时代,经济发展的确存在很大的风险,因此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应当树立风险意识,提高抗击风险的能力,以强大韧性保障自身可持续发展。在改革开放不断加快的进程中,以更加安全可靠的水准融入到全球的供应链中,推动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周园表示。
议题设置丰富多元
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问题日渐严峻,建立一个汇聚富有前瞻性、动态的、有效的政策建议的高端对话平台已迫在眉睫。
“我们发起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就是为了给亚洲和世界各国的政商学界领袖,尤其是企业界领袖提供一个高端对话平台,为发展与安全这一时代性课题贡献亚洲智慧、亚洲方案。”李保东介绍说。
作为国际上首个聚焦经济发展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大会,“经安会”身担重任。李保东说,当前,专注于经济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之辩证关系者少之又少,发起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正是博鳌亚洲论坛填补这一空白的重大举措。
会上,与会嘉宾将深入分析全球化和各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风险、短板、不确定性因素,探讨各类安全问题,提出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应对策略和思路,为世界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方案。
论坛话题涉及领域丰富,其中不少关系到中国多项国家战略的推进前景与方向。
例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以怎样的理念、机制和合作精神,共同维护“一带一路”安全?中国“双碳”承诺的实现,经济发展理念和模式需进行怎样的转变?作为中国经济大未来的“排头兵”,自贸区建设还有哪些困难和问题?
同时,论坛极具前瞻性和建设性,为全球经济治理及热门领域发展提供风向标,以及政策建议。
例如,新型大国关系和中美合作,对全球经济治理具有怎样的意义?全球制造业有哪些先进的理念和模式值得学习和借鉴?“后疫情时代”,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如何改变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不利地位?如何平衡金融监管、开放与创新?
此外,论坛还对热点公共危机事件进行反思,同时居安思危,对多个社会安全领域的风险预防进行展望性探讨等。
例如,新冠疫情令全球公共卫生体系的短板暴露无遗,公共卫生挑战面前,需要什么样的国际合作,以避免各自为战、相互指责?如何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有效应对各种重大灾害?国际贸易与合作如何保障粮食供应链的畅通与安全?网络安全的全球治理,需要什么样的国际合作?
毕马威中国政府及公共事务主管合伙人喻莺此次参与“对话自贸区:‘试’出中国经济的大未来”分论坛的讨论。她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当前,中国经济管理重心正逐渐由实现小康社会阶段的增长优先,向共同富裕阶段的平衡发展转变,监管部门的管理视角也将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型,在发展中更多考虑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等体现增长良性循环的问题。与此同时,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仍在不断加大,对市场扩大开放和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新技术、新业态仍要保持积极鼓励态度。在开放环境下,运用科学治理手段,找到效率与风险的中和点是治理体系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未来,以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为导向,中国经济治理体系的建设还需要向可持续性、社会公平、数据安全和产业链自主可控等领域投入更多关注,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供制度保障。”喻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