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散户、民间股神——杨百万去世,享年71岁。
中国证券史上这段关于“杨百万”的传奇就此画上了句号。
凡是在市场有些资历的股民应该都听说过“杨百万”的名字。
而“百万”这个数字,在那个机构投资者还不占主流的“草莽时代”,在那个“万元户”都比较稀缺年代,100万对普通人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杨百万,原名杨怀定,上海人,出生于1950年,祖籍江苏镇江,原是上海铁合金厂一名普通职工。1988年,杨怀定放弃收入稳定的“铁饭碗”,辞职下海,自己打拼。
而这个“杨百万”的称呼虽是股民给的,但他的第一个“百万”不是来自股市,而是“炒卖国债”:
在当年4月,国库券转让从7座城市开始试点,逐步增加到在61座城市放开,还出现了异地差价。
杨怀定凭借“买卖国库券”赢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而后又在A股诞生之时的那轮大牛市,杨怀定再次成为第一批散户“玩家”,他很快赚到了第二个、第三个100万,一时间风头无两。
可以说,杨怀定的投资故事颇为传奇和励志。
那么,杨百万的发家事迹对我们个人有什么启发呢?
一、抓住时代红利。
我们知道,杨百万所赚的这第一桶金和我国资本市场在上世纪80年代的蹒跚起步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他也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第一个“吃螃蟹者”。
所以,机会不是没有,关键是我们要去发现,要去捕捉。
就比如,1981年开始发行的国库券,很多投资者对这一新生事物的接受度较低。这样认知上的盲点,虽然普通大众难以辨别其中蕴含的价值,却给杨百万这样拥有敏锐嗅觉的投资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二、胆大心细
杨百万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已经很励志了。而在1988年就开始倒腾证券买卖,这个风险真不是一般人敢去想象的,更别说承担了。
三、执行力
有报道说,在炒国库券时,他来回穿梭于山西、福建、河南等地,采用蚂蚁搬家的方式把国库券源源不断地搬到上海,光是合肥,就去了接近八十次。
四、学习力
杨怀定有一个习惯,特别喜欢看报纸,他每年都要订阅100多种报纸,靠报纸上的信息开始分析当时的金融形势。
而分析和实时观察,对证券市场来说,算是最基本的操作。这一点需要长期坚持且相对枯燥,难以坚持。
最后,投资其实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就像杨百万本人,他对于投资一直是乐在其中。
在2009年出版的个人著作《杨百万20年炒股心经》中,也发自肺腑地表达了感恩股市的心声,他希望广大散户要在股市磨练自己,摆正心态,与自己一同享受投资的快乐。
总得来说,杨百万,凭借着其对政策、市场的敏锐嗅觉和把握机会的能力当之无愧地成为那个时代资本市场的标志性人物。
但对于我们个人来说,要完全复制的可能性很低,且不说时代不同,“坚持”一件事情本身就会劝退大部分投资者。
所以,我的建议还是普通人借道基金来参与股市投资,我们可以组建一只足球队,配置好前锋、中场和后卫,加强后防线,以此来应对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
今天就到这,我们留言区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