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23日消息 港股市场是一个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市场,所以在打新这件事上,其实也是机构投资者占大头。而且,他们的身份不同,参与打新的时间也不同,对新股上市起的作用也不同。那么都有哪些机构投资者会参与打新呢,他们的信息对咱们普通投资者打新有没有参考作用?本期“财富雅谈”,我们就给大家解答这些问题。对话嘉宾:天风国际证券经纪业务部负责人——朱云鹏
冯雅:港股打新的时候,大家经常会听到公开发售和国际配售这两个概念,公开发售我们比较好理解,应该是针对我们这些散户投资者,国际配售一般针对哪些投资者呢?公开发售和国际配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朱云鹏:对,香港市场分为国际配售和公开发售两部分,一般来讲,90%的股票会在国际配售里配发。保荐人和包销商会把股票配发给比较有实力的这些基金、机构或者个人客户。一般来讲,这类客户需要达到的资产值要3000万港币以上,或者有800万的投资组合,才能符合配售资格。
另外剩下的10%,才会进行公开发售,给所有的普通投资者去认购。在公开发售里,认购新股的数量最多只是公开发售数目的一半,也就是港股里边所说的“顶头捶”,意思就是说只能认购这么多,不能再多了。
由于超额认购的存在,公开发售和国际配售之间也存在一些回拨机制,如果公开发售非常火热,很多时候就会从国际配售里回拨一部分给公开发售。如果公开发售认购不足,也会回拨给国际配售。
冯雅:听完你的介绍,感觉公开发售和国际配售有点像新股的零售和批发。一说到“国际配售”,自然要提到港股打新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其实在港股市场上,参与打新的机构投资者也是有差别的,他们的身份不一样,他们参与打新的时间也可能不一样。比如有的是Pre-IPO投资者,有的是基石投资者。你先给我们介绍一下,Pre-IPO投资者指的是什么样的机构?
朱云鹏:Pre-IPO一般指的是IPO之前最后的这一轮融资,指的是对这些上市预期和上市条件都比较成熟的企业进行了投资,这些被投资的企业一般都具有非常好的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
Pre-IPO投资者的退出方式是企业上市以后直接通过二级市场就可以出售,没有一个锁定期。Pre-IPO投资者的投资收益主要来自于两个部分,第一是分红,第二是二级市场的股票资本的获利。
因为Pre-IPO投资者拿到的是上市公司发行之前的股票,所以企业一旦成功上市,他的估值和上市前的估值差异是非常大的,所以它投资的收益十分可观,几倍或者几十倍都是有可能的。
冯雅:那基石投资者指的又是哪些机构呢?它和Pre-IPO投资者有什么不同?
朱云鹏:基石投资者指的是企业在IPO的时候,在公募之前,作为战略投资者去申购公司股票的这些投资者,主要以银行、保险公司、对冲基金、主权财富基金、养老基金,这些大型的机构投资者和大型的企业集团为主。
基石投资者和Pre-IPO投资者他们之间有比较明显的几个不同点:
第一点,投资介入的时间点不同,Pre-IPO的介入点要比基石投资者更早一些。
第二点,他们申购的价格不同,基石投资者是按照IPO的发行价格申购,Pre-IPO的申购价格一般要低于IPO的发行价。
第三点,他们退出的机制不一样,Pre-IPO的投资者在新股上市之后随时可以退出,但是基石投资者一般会有一年左右的锁定期。
冯雅:从你的介绍来看,感觉基石投资者对于新股能起到一些稳定作用,现实情况是这样吗?另外,在一只新股中,基石投资者的相关信息,对于普通投资者参与港股打新和交易有没有什么参考价值?
朱云鹏:基石投资者的引进,肯定是对公司基本面和发展前景的肯定,因为这些基石投资者都是比较专业的机构,这些机构愿意成为基石投资者的话,肯定说明他们是看好股票中长期的一个走势的。所以会给市场带来很大的信心,那么对于公开配售也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根据港交所的规定,基石投资者的背景介绍,还有认购金额,是需要在招股书里进行披露的,所以投资者可以在招股书里关注基石投资者的情况。
作为普通的投资者,我们应该重点的去关注哪些信息?从这些重点信息里,能得到什么启示呢?总结起来:
第一点,我们要关注基石投资者占国际配售的比例,一般来讲,比例越高越好。因为比例越高的话,新股上市之后的价格会越稳定,不容易下跌。但是如果这个基石投资者占比太高的话,会对股票的流动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二,基石投资者的数量越多越好,为什么?因为上市公司和基石投资者之间可能会签署一些所谓的“抽屉协议”,也就是不能拿到明面上来的协议,这种协议的内容可能会对普通投资者的权益造成一定的影响。
但是如果基石投资者比较多的话,上市公司大概率就不会每家都去签署这种抽屉协议。这样的话,对他来说风险是比较大的。但是如果只有一家基石投资者,投资者就要引起注意了。
第三,如果有一些明星机构基石参与的话,肯定要比只有普通的基石参与要好。因为这种明星机构或者说富豪投资者,他们背后的投资团队都是相当专业的,跟着他们走的话肯定更加稳妥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