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人民银行发布《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21)》,从金融知识、金融行为、金融态度、金融技能四个维度对我国消费者的整体金融素养水平进行综合分析。
报告显示,如今仍有不少受访者存在金融基础知识盲区,搞不清风险和收益的关系、购买理财产品靠熟人推荐、投资不做风险分散。因此,很多受访者提出,要从娃娃阶段开展金融知识教育。
理性投资者更多
近两年,资本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炒股、买基金成为人们的日常话题。但从报告结果来看,我国还是理性投资者更多。
报告显示,最近两年有储蓄或投资行为的受访者中,60.36%持有过存款类产品,52.63%持有过银行理财产品,51.39%投资过基金(非货币类),29.14%买过货币类基金;仅有27.82%受访者买过股票。
虽然持有现金和稳健性投资工具的投资者更多,但消费者对金融投资组合还是有较高的预期。报告显示,在持有金融投资产品的群体中,39.62%受访者的金融资产整体收益预期在5%至10%之间;22.22%受访者在10%至20%之间;有28.23%受访者预期较低,在0至5%之间。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面对高利诱惑,消费者也十分理性。报告显示,在互联网渠道遇到高利诱惑时,通过互联网渠道获取金融产品或服务信息的群体中,51.60%受访者会先查看对方是否受监管;40.04%受访者会看产品内容,但不会尝试;5.26%受访者可能受到高利诱惑而进行小额尝试;3.10%受访者会小额尝试并可能会追加投资。
同时,在金融产品选择上,消费者明显受到“熟人效应”的影响。报告显示,有23.17%受访者通过亲朋好友交流的渠道获得金融产品或服务信息;16.98%受访者会在咨询熟人后再决定选择金融产品和服务。
消费者还存在不少金融知识盲区
报告显示,我国消费者在不少金融基础知识方面还存在盲区。不少受访者不知道复利和贷款知识、搞不清风险和收益的关系、投资不做风险分散。
报告称,我国消费者的复利意识和贷款知识还存在不足,56.59%受访者能够正确理解复利,56.99%受访者知道等额本金和等额本息的区别,这也意味着,仍有近半数消费者不了解这些基础金融知识。
此外,我国消费者对风险收益关系认识和风险分散知识的了解有所降低。报告显示,在风险收益关系认识方面,74.63%受访者认为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与2019年相比,降低了3.19个百分点。在风险分散方面,仅有48.37%受访者对分散化原理有正确认知,与2019年相比,降低9.71个百分点。
金融教育要从青少年阶段抓起
大多数受访者认为,要通过金融教育提高知识水平,甚至有不少受访者认为,金融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报告显示,大部分受访者(65.62%)认为,金融教育非常重要;23.29%受访者认为,金融教育比较重要;认为金融教育不重要的受访者比例低于2%。与2019年相比,受访者对金融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认为金融教育非常重要的比例提高了14.04个百分点。
有超九成的受访者认为,金融教育要从青少年阶段开始进行。报告显示,在青少年金融教育方面,67.28%受访者认为,在学校开设金融教育课程是最有效的方式;24.80%受访者认为,父母教育最为有效。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