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模式从“坏小子”长成“好孩子”,不畏艰苦不断创新的精神内涵仍在延续

1982年秋,无锡县堰桥乡。谁也没想到,一次谈话催生的制度改革可能会改变整个区域的历史。这一年,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堰桥乡,农业获得大丰收。彼时,借助上海经济技术的辐射,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正蓬勃发展,创造了独特的苏南模式。但弊端也逐渐显现,如产权模糊、政企不分导致“厂长负盈、企业负亏、银行负债、政府负责”等问题,以至于在堰桥乡这个乡镇企业发达的小地方,许多乡镇企业却长期经营困难。这促使堰桥乡党委思考——“承包”能否也运用到企业,改善经营呢?当时,工厂承包尚无先例,也没有相关文件,风险很大。经过调研,堰桥乡决定:找个小厂,先试试。试点选了乡服装厂——这家厂是1980年新办的,3年连续亏损5.7万元,一连换了3个负责人。副乡长、工业公司经理高锦度回忆,消息一出,厂里人积极性很高。由全厂职工投票选出的新厂长很有办法,上任后立即实行了“定额计件制”,工人和生产小组谁超额完成,立刻有奖。工人生产热情被激发,一个月时间,服装厂竟然扭亏为盈,首次盈利近500元,职工工资也增至50多元,皆大欢喜。服装厂试点成功,给所有人吃了定心丸。1983年2月,堰桥乡正式宣布在全乡乡镇企业推行“一包三改”改革,内容包括承包经营、企业干部聘用制、工人合同制、工资浮动制等10项改革措施。短短一年间,堰桥乡亏本企业基本扭亏为盈,与1982年相比,全乡工农业总产值增长74%。1984年4月13日,《人民日报》刊发《堰桥乡镇企业全面改革一年见效》,肯定堰桥乡在乡镇企业领域的首创精神。由此,“一包三改”盛极一时,据统计,1984年、1985年两年,全国各地到无锡县和堰桥乡参观学习“一包三改”的超过20万人。回头看,从自救生发出的“一包三改”顺应了当时改革的潮流,一度让乡镇企业成为异军突起的一支力量,也奠定了今天苏南地区的传统产业格局。若干年后,曾担任过江苏省乡镇企业管理局局长7年多、参与乃至领导了江苏乡镇企业改革的邹国忠在回忆苏南模式发展时提出,要超越模式的桎梏,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待苏南模式的发展。“苏南模式是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由农民创造的,其实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坏小子’。而随着思想的解放、改革的深入,苏南模式发挥出了优势,长成了‘好孩子’。”邹国忠说,“所有调整和改革的实质,就是要给群众一些财产、一些资源、一些手段,使他们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无论是苏南模式也好,或是其他模式也罢,归根结底是要推动经济发展,差别只是在于苏南把这些财产、资源和手段主要集中在政府和集体手里。”在众多学者和专家看来,苏南模式始终是与时俱进的,不畏艰苦、不断创新的精神内涵仍在延续。从某种程度上说,苏州发展的三大法宝:“昆山之路”“张家港精神”与“园区经验”等都是苏南模式在新时代发展的缩影。其中孕育的精神,更成为苏南乃至整个长三角经济社会更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很多人记得,曾经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经“千难万险”,形象地概括了那个年代创业者们在无资金、无技术、无产品、无市场的背景下创业的艰难过程。当年,也正因“四千四万”精神,苏南乡镇企业才能率先开始从“五湖四海”到“五洲四洋”。1985年在昆山市玉山镇兴办的外商投资企业赛露达有限公司,宣告了江苏乡镇企业利用外资零的突破;由常熟丙纶厂和另两家企业走出国门兴办的丝特有限公司,则开了江苏乡镇企业海外投资的先河……在无锡,创新激情仍在。去年5月,无锡市举行“四千四万”精神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揭牌仪式,这是全国唯一以“四千四万”精神为主题的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无锡锡山区的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已成为“四千四万”精神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之一。这个建在春雷造船厂旧址上的博物馆里,陈列了不少乡镇企业的发展往事,比如从一家小小的村办企业成长而来的红豆集团,也是苏南模式的重要见证。2017年12月,江苏省委第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新的“四千四万”精神:要积极适应时代的“千变万化”,主动经受创新的“千锤万炼”,在发展的前沿展现“千姿万态”,在新的征程上奔腾“千军万马”。我们重温苏南模式和那个激情创业的年代,不仅为了怀念,更为了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创业年代锚定精神坐标,在新时代谋求新发展。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孔令君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朱瓅

来源:作者:朱凌君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783 字。

转载请注明: 苏南模式从“坏小子”长成“好孩子”,不畏艰苦不断创新的精神内涵仍在延续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