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9月20日电 题:9月LPR按兵不动,政策实施力度仍须加大
作者 张奥平 增量研究院院长
9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2年9月20日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为:1年期LPR为3.65%,5年期以上LPR为4.3%。以上LPR在下一次发布LPR之前有效。1年期与5年期LPR均维持前值不变。
LPR调降可以充分反映市场利率变化。自2021年12月新一轮降息周期开启至今,LPR共下调了4次。此次调降,1年期与5年期LPR均维持前值不变。对此,笔者认为,后续政策力度加大的空间仍然存在。
从外部环境来看,当前,西方发达经济体通胀居高不下,成为必然选择的强紧缩宏观财政货币政策,将会进一步压制市场有效需求。美国密歇根大学发布9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59.5,不及预期的60.0;欧元区8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终值为-24.9,接近了历史低位。西方发达经济体作为全球最终需求国,一旦显现需求下滑,将极有可能导致中国出口逐步走弱。目前,国内出口已显现出相关苗头,8月,中国出口同比增长11.8%(7月份为18%、上半年13.2%)。
从内部环境来看,首先,国内消费虽呈企稳态势,但仍处较弱水平。8月消费实现了同比5.4%的较高增长,但考虑到2021年同期的低基数影响,笔者认为,私人部门中,居民消费是随收入预期改变的,只有居民收入预期向好才会增加消费,而私人部门中的民营企业才有信心投资发展。
其次,进入三季度以来,经济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环比修复,主因在于政府部门对经济活动加大了补缺力度,宏观财政货币政策配合基建投资发力(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1%,过去两年平均同比增长1.8%,7月为11.5%,8月为14.2%)。
经济走向复苏往往需要“两步走”。第一步,政府部门发力基建投资,稳住经济大盘,创造市场有效需求;第二步,私人部门接力政府部门发力,即民企投资、居民消费,以及经济实现内生性增长。当前,经济实现复苏的第二步迟迟难以兑现,笔者认为,根源在于市场主体预期不稳与信心持续较弱。
从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标PMI来看,8月份录得数据虽较7月份有所回升,但继续处于收缩区间,体现出中国经济景气水平自6月实现环比修复以来仍有波动,恢复基础仍不牢固,内生性复苏存在阻力。
从大、中、小型企业PMI来看,8月大型企业PMI升至扩张区间,体现出央企、国企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上发力;中、小型企业仍处收缩区间,体现出其生产经营压力加大,发展预期与信心持续较弱,也表现出市场有效需求不足。
从经济运行的另一项先行指标,8月社融数据来看,总量与结构上也反映出内生性复苏存在阻力,私人部门难以接力政府部门发力。8月份,新增社融2.43万亿元,同比少增扩大至5571亿元,为2020年疫情以来同期新低。
笔者认为,在私人部门预期不稳、信心不足,经济难以实现内生性复苏情况下,宏观政策仍须加大实施力度,主动作为。货币政策应在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和外部均衡前提下,坚持“以我为主”保持战略定力,抓住关键时间窗口,加大对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我们后续应将政策再细化、落实,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从而提高部门预期、提振私人部门信心,避免市场主体因信心不足造成“永久性创伤”。(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李惠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