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9月17日电 (周锐 梅云秋)随着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张,数字技术所催生的金融科技引发广泛关注。在业界人士看来,要用好金融科技创新,生命线在于坚守风险底线。
国务院参事、中国银保监会原副主席王兆星17日在“第五届金融科技创新大会”上表示,目前,我国数字金融在世界处于比较领先的水平,2020年我国共发生移动支付业务达到1232亿笔,金额432亿元,分别增长21.5%和24.5%,另外我国央行为主导的数字货币实验也取得重要的进展。
但他强调,必须清醒地看到数字金融的本质是金融,它会具有金融所有的风险特征,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一些传统风险,同时作为数字化金融还存在算法风险、数据风险以及新型的大而不能倒的风险,所以发展数字金融必须以有效的监管为前提,把风险防控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守住风险底线。“我想这对于我们未来数字金融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也是它的生命线”。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一级巡视员毕开春指出,在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金融业可以深度参与产业链、供应链的构建,进而提升实体经济的价值链,既可以促进金融机构及时掌握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各环节的信息数据,精准的把握投资和信贷风险。又可以为企业在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提供个性化、滴灌式的资金需求和信息服务。
毕开春同时强调,数字化时代以及金融数字化带来的数据安全与个人隐私、数据产权的界定,数据共享与定价交易等问题,正成为产业界和金融界共同面临的课题。
中国银保监会统计与信息监测部骆絮飞也指出,数字化转型要加强战略风险、价值链管控风险、算法模型的风险的管控,要提高网络安全保障能力,防范攻击威胁,提升数据安全的防护水平。
同时要强化隐私保护、降低信息泄露的风险。创新风控手段,推动风险管控,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过程,金融价值链被逐步分解,越来越多属于保险机构自身应当完成的工作,由合作伙伴完成,因此要加强对第三方合作内容极其相关风险的关注。
今天的会议还关注了多项相关领域新技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郑志明作专题报告《区块链与金融》。他表示,区块链技术通过开放共识、分布、隐私监管和智能合约,建立一套信任关系,使得生产资料和劳动关系地位和分配更加明确确权和公平化,使得产业从可以创造一个旧的业态,创造一个新的业态的模式。因此区块链是市场经济中改变生产关系或调整生产关系,实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增量产业生态的集群,提升生产力的核心技术。
针对金融科技对数据使用的高要求与对个人隐私保护高风险的矛盾,星云Clustar CEO陈沫介绍了“联邦学习”这一欧美数字金融领域的新技术。
他表示,假设农夫要养一只羊,数据就好像是各地的草料。传统的做法是我们把草料集中到这个羊所在地,来喂养它,这样就意味着数据要出本地。新技术的做法是反过来,我们同样想让这个羊能够长大,但是我们让草料不出本地,带着这只羊到各处去吃草。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用密码学的方法对数据形成保护,数据不出本地,模型也可以得到成长。
他指出,在数字金融实际运行过程中,行业的痛点是人们更多接触到分散的小数据,比如中小银行机构在做信贷时样本不足,特征维度少,无法对高风险客群进行有效地预测。只要能通过新的技术手段把小数据聚合起来,发挥数据的价值,进一步提升金融核心业务能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