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想上市变大象,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距离蚂蚁集团暂缓上市,已经过去了5个月。蚂蚁集团有没有机会再登科创板?证监会新政表述变相给了答案“NO”。
4月16日,证监会就科创板《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作出修订,对于房地产和主要从事金融、投资类业务的企业,禁止在科创板上市。
这样的政策表述,和蚂蚁集团有什么关系?一直以来,蚂蚁集团是一家科技公司,还是一家金融公司,存在争议。
根据招股书,蚂蚁集团的三大核心业务:分别为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数字金融科技服务、创新业务及其他。
蚂蚁集团业务的基石是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最赚钱的业务还是数字金融科技服务。
2019年,蚂蚁集团一整年的营收是1206亿元,其中数字金融科技服务费收入677.84亿,占比56.2%。
这部分业务又被划分为三大板块,微贷科技平台、理财科技平台和保险科技平台,分别对应客户的信贷需求、理财需求和保险配置需求。
微贷科技平台则是蚂蚁的借呗、花呗等放贷类业务。这两类业务由小贷公司完成,其注册资本分别为40亿元和120亿元。相当于蚂蚁集团用比较低的资本金撬动了万亿的贷款规模,即1.73万亿的消费信贷余额。因为杠杆过高,而广受诟病。
2020年11月初,银保监发布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了准入条件、资金来源、杠杆率,同时要求不得跨省开展业务等,蚂蚁的花呗、借呗类业务受约束。
最近几天,蚂蚁集团第三次被监管约谈,是科技还是金融,开始清晰起来。
4月12日,监管向蚂蚁集团提出了五项重点领域的业务整改要求,其中很重要一点,要求蚂蚁集团整体申设为金融控股公司。
4月13日早,阿里在港交所公告称,蚂蚁集团将整体申设金融控股公司,实现金融业务全部纳入监管。
现在,监管新政对科创板上市做了新的要求,蚂蚁集团成立金融控股公司,其金融属性可能会是科创板上市的绊脚石。
不仅如此,资本市场对不同的企业估值类型差别很大。
如果按金融公司估值,一家以放贷为主的金融公司,根据其信贷规模和营收利润,其市盈率基本维持在个位数;但如果按科技公司估值的话,情况则完全相反,蚂蚁集团市值想象空间无穷大。
去年,蚂蚁集团拟通过上海和香港两地上市拟募资约345亿美元,成为全球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IPO,当时的估值规模达到3150亿美元,约2万亿元,主要是基于蚂蚁集团的科技属性对其进行估值。
当时坊间议论纷纷,认为蚂蚁集团可能超越茅台,成为A股第一大市值公司。
今年初,基于蚂蚁集团2020年取得的业绩,多家全球投资者对其估值为2000亿美元(约合1.3万亿元),远低于此前准备IPO时高达3150亿美元的预期。
那时,蚂蚁集团的整改方向还没有明确。现在蚂蚁集团变为金融公司,其估值则会进一步大打折扣了。
科创板上市路近乎堵死,蚂蚁集团想在国内上市,那只能转投主板。主板上排队的企业有几百家。这样一来,蚂蚁集团需要排队,上市的时间存在不确定性,估值又会进一步受到影响。
可以说,蚂蚁集团短期想在国内上市,基本上凉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