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济南,记者 崔晓丽)讯,受美国寒潮天气影响,环氧丙烷、聚合MDI、TDI、丙二醇等聚氨酯主要原料价格全线上涨,卓创资讯化工分析师吴燕妮告诉财联社记者,这将导致下游聚氨酯制品行业成本上升,盈利空间降低,“原料价格的暴涨,肯定会向下游传导,但很难传导到终端市场,原材料的涨价在产业链中间消化的可能性较大,聚氨酯制品行业盈利空间将缩小,产业链上有的小企业可能会亏损。”
山东聚氨酯制品行业某上市公司相关负责人也表示,MDI作为公司产品的主要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给公司带来一定成本压力,“后续公司产品肯定要涨价,但也不会把成本压力全部向下游传导,公司自己会消化一部分。”
但上述山东某上市公司相关负责人同时也表示,下游需求的稳步增长,将给聚氨酯制品行业带来一定利好,原材料价格上涨对行业的影响不会太大,尤其是对于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我们公司具有技术领先优势,同时加强了采购管理,目前MDI还有春节前的低价库存,公司生产线春节前后一直是满负荷生产,预计近期MDI价格暴涨对公司的业绩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原材料价格普遍大幅上涨
财联社记者通过choice数据统计发现,2021年1月1日以来,聚氨酯主要原材料价格均大幅上涨。其中,TDI与聚合MDI价格走势相同,TDI从12000元/吨上涨到至18000元/吨以上,上涨幅度超过50%,但尚未达到10年来的历史最高位;聚合MDI从18500元/吨,上涨至最高28000元/吨,涨幅超过51%。
而环氧丙烷与丙二醇的价格都走出了“U”形曲线,经历了春节前的暴跌之后,节后开始跳涨,2月10日至2月26日,环氧丙烷从16700元/吨上涨至18700元/吨,涨幅接近12%;丙二醇从12700元/吨涨至15500元/吨,涨幅超过22%。
除了主要原材料价格上涨之外,其他一些辅料价格也不同程度上涨,比如DMF,从2021年1月1日的7950元/吨,期间小幅回调后,2月26日上涨至10500元/吨,涨幅超过32%。
卓创资讯统计数据显示,国内聚氨酯原材料价格春节后暴涨,主要因素是美国严寒极端天气下,部分化工装置遭遇不可抗力,导致相关产品来自美国的进口呈现缩量、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呈增量态势。
其中,环氧丙烷方面,全球产能1155.7万吨,美国环氧丙烷产能仅次于中国,达244.5万吨,占全球总产能21%,而位于德克萨斯州的环丙产能高达211.5万吨,占美国总产能86%,占全球总产能18.3%;聚合MDI方面,美国此次遭受不可抗力的产能占全球总产能的约12%;TDI方面,美国共有2套TDI 装置,总产能占全球的10.5%,此次全部遭遇不可抗力。
虽然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推高了下游聚氨酯制品行业的成本,但相关上市公司却将因此受益,其中包括全球最大的MDI生产企业万华化学(600309.SH)、国内环氧丙烷主要生产企业滨化股份(601678.SH)、煤化工巨头华鲁恒升(600426.SH)、鲁西化工(000830.SZ),等等。
下游需求复苏将冲淡企业成本压力
聚氨酯全名为聚氨基甲酸酯,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分为聚酯型和聚醚型二大类,可制成聚氨酯塑料(以泡沫塑料为主)、聚氨酯纤维(中国称为氨纶)、聚氨酯橡胶及弹性体。聚氨酯制品主要包括泡沫塑料、弹性体、纤维塑料、纤维、革鞋树脂、涂料、胶粘剂和密封胶等,其中泡沫塑料所占比重最大。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美国寒潮天气结束后,遭遇不可抗力的化工装置短时间内难以恢复生产,国外货源仍将紧张;同时,春节后下游需求进一步复苏,上述聚氨酯原料产品价格短期内仍将继续上涨,这将进一步推高下游企业成本。
环氧丙烷方面,隆众资讯认为,环丙需求端比较稳固,生产端企业皆是低库存,长岭炼化进入大修期,新装置进展犹待关注,另外进口货源有相对集中到货,但后续减量下惜售情绪明显,关注周内新价情况;基本面及心态仍良好,市场保持上行。
聚合MDI方面,卓创资讯聚合MDI分析师黄海霞认为,当前国外货源紧张,国内厂家多优先保障出口订单,场内整体现货偏紧。虽然目前市场价位较高,导致下游观望气氛较浓,整体采购积极性不高,但预计下周国内聚合MDI价格仍将继续上涨。
TDI方面,吴燕妮介绍,“目前下游备货充足的客户仅少数,这一类客户最近消耗低价原料库存,现货采购很少,所以确实对其成本影响不大。但是这一类客户比例偏少。另外有些客户是做月度合约的,现货涨速这么快,势必影响3月结算,一样是在推高下游成本。”
但多位聚氨酯产业内人士介绍,目前下游需求普遍复苏,相关企业订单较为饱满,这将冲淡部分成本压力。
冰箱为国内聚合MDI下游的第一大行业,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家电行业终端需求复苏,海外受疫情影响停工停产,导致国内出口量增加,冰箱行业多为大型企业招标采购原材料,如海尔、海信、美的等,这部分客户需求保持良好;板材、外墙、管道、中小型冰箱厂、汽车、胶黏剂等行业,需求也在缓慢复苏中。
吴燕妮认为,原材料价格上涨,肯定会向下游传导,但从原材料到终端市场,中间环节太多,每个环节都不可能把成本完全传导到下游环节,“下游客户会衡量成本,接到的单如果能盈利就做,如果不盈利,就干脆不接了,这有可能会压制部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