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黄峥:对不可改变、不可能征服的事要会放弃!

8月24日晚间,拼多多发布2021年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该季度拼多多营收230.5亿元,市场预期267.4亿元,上年同期121.93亿元;归属于普通股东净利润为24.15亿元,同比增长368.48%;拼多多第二季度平均月活跃用户为7.385亿,同比增30%,市场预期7.592亿。截至2021年6月30日的12个月期间,活跃买家达8.5亿,同比增24%。

尽管这是一份“不及预期的财报”,但对于拼多多这样一家“现象级企业”,其迅速崛起的密码仍值得深入复盘研究。

正如字节跳动张一鸣一样,拼多多创始人黄峥也早早隐退,并引发市场巨大关注。这或许是一个谢幕的时代,但却不应是一个告别的年代。为此,我们特地选取了一篇深度文章,希望对读者有所裨益。

互联网经济20年最具现象级价值的两个企业:一是字节跳动,二是拼多多。

在巨头环伺,存量市场固化的背景下,两者都通过洞察新商业的本质,打造新的万亿级平台。这两家公司唯一不同的是,前者以腾讯、阿里的挑战者姿态出现,并以此为傲;拼多多则表现出某种外圆内方的智慧,与巨头们保持竞合。创立于杭州、后来搬到上海的拼多多,早期曾把阿里电商视为学习标杆,策略也是从避开巨头竞争的下沉市场起步。

2019—2020年的拼多多是当之无愧的增长明星。

从市值来说,2021年1月6日拼多多股价涨超12%,市值达2296亿美元,超过京东(1485亿美元)和百度(729.9亿美元)之和;一跃而为仅次于腾讯、阿里的第三大互联网公司。

从利润来说,拼多多2020年Q3(三季度)实现盈利4.66亿元人民币,是成立以来首次盈利。在以烧钱为扩张路线的电商行业,扛过盈利前的亏损期,淘宝用了6年,京东是12年,亚马逊则是20年,而拼多多只用了5年。

从用户来说,根据2020年财报,拼多多活跃买家达到7.88亿,用户规模全面超越阿里巴巴和京东,全年营收同比增长了97%。年度活跃商户从2019年的510万增至860万,增长69%。2020年,从营收来说,拼多多实现594.92亿元,同比增长97.37%;但是利润为负71.80亿元,与2019年相比亏损小幅增加。

拼多多黄峥:对不可改变、不可能征服的事要会放弃!

从GMV来说,2019年年报显示,拼多多当年实现成交额10066亿元(2020年更是达到1.67万亿元),刷新全球电商行业达成万亿GMV交易的新纪录——阿里、京东分别用了14年和20年,拼多多用了不到5年。平台年活跃买家数达5.852亿,实现年营收301.4亿元。经笔者计算,拼多多2016—2019年连续3年营收复合增长率高达290.82%。创业不到5年,拼多多已是国内第二大电商平台,成为国内新品牌的主要发源地。

现金储备方面,2019年底拼多多持有现金、现金等价物及短期投资共计410.6亿元,2020年一季度还进行了11亿美元的定向增发。显然,2019年开启“百亿补贴”之后,拼多多一直保持充足的粮草弹药。

拼多多的异军突起,绝对是近年来最值得关注与思考的商业案例。张瑞敏说,“没有伟大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拼多多是一个时代特质鲜明的新物种,如猿辅导创始人李勇所言,创业是一场与时代的双人舞;毫无疑问,黄峥是一位精妙的舞者。在成长过程中,拼多多几乎每一步都契合了市场节奏,并非简单地摸着石头过河,而是基于对商业本质洞察的某种预见性。

拼多多的成功,应了那句话:于变局中开新局。其增长轨迹可从势、道与术三维度来看。首先,拼多多抓住了移动互联网的大势,即三线以下城市新用户兴起;其次,拼多多不仅顺势而为,更是把握了新电商的本质(道);第三,拼多多在页面设计、价格补贴、社交拼团等方面进行了策略创新。人们对新事物的基本态度,往往是摇摆不定的。如果仅仅在术上来观察拼多多,往往陷入困惑,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得出悲观论调,如拼多多上市不久就陷入假货丑闻,近期的员工猝死、自杀事件,等等。

拼多多黄峥:对不可改变、不可能征服的事要会放弃!

以个人体验来说,自2019年年初笔者成为拼多多的用户,先后买过农产品如水果,3C产品如键盘、鼠标,再到2019年“双十一”前夕购买手机,全程体验了百亿补贴推出前后的用户感受,用网络语言来说,基本上“没有翻车”。为了真实感知拼多多的增长模式,笔者本人花费了两周时间,全程体验拼多多的“多多果园”。如此快速的成功,如此年轻的企业,公众产生怀疑很正常;如果尝试作为它的用户,一段时间后,更多人会做出更理性的判断。

生于1980年的黄峥,出身普通家庭,在学而优则商的道路上飞奔向前。2007年从谷歌辞职的黄峥创办欧酷,对标京东做3C电商,这是黄峥的第一次创业,持续了3年。他很快发现,以自己的年龄、资历和团队,根本不可能打败京东。2007年,前谷歌中国首席战略官郭去疾创办跨境电商平台兰亭集势,2011年,欧酷卖给兰亭集势,黄峥保留了技术团队。很快,他先后创办电商代运营公司“乐其”和游戏公司“寻梦”,依然在思考进入电商市场的可能。

2011年的电商市场大势已定,阿里市场份额达到51%,京东为18.5%,双雄地位稳固,电商市场似乎没有什么机会了。2015年黄峥创办“拼好货”,2016年拼多多APP上线,2018年拼好货、拼多多正式合并。

从拼好货到拼多多,市场发生了两大新变化。其一,五环外用户市场形成,廉价手机普及,移动支付方式成熟等因素,催生来自三线及更低线城市的大量网购潜在用户;其二,低端制造业的产能闲置化,2015年淘宝启动严厉打假行动,宣称“一秒钟下线24万作假商家”。

拼多多的崛起模式,基本路径是在大城市等寡头势力范围之外,避开白热化的竞争格局,服务更低端的新用户。早期拼多多的用户池,独立于淘宝、京东的流量,这两大巨头当时无暇顾及这部分群体(被认为购买力弱、利润低的市场)。在某种程度上,拼多多把电商推向更广大的农村市场,真正推动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升级。

黄峥心中有一个新电商的蓝图:“好市多+迪士尼”模式,打造消费与娱乐一体化的平台。拼多多试图做消费与娱乐的融合,拼多多的使命就是“多实惠多乐趣”,让消费者买到更多更实惠的东西,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更快乐。2018年,企鹅调研显示,用户在拼多多购物的前3个原因分别是:(1)与熟人拼团,互相推荐;(2)邀请好友帮忙砍价;(3)像逛街一样,碰到合适的就买。当然,还有签到红包、抽奖等小游戏。

拼多多的中国式创新三步走:(1)通过拼好货验证了社交电商的巨大潜力;(2)“农村包围城市”,先满足五环外市场的新用户群体,再以真金白银的“高性价比”赢得高线市场;(3)构建“社交+AI”的双重匹配机制,从好友拼团砍价,升级为机器匹配为主。

拼多多黄峥:对不可改变、不可能征服的事要会放弃!

拼多多成功的外部因素中,微信接入的助力极大,亦如当年腾讯入股京东。腾讯2016年首次投资拼多多,目前仍是第二大股东,曾经为拼多多提供了包括微信支付页面入口、微信分享等在内的各类流量支持。微信月活跃用户超过10亿,其中覆盖了2亿—3亿平时不用淘宝的人,拼多多一上来就瞄准了这群人。依靠微信平台和自身的性价比定位,成功触达、激活了下沉市场中“电商边缘人群”。据国金证券的研报,2017—2018年,拼多多APP通过微信链接跳转进入的流量占比在50%以上,同期京东在30%左右,而淘宝、天猫仅为15%。

拼多多的成长,也得益于独特的“补贴”思维。拼多多采取平台商家的“0佣金”和“0平台服务年费”政策,除了支付手续费外,平台不向商家收取任何佣金,与其他电商平台截然不同。因此,平台商家愿意更多地让利给消费者,平台活跃度上升很快。借助于游戏化、促销等模式,拼多多进一步增强了用户黏性。2019年启动的“百亿补贴”,拼多多更是投入了真金白银,比如直接现金补贴,让用户直接买到新款苹果手机;2020年重磅营销五五折购买汽车等;微信引流、社交裂变与真实补贴,快速上市获得的资金,让拼多多的商业模式,形成了基于“补贴”的正向闭环,最终也赢得了投资人的青睐,在营收仅有京东1/10的情况下,市值远远超越京东。

拼多多的用户规模不断增加带来大量订单。2019年,平台共计产生197亿个订单包裹数,同比增长77%,而行业平均增速仅为25.3%。海量的订单对平台架构、基础设施、功能模块等提出新的挑战。对此,拼多多早已做好准备,事实上,拼多多一开始就是一家技术驱动型的公司。2019年年报显示,创立至今,拼多多团队中技术工程师占比始终维持在50%以上。2019年,研发费用为38.7亿元,较上一年同比增长247%,平台研发费用占收入比重达12.8%,远高于互联网行业平均水平。在持续创新的技术应用支撑下,2019年,拼多多人均创造GMV达1.73亿元。

黄峥是少数具有哲学家气质的企业家,在笔者看来他的思维有3个特点:

一、本质思维。他习惯于追问底层逻辑,相信“第一性原理”,比如他经常运用物理学定律来表达观点。

二、差异思维。黄峥对基本问题的思考,往往是为了导出新的解决方案,他习惯于增量思考,比如他第一次创业就是电商,3年后即选择高价出手,因为他意识到,“我和他(刘强东)是两代人。‘两代人’并不是一句调侃,而是说不同的代际,天然有不同的思路和玩法,我不会和前一代人在同一个平面竞争,我会去寻找一个新的竞争维度”。他在思考游戏的新玩法和新空间,于是有了拼好货、拼多多。

三、融合思维。黄峥的思考模式属于投资大师查理·芒格推崇的“模型思维”,即具有多个学科角度或多元文化视角的多模型,来思考社会问题的多重解,特别是创新解与最优解。黄峥有一篇文章名为《佛与量子力学,无常与不确定性》,还对类似《公共医学,耳鼻喉及头颈外科》看上去和商业无关的话题充满热情。小时候受爷爷影响经常拜佛的黄峥,并非佛教徒,但他把“无所执”视为人生信条,对贪婪保持警醒。由于人生导师段永平的影响,他把段氏的“本分”作为经营哲学的核心,他经历过谷歌,与巴菲特共进过午餐,对资本的底层逻辑既有认同,更希望颠覆之。

拼多多黄峥:对不可改变、不可能征服的事要会放弃!

黄峥很有定力,是一位太极高手,具备阴阳融合、二元统一的商业智慧。从黄峥的文字来看,他深谙中西文化、国际化视野与本地化需求、低价与品质、用户数量增长与结构改善、短期补贴与长期增长、长期主义与短期策略、圆融的经营哲学与凌厉的进攻态势。优秀领导者的特质之一,往往是善于把二元对立的事物统一起来,善于将貌似矛盾冲突的两方结合起来,从黄峥的决策风格来看,是属于典型的整合决策者。创始人往往面临二选一的困境,如果用一元论的思维来重新界定问题本身,以开放心态和想象力来吸取新的看法,就能提出全新的解决方案。

黄峥身上集合了很多看似矛盾的特质,比如作为学霸、海归,他却一头扎进最广阔的本土市场;他的人生是开挂的人生,但是处世哲学朴实低调;海外留学多年,他并没有形成对西方模式的迷信:他创办拼多多初期的若干文字,充满了用东方智慧解构西方模式的自信,“集中优势兵力打弱小的敌人”“政委、组织及组织工作”“革命往往在交接处发生”“胜利的不同,歼灭战和击溃战”。他计划讨论的一些题目,更是带有强烈的本土文化色彩。

黄峥的一篇文章《如创业的投资和如投资的创业》,是这类思维的典型反映。他第一次创业没有融资,但财富自由后曾经做过二级市场投资;到了拼多多时期,他开始接触机构投资人,回想之前炒股时的思考,他认为同时兼顾创业者与投资人两种思维,打通两个逻辑,才能把企业更好地经营下去,既保持创业初心,不受资本干扰,又善于创造投资人认可的价值,不断推高公司市值。“如创业的投资”,简单来说,就是长期主义的价值投资,黄峥认为,“好的决定往往是艰难的,需要付出痛的代价的。一个好的公司应该去花力气解决/克服那些正确又难的问题,而不是四处捡一大堆芝麻(四处捡芝麻的心态往往是连芝麻都捡不到的,这和积小胜为大胜完全是两码事)”。而“如投资的创业”,最重要的是选择好的赛道。

主要理念

1.新电商

“拼多多不是一个传统的公司。它在大家都觉得电商的格局已定、历史书已经写完的时候诞生。”自上市以来,黄峥模仿巴菲特和贝索斯,每年发布《致股东的信》,核心内容是阐述拼多多如何成为“新电商”。

什么是新电商?第一个特点是社交电商。通过好友推荐、参与砍价,形成裂变增长。

传统电商的获客成本很高,通常是用广告投放获取流量。相比之下,拼多多把省下的广告费返还给商家,或者直接补贴消费者,实现了多方共赢。拼好货2015年4月上线,8个月后用户突破千万,不到一年时间,出现了数百家拷贝拼好货模式的公司。

第二个特点是以人为中心的连接逻辑。传统电商是“人找货”,新逻辑是“货找人”。拼多多的模式,是人的推荐,与人的拼团;淘宝与京东的推荐模式,本质是搜索,以海量SKU(库存量单位)来满足长尾需求。拼多多采用的是匹配模式,以品类为主,结构化的有限SKU推荐给消费者。正如黄峥所说,拼多多创造的是与众不同的购物平台,一个以人为维度进行群分的平台。百亿补贴战略推出后,拼多多快速赢得一二线城市的优质客户(笔者就是百亿补贴的拥趸),拼多多的用户价值的本质是高性价比的购物体验,而不是廉价低质,“我们平台的用户,既可以在入手奢侈品的时候非常大方,也可以为一箱水果的价格三家比较”。

第三个特点,推动社会系统进化的普惠价值。黄峥认为可以设计一种新模式来变革需求侧,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再平衡。他2017年9月在一篇文章《市场多一点,还是计划多一点》中提出,“用需求流通侧的半‘计划经济’来推动实现供给侧的半‘市场经济’。”

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市场的低效;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提供了低成本、快速收集需求信息的新可能;黄峥对计划与市场辩证关系的深度思考,触及电商产业的第一性原理,成为拼多多商业创新的逻辑起点。

在黄峥自拟的一系列题目中,多数是探讨商业逻辑,但《农产品的工业化革命是否能被跳跃》与《生鲜电商会不会存在》这两篇很另类、很具体。在拼多多之前,很多巨头都曾经发力生鲜电商,不论是顺丰、永辉还是京东都一度中途折返。与拼多多崛起于下沉市场相伴随的,是拼多多极力推动的“农产品上行”,以及在供应链、物流与交易体系构建中的系统性创新。作为商业新物种,拼多多与京东、淘宝在这一点上差异最大,值得人们给予更多的尊敬。

在拼多多万亿GMV的构成中,作为电商的主打,服装和快速消费品这两项接近一半,而推动增长的两大抓手正是“农产品上行”与“新品牌计划”。2019年,农产品上行带来高达1360亿元的GMV,同比增长109%,占整体GMV13.5%;农产品商家达58.6万户,服务2.4亿的活跃用户,复购率超过70%;作为拼多多的看家本领,农产品上行已成为触达一二线城市用户的主要入口之一。农产品上行不仅仅出于扶贫助农的责任感,更是对社会资源调配机制的理性思考。

拼多多黄峥:对不可改变、不可能征服的事要会放弃!

自有电商以来,媒体经常报道某地农产品滞销,某些平台突击开展线上采购,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如何从市场机制入手,常态化、规模化地解决农产品供需适配的问题,黄峥的深度思考,推动拼多多基本实现了农产品工业化的机制再造。

在2018年致股东的公开信中,黄峥表示,农产品上行,“降低了农产品消费的不必要成本,也使小规模定制服务成为可能。这种模式的社会影响力以及社会价值远高于我们业务本身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外界对公司的估值”。

2.变革需求侧

拼多多的成功背后,有很多偶然性不可复制,如黄峥的谷歌背景、顶级导师、豪华投资人等个性因素。2019年12月,被誉为“拼多多第二”的淘集集宣布破产,从估值8亿美元到最终清盘,仅仅用了16个月。但是,透过表象来看,拼多多的成功,首先是基于对市场经济的供需逻辑的系统思考。2017年9月22日和26日,黄峥在微信号连续发了两篇文章《市场多一点,还是计划多一点》《把“资本主义”倒过来》,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一个朋友告诉黄峥,服装生产的规模化始于一战,今天流行的Burberry(博柏利)风衣当时就是为军队生产的。由此,他想到,战争中军需品供应是特定场景下的需求集中化,并引发了生产端的产能放大。国内很多制造业存在产能过剩,2016年政府提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黄峥从服装业得到启发,认为需求侧是源头,“要根本上变革供给侧,得先变革需求侧,需求侧是拉动供给侧变革的牛鼻子”。

拼多多黄峥:对不可改变、不可能征服的事要会放弃!

黄峥设想了3种供给侧变革,一种是需求本身大于供给,比如飞机出现之后的航空业的发展。旧的需求被满足,新的需求(黄峥称之为对物欲的贪婪)产生,循环不断。第二种是新的场景下的新需求,比如战争出现对服装的需求。前两种都是由于社会产生了新的需求增量,推动了供给的发展。第三种则是需求总量基本不变,而且高度分散化,“前端需求集聚性的变化,或者说是信息收集成本大幅变化引起的”,这种需求段变化,也会触发供给侧变革,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让需求信息收集与个人支付更加高效和便利,提升了供需交易的效率。

黄峥认为前两种需求变化,类似消费主义倡导的方向,不一定值得鼓励,“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第三种需求,“通过信息的归集、全链路打通,来实现现有需求的更优质、更高效的满足则是大有可为”,他的解决方案是,“用需求流通侧的半‘计划经济’来推动实现供给侧的半‘市场经济’”,推动需求侧更多计划性,实现中小规模批量“定制生产”。

当然,批量化定制生产的商业模式,其实在国内已经存在,比如青岛红领集团的智能化生产;但是黄峥的眼光更加宏观,提出的是整个社会供需适配的新模式。

黄峥认为,义乌小商品市场在线化,对传统制造业的工厂改变不多;因为只是让流通侧信息高度透明化,线下工厂与线下商超的关系没有实质性变化。国际贸易和外贸订单,也高度依赖沃尔玛、家乐福。黄峥设想了一种新模式,希望改变生产侧的滞后性和高度的刚性计划性。从需求侧变革入手,根据好友推荐等方式,并且让消费者容忍一定的到货时间,形成某种具有时间弹性的计划性需求,“前后端信息会更全面地打通,消除需求和生产的错配”。

在《把“资本主义”倒过来》一文中,黄峥从巴菲特的保险帝国谈起,他发现保险业的本质是穷人付费向富人买安全,促进了财富从穷人向有钱人的转移,把资本主义的马太效应放大到了极致。如果倒过来,富人付费给穷人(消费者)购买生产的安全性,能实现双赢的社会效应。

黄峥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一千个人在夏天想到冬天买一件某种样子的羽绒衣,形成一个统一订单给到生产厂商,愿意按去年价格出10%的订金;工厂很可能愿意给这笔集采一个可观的折扣。“从交易形式上来说,这个交易就像是一群人一起各花1块钱买了3块钱的限时抵用券,然后工厂因为卖出了这些抵用券”,换取了需求的确定性。

从本质上说,采用信息化手段,以厂商折扣券的方式,让消费者的未来需求自发确定化。

由于需求变化的不确定性,厂商(有趣的是,黄峥直接把他们称为“资本家”“富人”)面临着极大的市场风险,厂商的折扣券类似于向消费者购买的需求保险,“富人、资本家出钱给普通人、穷人买他的生产资本配置的确定性”。

客观来说,黄峥虽非经济学家,他提出的方案未必完美,但是人们可以从中窥见他对市场逻辑的本质洞见,以及从增加公共福祉出发的商业模式设计。因此,上市后的拼多多,不仅没有如很多公司受困于股东价值而日趋平庸化,而是获得了推动社会资源更优配置的战略机遇,值得读者诸君深思之。

3.幸福观

幸福感之于创业者,未必是动力来源,却可能成为动力消耗的主因。在某种程度上,创始人及早从所经营的企业中找到乐趣,关系到企业能否走得更远。

创办拼多多已是黄峥的第三次创业,对他而言,再次出发不再是追求世俗的成功;创业承载的更多是生命意义的思考,是体验更高幸福感的载体。2016年3月24日,黄峥发了一篇读书笔记:《读罗素:幸福与对自由的贪婪》。

开篇写道,“我从小到大受的教育是一直要我学先进,立志做个有用的人。所以,现在回想起来,我对人生楷模、人生目标,甚至是人生意义的思考都是非常早的”。与张一鸣一样,年少的黄峥喜欢“读人物传记,想自己最想成为谁”,也读哲学的书,思考生命的意义。长期以来从读书到工作,黄峥人生的目标感很强,但是“我已经创业几年了以后,我才开始意识到目标达成和幸福未必是同一件事。我对幸福的思考、理解和探索是非常晚的”。出于学霸的本色,他通过阅读来求解人生困惑,他读过本·沙哈尔的《幸福的方法》,直至读到罗素的《幸福之路》,受到了较多启发。

黄峥把罗素的思想归纳为3点,其中有不少自己的判断:“(1)要有勇气去面对常识,用常识做理性的判断,用理性的意念指引自己的行动。(2)要把对成就一个无限完美的自己的兴趣,转移为对外部客观事物的兴趣。(3)对不可改变、不可能征服的事要会放弃。”

他强调,第一条中的“两个关键词是‘理性’和‘常识’”。这正是黄峥这一代企业家的思维特质。

关于理性,罗素的基本倾向是,“激发情感不是理性该干的事,尽管理性的一部分作用就是找出可以阻止会危害福祉的情感的方法”。这类似于中国儒家思想中的“理”“欲”关系中的“以理制欲”。

“理性”词条下,黄峥只抄了两句;但在“常识”词条下,黄峥摘录了五六条,如“你的动机并不总像你想的那样无私”,“不要过高估计你的价值”,“不要指望别人也像你一样那么看重你”。这三句话直接戳中了企业家群体的典型需求,他们希望表明自己的无私,期待获得外部的尊敬,等等;但是罗素的话无情地揭示了这种期待的尴尬,反观拼多多近5年的争议不多,黄峥能保持定力,可能是受益于罗素的思想。

“所有的不快乐都是由某种分裂或不一致造成的。意识和无意识不协调就会造成自我分裂。不能靠客观兴趣和爱的力量将自己和社会连在一起,就会造成两者不一致。”罗素一语道破了,幸福感本质上是基于精神世界的统一性。的确,人的本心与自我的分裂,自我与社会的隔膜,是人们不快乐、不幸福的主要原因。

罗素一生对中国颇有兴趣,也曾到访中国,与知识界沟通密切,其思想与中国文化确有某种亲近性。与罗素同时代的中国哲人梁漱溟先生,提出人生的三问题: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内心的关系。黄峥引用的罗素语录,主要涉及后面的两大问题,因为创业时他已经财富自由,与物的关系不再是问题。

拼多多黄峥:对不可改变、不可能征服的事要会放弃!

罗素的幸福观,是从人性的基本面入手的。罗素声称,自己的人生被3种激情支配:探究真理、同情人类、追求爱情;同时他奉行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一种乏味的学说,但很多事情都能证明它的确是真理”。黄峥还饶有兴趣地探究了罗素自己的人生与幸福观的关系,结论是罗素其人是知行合一的。

4.公众机构

2018年拼多多上市时的公开信,开头即说明创业3年就上市的考虑,有趣的是,黄峥着重从“公众性”的角度来解释。企业上市后被称为公众公司,一般是指股权公众性,黄峥认为拼多多的公众性包括4个层面。

其一,业务社会性,与传统电商相比,拼多多服务了更广泛的公众。其二,公众监督,黄峥坚信拼多多模式已经跑通,在公众监督下能成长得更好更强。其三,成为公众的机构,“它为最广大的用户创造价值而存活。它不应该是彰显个人能力的工具,也不应该有过多的个人色彩”。其四,独立的公众机构,“展示它作为一个机构独特的社会价值、组织结构和文化,并且因循它自身独特的命运生生不息,不断演化”。

“独立的公众机构”的提法比较新颖。常识上,企业是由所有权人支配的私人机构,正如王健林所说的,自己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但是,黄峥对拼多多的期许,不只是新电商,更是超越商业的新类别,包括两个层面:(1)独特的社会价值、组织结构和文化;(2)独特的命运与进化之路。值得注意的是,黄峥心中的“独立性”,并非强调独立于某种外部力量,更多是基于独立思考——“think different”的独特气质,从经营思维、运作逻辑到价值实现的全新探索。

自北宋以来,新儒家注重义利之辨,提倡义利并行,其实质是公私之别,正如程颐所说:“义利云者,公与私之异也。”2018年,38岁的黄峥,能对企业的公共属性有类似的思考,实在难能可贵。

金句10条

1. 我的中学和大学总体来说是幸运而充实的,但也有一个不小的遗憾,那就是自己目标导向太明确,在追求第一上、在努力做一个好学生上浪费了过多的时间,损失了很多逆反、捣蛋、纯粹享受青春的时光。“60分万岁是个好哲学”,是我在很多年后才慢慢悟到的。

2. 谷歌让我看到人一夜暴富带来的副作用。好像佛教里面讲,得多少财是要有对应的福报的,没有足够的福报得了意外之财可能未必是好事。因为瞬间有了太多的钱,很多人失去了工作的动力,开始去寻找新的乐趣和事业,但是往往那些新的东西,他其实不擅长也未必喜欢(开飞机未必行,搞望远镜搞不来,创业不适合做老板,但又在了老板的位置上)。

3. 谷歌的”Do no evil”(不作恶),我觉得是深入到谷歌基因里的,不是随便说说的。谷歌是真的把mission(使命)、价值观放在利润之前的,如《基业长青》里描述的优秀公司,谷歌的利润是随着做正确的事带来的副产品。同时“Do no evil”其实也是谷歌对自身可作恶能力的一种警醒。越深入谷歌内部,越能意识到谷歌有很强的通过作恶来牟利的能力,所以向所有的人申明不作恶,让大家一起来监督是很智慧的。

4. 我们这个团队可能跟阿里团队差了20年,我觉得我们也许有机会在新的流量分布形式、新的用户交互形式和新的国际化的情况下,能够做出一个不一样的阿里,当然这句话可能当前看起来有点太大了,但是一步一步走过去,也不见得没有机会。

5. 总之,感觉从我识字开始,好像我就是在不停地给自己设立目标,然后找优化路径去实现这个目标以及我理解的人生大目标。直到很久以后,我已经创业几年了以后,我才开始意识到目标达成和幸福未必是同一件事。我对幸福的思考、理解和探索是非常晚的。

6. 我跟我团队打的比方是说,人生是个过程,然后呢,我们就好像农民工进上海打工,我一开始水平差,我就搬砖头,到后来洗碗,洗碗过了之后做厨师,厨师做好了之后就开饭店,我们的过程是这样的,并不意味着说我之前的事情跟现在没有关系,甚至有一天我开了餐厅之后,我回过头去,我也会去洗碗,我也会去做厨师,整个东西就串起来了。所以你看我们今天这个团队,看起来拼好货是个新公司,但是你看都是老人,创业好多年了。

7. 读完《幸福之路》,我自己的总结大概就是下面几句话:

(1)要有勇气去面对常识,用常识做理性的判断,用理性的意念指引自己的行动。

(2)要把对成就一个无限完美的自己的兴趣,转移为对外部客观事物的兴趣。

(3)对不可改变、不可能征服的事要会放弃。

8. 如果一个业务特别容易做,也不需要付出大的代价,往往不是长期带来大量现金流的好业务。好的决定往往是艰难的,需要付出痛的代价的。一个好的公司应该去花力气解决/克服那些正确又难的问题,而不是四处捡一大堆芝麻(四处捡芝麻的心态往往是连芝麻都捡不到的,这和积小胜为大胜完全是两码事)。

9. 巴菲特说他见过很多一般的人,在金融行业赚了不少钱,也见过很多很聪明优秀的人在不好的行业里苦苦挣扎。在创业的路上很多时候也如投资,选择比努力重要。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哪怕慢一点,犹如投资中的复利,连续20年20%的年回报是很厉害的,远比今年涨100%明年跌50%来得收益高。

10. 一种商业和格局能否持续,本质上要看是否有利于消费者,是否有利于劳动者和价值创造者,是否能创造出不可替代的价值,是否恪守本分尽了社会责任。

拼多多黄峥:对不可改变、不可能征服的事要会放弃!

(文章摘自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增长的本质》一书,原题为《拼多多:新时代的新电商》;作者为全国工商联智库专家委员,正和岛研究院执行院长)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1329 字。

转载请注明: 拼多多黄峥:对不可改变、不可能征服的事要会放弃!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