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上海,实习记者 徐川)讯,央行数字货币的国际化进程再进一步。
近期,国际清算银行(BIS)与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中国香港金融管理局、泰国央行以及阿联酋央行联合发布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项目第一阶段报告。
据了解,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将通过开发试验原型,进一步研究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实现央行数字货币对的跨境交易全天候同步交收(PvP)结算,便利跨境贸易场景下的本外币兑换。
跨境交易凸显快速便利
报告指出,应用央行数字货币和分布式账本技术的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模式有助于实现更快速、更便宜和更安全的跨境支付和结算。
具体来看,该项目在本阶段已实现一款名为Inthanon-LionRock Phase 2(以下简称“IL2”)的原型。结果显示,IL2能从多方面助力央行,包括管理央行数字货币的流动性、监测央行数字货币的流量与余额、提升交易私隐度以及实现合规功能自动化等。
与目前通行的代理银行模式相比,IL2极大地提升了跨境转账速度,从以往耗费多日大幅压缩至近乎实时完成,并有望帮助银行节省近一半成本。
据了解,IL2借助分布式账本技术来直接连接跨境交易中的支付方与收付方,这意味着能够同步所有交易数据,并将其记录在一个自动化智能合约中。形成的智能合约可以应用于跨境交易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能够自动化地开展财务处理、对账和确认、合规验证与最终结算。
积极探索流动性管理与区块链技术
报告认为,项目的目标在于“创造更廉价、更快速、更有弹性的跨境支付系统”。对于未来的发展前景,报告表示,“如果项目试验成功,将形成一个高效、低成本、合规、可拓展、多货币的央行协作网络,从而显著提升国际贸易流动和跨境业务的潜力。”
但同时,报告亦指明了现阶段所遇到的难点与限制。尤其是隐私保护在跨越多个司法管辖区时无法支持全天候同步交收(PvP)结算。此外,如若将更多地区中央银行或货币种类纳入其中,分布式账本技术在处理大量交易时的效率与性能仍有待进一步评估,且需要建立更完备的风险管理程序。
人民银行此前曾表示,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研究项目将进一步构建有利环境,让更多亚洲及其他地区的央行共同研究提升金融基础设施的跨境支付能力,以解决跨境支付中的效率低、成本高及透明度低等难题。根据研究成果,各参与方将评估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在跨境资金调拨、国际贸易结算及外汇交易中应用的可行性。
香港金管局副总裁李达志表示,将继续与创新枢纽及其他央行密切合作,以扩大及深化项目研究,推动全球探索利用央行数字货币推动跨境支付。
报告亦指出,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研究项目将继续探索现有系统在流动性管理以及提升区块链性能等方面的潜力,研究建立更为完善的治理模型,并鼓励更多商业银行和其他市场机构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