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维度看未来之城与“新经济”

成都日报

成都东部新区规划建设空港新城,依托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汇聚航空经济、国际金融、国际商贸、国际消费等功能,与新经济内涵、发展方向不谋而合。图为东部新区空港新城企业总部

三年,一个“新”成都正蝶变而出。

2017年4月,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实施东进战略,推动城市发展格局的“千年之变”。2017年也是成都新经济元年。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成为推动城市转型的战略抉择,从“给优惠”到“给机会”,从“政府配菜”到“企业点菜”,发展新经济已成为成都谋变的重要突破口。当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成都东部新区一成立,便将“新经济发展新引擎”作为其五个新定位之一。

刚刚过去的6月6日,成都东部新区满月了。在极不平凡的30多天里,《成都经济观察》持续聚焦成都东部新区,引发各界关注。本期,5位本报首席观察员再度联手,从五个“新”维度着眼“新引擎”,聚焦“新经济”。

维度1 新定位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四川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智库主席兼首席专家 杨继瑞

作为新引擎 贵在有三“新”

设立成都东部新区,其中的一个重要定位,就是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四川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智库主席兼首席专家杨继瑞看来,成都东部新区作为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贵在新引擎的“新”字。

首先,成都东部新区发展新经济的应用场景“新”。成都东部新区着力聚焦先进制造、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打造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推动新经济业态与现代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构建服务新经济发展的承载平台、政策体系、创新生态、应用场景,培育塑造以新经济、新消费、新功能为主的新驱动力,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经济高地。比如,成都东部新区的智联新能源汽车为核心的智能经济、绿色经济,以大数据、物联网为支撑的数字经济,以智慧出行为方向的共享经济正在如火如荼地规划和建设。目前,成都东部新区已聚集一汽红旗、比克电池、吉利铭泰方程时空港等重大项目20余个,正围绕航空经济、现代物流、国际消费、智能制造、总部经济等应用新场景,凸显出发展新经济的比较优势。

其次,成都东部新区发展新经济的路径“新”。发展新经济,成都东部新区将着力在硬核科技聚集上使劲。新经济的核心动力是具有先导性、颠覆性、带动性的“硬核科技”,没有算法的突破就不会有人工智能、区块链产业,没有传感技术的突破就不会有物联网产业。因此,在成都东部新区拿出了“招大引强”的看家本领,促进新经济的硬核科技形成高度集成化的“技术集群”,以新经济产业链逻辑催生和壮大新经济。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成都东部新区鼓励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在东部新区创设特色学院、联合实验室、信息研发机构和技术转移中心;设立东部新区科技创新智库,搭建新兴技术和学科交叉研究平台,支持前沿领域技术创新实验和应用在东部新区先行先试;推动创新型、高成长型高科技和新经济企业在东部新区成长集聚,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生产型服务业共生共融、协同发展。规划建设成都东部新区未来科学城,打造智能制造全国领先、创新转化国际一流的科技引领发展新高地;依托产业链构建创新链,聚焦智能制造、航天装备等主导产业,汇聚国际创新型大学和创新型企业,打造全球科学技术创新研发集群;打造集研发设计、创新转化、场景营造、社区服务等为一体的生产生活服务高品质科创空间,重点打造创新街区、总部创新空间和微创新空间3类高品质科创空间,以多元创新空间激发创新活力。特别是,成都东部新区将按照建城营城优城逻辑,以卓越的科技服务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以“人城境业文”的五位一体,打造新经济发展的“生态圈”,为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建设“营商环境高铁”。

最后,成都东部新区发展新经济的基础设施“新”。成都东部新区的新经济是基于新型基础设施为土壤的升级版新经济产业体系。所谓新基建,就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成都东部新区的新基建,一定是国际一流的新基建。“因此,我们可以断言,成都东部新区新经济的发展,势必‘先天足,后天强’。”杨继瑞表示。

维度2 新平台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 詹国枢

硬件新、软件新 打造新经济发展新平台

“成都东部新区将‘新经济发展新引擎’作为其新定位之一,这意味着,成都东部新区将以发展新经济为主,而新经济的迅速稳健发展,将成为成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换句话说,成都东部新区的定位之一,就是要打造成为新经济发展新平台。”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詹国枢这样分析。

那么,这个新平台到底新在哪里呢?詹国枢认为,主要体现在“两新”,即硬件新、软件新。“硬件方面,基础设施和工作生活环境要新。成都东部新区既然要成为新经济平台,就要有足够的吸引力,能够吸引大批从事新经济的人才到此工作、生活。这样的人才,必然会喜欢与之相适应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要让他们一来到成都东部新区,就像来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世界!让他们能够做到四心,即,工作称心、生活舒心、后方安心、天天开心。有了这样的硬件即硬环境,就相当于栽起了枝繁叶茂的梧桐树,何愁凤凰不纷纷飞来?”

软件方面的“新”,主要指这里的体制和政策要新。詹国枢建议,成都东部新区要建立一套能够吸引人才、有利于新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分配政策、就业政策。比如,对于来到成都东部新区的人才,可不可以在其培训就业、收入分配、入股参股、住房购买、退休养老等方面,出台一整套比在其他地方更加合理、更加优惠因而也更有吸引力的政策?这才能够在成都原有“天府科技城”“高新区”和“天府国际生物城”等新经济平台的基础上,后发制人,后来居上,切切实实打造出成都新经济发展的新平台。

维度3 新内涵

人民日报社会版主编 李智勇

对接市场需求 以产品赋能新经济发展

“成都东部新区,有一个新字;新经济,也有一个新字。都姓新。这不是简单的巧合!”

“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经济高地。”日前公布的《成都东部新区总体方案》,对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这片热土擘画了蓝图。对此,人民日报社会版主编李智勇表达了上述意见。

成都东进与发展新经济,同样是从三年前开始,如今,在由东进演进而来的成都东部新区再提大力发展新经济,将为成都这座“最适宜新经济成长的城市”增添新内涵。

为什么这样说?长期关注西部发展的李智勇注意到,在成都东部新区之前,成都新经济发展主要布局在“天府科技城”“高新区”和“天府国际生物城”等区域。“成都东部新区是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诞生的,国家战略支持无疑能够为新经济发展提供更广阔、更高的平台。”

“在这样的优势平台上,新经济能够有更为丰富的应用场景。”他告诉记者,在各类技术革命爆发、产业跨界融合创新的背景下,智能制造、自动驾驶、无人零售、共享出行等具有前沿性、科技感、体验感和创造性的商业机会层出不穷,只有建立起新的应用场景、消费场景和生活场景,才能真正推动制度、技术、模式、业态整合落地。成都东部新区在先进制造、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可以推动新经济业态与现代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从而构建起服务新经济发展的承载平台、政策体系、创新生态、应用场景,培育塑造起以新经济、新消费、新功能为主的新驱动力。

“好比一间新盖好的房子,四白落地,就更适合进新的电器、进行风格化的装修,更何况这房子被纳入小区的样板工程,有各种资源的倾斜呢!”李智勇这样比喻道。

经过三年蓄势发展,成都新经济活力指数、新职业人群规模位居全国第三,新经济引领下的公园城市进一步彰显优雅时尚的生活气息和文化气质。李智勇建议,未来在成都东部新区发展新经济,应进一步做好相应的制度安排与政策配套,破解政企、产业以及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难题,切实做到以产品赋能新经济发展。

“爱迪生有句名言,我不发明市场上不需要的东西。新经济,一头是新技术,一头是市场需求。对接好了,就会产生核聚变,需求给技术提供强劲的动力,而且会提供现实校准。不要让实验室到市场摊位的距离,成为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李智勇表示,要通过解决新经济发展中广泛存在的供需对接不佳、有效供给不足、碎片化供给等顽瘴痼疾,推动企业新产品新服务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进一步激发出城市的创新活力和内生动能。

维度4 新动能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四川)自贸区综合改革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霍伟东

规划与功能定位与新经济发展不谋而合

新经济是建立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基础上的经济持续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并存,经济周期的阶段性特征明显淡化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新经济的核心是以信息为媒介,实现以高科技创新产业为引领的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成都东部新区规划建设空港新城,其依托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汇聚航空经济、国际金融、国际商贸、国际消费、科技创新、国际教育和文化交往等功能,同时简州新城汇聚以新经济为引领的商业商务、生活服务、文化教育中心,集聚创新研发、智能制造、商务办公、特色文创等功能。“因此,东部新区城市规划与功能定位与新经济内涵、发展方向不谋而合。”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四川)自贸区综合改革研究院副院长、教授霍伟东如是说。

他告诉记者,“另一方面,新经济行业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节能与环保业,金融和法律服务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文化、体育与娱乐业等新兴产业。天府奥体公园依托山水生态资源优势,以能举办国际顶级赛事、符合高品质公园城市功能要求为标准,大力发展体育竞赛、体育文化、体育旅游、体育贸易、体育康养五大产业;沱江发展轴规划沿江(河)布局大型城市公园、重大公共服务设施;金简仁产业带集聚航空服务、航空制造、创新研发、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数字经济、国际教育等现代产业。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成都东部新区产业形态、布局与新经济行业正相契合。”

“不论是产业形态的经济地理布局,还是新经济发展自身所要求的软硬件,新经济与成都东部新区均呈现了相互耦合的互动机制。”在霍伟东看来,一方面,新经济的发展内涵和创新要求引领成都东部新区的总体规划、产业布局以及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成都东部新区在建设中不断创新是新经济的客观表现与内在要求,并不断促进新经济的发展。这种相得益彰的耦合机制正是为成都东部新区在新发展理念引导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用好这个良好机制,也必将为成都东进战略、南向开放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动力强劲的新引擎。”

维度5 新未来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 陈光

拓展应用场景 将航空经济作为标志和引擎

成都东部新区“新经济发展新引擎”的定位将为成都城市未来经济发展绘就怎样的空间蓝图?带着这一问题,记者日前专访了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成都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陈光。

“它确定了东部新区发展的‘大方向’,也夯实了东部新区发展的‘原动力’。”在陈光看来,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世界经济发展的最新趋势,那就是——供应链重构与新经济勃发。这是成都重视新经济发展,率先成立“新经济发展委员会”的缘由,也是日前专门召开“成都科技创新大会”,推动成都科技能力建设的初衷,亦是成都东部新区将“新经济发展新引擎”作为发展定位的意义。

在陈光眼中,成都新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全国第一方阵,新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但与全球知名知识经济聚集区的影响力相比,从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要求来看,成都新经济发展和产业现代化水平还有明显差距。基于这样的认识,问题也愈发清晰。陈光认为,要深度思考的是,“硅谷”如何成为引领世界科技-产业范式变革的策源地?伦敦如何促进全球金融与科技协同成为“世界创新之都”?东京如何通过官产学研结合成为全球科技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上海、深圳如何通过人才、资本和创新要素的汇聚正在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和最具活力的创新型城市?……成都,又该如何通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成都东部新区”等国家战略及区域行动,建设全国和全球有影响力的科学城?

为此,陈光谈道,在成都东部新区之前,成都新经济主要布局在高新区等区域,重点发展包括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但在成都新经济场景中,尚缺诺贝尔级科学家云集的研发基地和世界级的产业集群发展,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启动和“东部新区”建设都是优化和拓展成都新经济发展布局的重要契机。他建议,成都新经济发展要着眼长远,按照“一核N区”方式做好区域布局,“一核”即“天府科技城”,“N区”包括“新经济活力区”“天府国际生物城”“东部新区未来科学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等,为未来新经济的发展留足空间。

同时,陈光强调,在新区规划建设之初,就要按照世界知识经济聚集地、国家级新区的规格来谋划和发展,规划“成渝融合产业试验区”,使成都东部新区成为成渝创新要素辐射、云集之地。其次,还要优化新区“未来科学城”结构,按照核心研发区、科学教育区和产业功能区的结构布局未来科学城,要与成都已有的新经济区域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上形成差异和互补。

除此之外,要大力拓展新经济应用场景,重点发展航空经济、现代物流、国际消费、智能制造、总部经济,特别要将航空经济作为新经济的标志和引擎。陈光表示,以航空枢纽为核心依托,以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支撑,在提供高品质、高效率、高附加值航空运输服务的同时,吸引全球全国航空运输相关产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打造“航空 新经济”产业集群,是新区发展的独特优势。

同时,还要完善新区新经济创新发展生态。陈光认为,新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有三,超前的新知识供给与新市场机会、活跃的创新创业主体行为、优越的营商生态环境等。“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相衔接,高端产业、国际创新型大学和创新型企业相呼应,创新街区、总部创新空间和微创新空间星罗棋布,这是可以畅想的未来科学城建设的美好图景。”

(成都日报记者 李艳玲 孟浩 摄影 吕甲)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5687 字。

转载请注明: 五个维度看未来之城与“新经济”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