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16日讯 “你可以随便看、随便问,楼内任意一家企业都能把自己与学校的合作项目说上个一二。”11月14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宝谷创新创业中心(以下简称“宝谷双创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以下简称“地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劲松给长江日报记者展示了一张入驻企业名单,其中近半企业都有“地大基因”。
中国地质大学宝谷创新创业中心是洪山区环大学创新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日报记者 栾嘉雯 摄
宝谷双创中心位于地大东区,紧邻鲁磨路,开车或走路进出校园,一眼就能看到这栋大门敞开的楼宇。在地大周边矗立的众多建筑中,宝谷双创中心“存在感”很高。
2021年,洪山区与地大签订共建协议,全力推进“武汉·中国宝谷”品牌建设,并将宝谷双创中心作为其建设进程的标志性项目,给予2000万元扶持建设资金。
去年,因其邻近高校的地理位置,中心刚开园就获得了大批企业的关注。“中心开园仅一个半月就已全部订满,但我们主动劝退了一些和中心规划发展目标类型不相符的企业。”孙劲松说,企业入驻标准之一就是要符合中心产教融合定位,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领域与高校达成共建。
武汉中地大智慧城市研究院有限公司是中心第一批入驻企业,总经理宋丽娟正是地大经管学院的校友。
“刚来这里,我的第一感觉是创业多年终于‘回家’了。”2014年,宋丽娟和同为经管学院的校友陈志龙联合创办了武汉华起物联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为监管主体提供数字监管服务。经过9年发展,她逐渐感觉到公司要想寻求市场突破,必须汇集更多专家人才,加强研发实力。
入驻宝谷双创中心,宋丽娟团队联系到地大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专家团队。经半年时间磨合和筹备,企校联合成立了新型研发机构——中地大智慧城市研究院,既开展地理信息系统、智慧城市等前沿研究,又链接市场需求落地转化。
中地大智慧城市研究院既开展地理信息系统、智慧城市等前沿研究,又链接市场需求落地转化。长江日报记者 栾嘉雯 摄
“依托地大,我们有了技术底气。”宋丽娟说,今年,中地大智慧城市研究院有限公司在对接项目时,了解到对方在时空信息和智能感知方面存在技术难点,就立即联合地大该领域的专家和研究院技术团队进行技术诊断,最后达成了合作协议,实现了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在中地大智慧城市研究院有限公司可以看到不少地大人面孔。“这里不仅是地大学生的实习实训平台,也是地大青年教师了解当前市场技术需求的渠道之一。”宋丽娟说,研究院在对接智慧城市项目时,也能同步了解到地方政府关于产业经济发展、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这时他们就能“牵线搭桥”,将地大的优秀成果推介出去,“打出一套‘地大’组合拳”。
今年,宝谷双创中心已吸引高新技术类、科技服务类等40余家企业进驻。
(长江日报记者栾嘉雯 通讯员范容 实习生孙彤)
【编辑:王戎飞】
【来源:长江日报-长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