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疾新规产生的实质性影响正在逐渐释放。上海证券报记者获悉,多家上市险企管理层近日在公司2020年度业绩发布会上透露,今年2月新版重疾定义切换后,保险公司在新产品开发、风险控制和新产品培训销售上都存在一定压力。目前,各公司正在积极寻求业务转型路径,努力推动业务发展回归正轨。
记者调研了解到,在今年2月新版重疾定义切换后,旧重疾险产品全部下架,保险公司必须根据新版重疾定义重新开发产品。目前,新重疾险产品还在陆续推出中,已经面世的新产品仅有百余款。
新华保险副总裁兼总精算师龚兴峰坦言,新版重疾定义切换的同时,新版重疾表同步更新。公司在2020年度核算中采用了新版重疾表,来反映行业最新的重疾实际情况。
新规给险企带来的压力显而易见,但由于重疾险是寿险公司业务价值的主要贡献者,上市险企普遍在2020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表态,对重疾险业务依然高度重视,要聚合资源、考核等方面力量,确保在重疾险业务上能够持续平稳发展。
中国人寿副总裁詹忠表示,新版重疾定义下发后,公司一直在积极研究,也根据新版重疾定义推出了多款产品。在开发这些产品的过程中,一方面严格遵守监管约束,另一方面运用多种手段加强风险发生率高的产品管控。在定价上,公司结合大量历史经验数据,与产品核保销售等环节进行了整合协调,以便管控风险发生率,提升业务价值。此外,在再保险方面,公司也对重疾险进行了很多风险分散的安排。
除了产品开发外,目前重疾险在销售端承压较大。新华保险副总裁李源表示,疫情给一些复杂型产品的销售流程带来了冲击。去年公司重疾险销量有所下滑,整个保险行业情况也类似。新华保险去年8月进行了一次线上销售的尝试,公司管理层在直播平台上大声疾呼,对销售队伍、客户做宣导。但因为健康险产品确实比较复杂,投保过程中涉及后台的核保、健康告知等环节,公司之后没有再继续推广这种线上模式。
寻求业务模式的创新或许是一个突破口。中国人保集团董事长罗熹表示,发展包括重疾险在内的健康险要在“三医”上做文章,即整合医疗、医药、医保三方资源,打通壁垒。美国有些保险公司投资了很多药厂和医院,通过打通新药和医院环节,来降低保险的支付和理赔,实现降本增效。中国在这方面还没有成功的案例,中国人保正在进行这种探索,希望建立一条新的发展模式。
太平人寿总经理程永红认为,重疾险业务未来仍有较大的成长空间。从需求方面来看,2019年我国商业健康险的覆盖率只有36%,重疾险覆盖率更低,保障额度普遍不足,不能满足重疾治疗费用的要求。从供给方面来看,去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力争到2025年,健康险市场规模超过2万亿元。这意味着,未来5年健康险总保费的年复合增长率要达到20%以上。因此,重疾险业务仍然有一个很好的发展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