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8月12日),蔚来汽车发布了今年第二份季度财报。数据显示,蔚来第二季度营收为84.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7.2%,环比增长5.8%,相比一季度的增长速度稍有收窄。
具体表现如下:
1、交付量:蔚来第二季度共计交付新车21896辆(4433台ES8、9935台ES6、7528台EC6),同比增长111.9%,环比增长9.2%。
据蔚来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斌介绍,在第二季度的交付新车中,NIO Pilot的选配率已经超过了80%,对毛利润提升有3%左右的贡献。截至7月份,NIO Pilot自动辅助驾驶的累计行驶总里程已超2亿公里。
另外,蔚来2021年三季度交付指引为23000-25000台,环比增长5.5%-14.2%。
2、总营收:84.48亿元,环比增长5.8%,同比增长127.16%。
3、毛利润:15.73亿元,同比增长402.6%,环比增长1.2%,其中整车销售毛利率为20.3%,综合毛利率为18.6%。
4、现金储备:目前为483.2亿元。
5、亏损和支出情况:蔚来在第二季度的净亏损为5.87亿元人民币,与今年一季度4.51亿元的净亏损相比增加了1.36亿元。导致亏损变大的主要原因包括研发支出和销售及行政支出在内的「运营费用」增加了。
其它方面,蔚来的研发支出8.8亿元,环比增长28.7%。
除了盈亏状况之外,在今天的电话会议里,蔚来还透露了几个重要信息:
1、第三季度预计至少交付2.3万台
蔚来汽车预计2021年第三季度新车交付量将达到23,000至25,000台,总营收计划达到89.13至96.31亿元。
不过,李斌表示,第三季度新车交付有三个方面的挑战:一家在南京新冠疫情高风险地区的内饰板供应商已经处于停产状态;来自马来西亚的芯片供应也受到疫情影响,但风险可控;德国的零部件供应商也受到洪水灾害的冲击。
当有分析师询问蔚来汽车对市场份额的计划目标时,李斌表示目前在中高端纯电SUV市场中,蔚来已经占据了约50%的份额。而包括燃油车在内的全部中高端SUV车型市场中,蔚来的份额也已经达到14%左右。他认为蔚来还是在打造消费者最满意的品牌,只要能实现这个目标,市场份额和销量肯定会快速增长。
2、新车规划:2022年交付三款NT2.0车型
在新车规划上,蔚来在2022年将交付包括ET7在内的三款NT2.0平台全新车型,目前ET7的研发非常顺利,预计会按照此前的计划实现交付。另外一款新车将是NIO品牌全新的入门级车型,售价会进一步下探,但定位仍会聚焦与中高端市场。
据悉,蔚来NT2.0平台,包括四颗英伟达Orin计算芯片(算力1016TOPS),一颗10%反射率下最大探测距离250米的Innovusion激光雷达,11个800万高清摄像头。
李斌表示,为保证明年的三款新车交付,以及后年还会有的更多新车型,从下半年开始,蔚来的研发费用会继续显著增加,全年研发支持计划将达到50亿元人民币。
第二季度蔚来花费在研发上的资金达到8.8亿元,和上个季度相比有大幅增长,甚至超过了2020年第四季度的8.3亿元。按照李斌的规划:蔚来目前已经启动了多个研发项目,预计第三季度的研发费用还会有显著增加。
3、打造全新子品牌,或比Model 3更便宜
就最近网上传言蔚来将推出新品牌,李斌在电话会上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他表示,蔚来将通过新的品牌进入大众市场,目前核心团队已经建立。
对于全新的子品牌,李斌表示:“蔚来汽车进入大众市场的相关准备工作也已经提速。我们将通过新的品牌进入大众市场,目前已建立了核心团队。这个新品牌和蔚来的关系很像奥迪和大众,或者雷克萨斯和丰田之间的关系,它的价格将比特斯拉更低,但会具有更优秀的功能和服务。”
目前特斯拉Model 3在国内最低售价为23.59万元,甚至还会往下降,那么蔚来全新子品牌的售价区间有可能在20万以内,从而冲击大众市场。
不过有分析师认为:在渠道和服务上,为了照顾蔚来品牌的高端调性,新品牌可能也无法兼容现有的门店和服务体系。大众市场的增长潜力远大于豪华车市场,想要将现有的蔚来服务体系兼容到大众市场,成本是很难支撑的。
4、海外发展计划
对于挪威市场的扩展和出口计划,李斌表示蔚来第三季度将会在挪威重点发展品牌影响力,提升服务质量,但该市场实际交付新车的数量将不会太多。蔚来认为把用户的体验和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战略在每个市场都是有效的,所以品牌在进入全球各个市场时都会坚持用户企业的理念。
5、关于缺芯问题
与其它同行一样,蔚来也面临着全球芯片短缺的冲击。据悉,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也均曾表示芯片供应遭遇挑战,但只有蔚来在3月底宣布因缺芯停产了5个工作日。
“虽然全球供应链仍面临不确定性,但我们一直在与合作伙伴密切合作,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生产能力。”蔚来CEO李斌对此表示。
据报道,今年迄今该股累计下跌约9%,蔚来汽车的股价较1月近67美元的52周高点下跌了34%,但过去三个月上涨了27%。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