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陈玉静)4月16日,2022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如期开幕。论坛以“行稳致远 金融助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双碳”目标下的绿色金融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与REITs探索实践、全球经济治理与金融合作开放、数字经济与金融机构创新等主题展开深刻探讨。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朱民以“构建中国零碳金融 践行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为主题发表演讲。朱民表示,整个碳中和其实是在根本上颠覆性的再造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模式,以及整个的经济结构,整个经济从高碳走向低碳,能源革命、经济创新重塑整个制造业。金融业必须在这个过程中适应实体经济的发展。
要从狭义的环保走到根本的零碳 支持经济碳中和
朱民表示,碳中和是一个范式变革,这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生产和生活根本方式的变化,理解这一点很重要。工业革命以来,人们追求的是物质形态的生产和消费,主要是以GDP来测度。但在碳中和的目标下,追求的是最大的人类福祉,是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和谐健康发展,不只是物质生产的问题。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生产方式的变化,也是消费方式的改变、人类效用偏好的改变、效用函数的变化,最后是人类价值取向的变化,不再仅仅倾向于消费高、物质产品越多越好。整个社会将会形成一个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自然资本共同进行生产和运转的过程,这是根本的变化。”朱民说道。
对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下简称“30·60目标”),朱民认为,时间很紧迫,这意味着碳中和将为整个经济结构带来剧烈和深刻的变化。但中国还面临更大的挑战,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还在稳健增长,在实现GDP增长的同时还要提高能源的GDP效率,这就要靠科技进步,从这个角度而言,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特别重要。
“过去四十年,中国创造了辉煌,但仍是工业化的传统模式——追赶模式,包括金融也是追赶模式,但是在未来的四十年,我们就可以逐渐形成零碳的发展模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和世界处于同一起跑线,这也是今天想强调的践行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模式的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我们可以引领世界,贡献我们的知识和智慧来共享全球繁荣。”朱民表示。
在最终实现碳中和目标之前,中国在绿色金融领域也取得了相当成绩。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有15万亿元的绿色金融贷款,全球第一。债券累计1.8万亿元,居全球第二,企业的绿色融资等方面也在不断创新,政策方面也制定了一套绿色金融的政策框架。
但也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截至2020年末,绿色金融占整体总融资的比重只有4.6%,绿色债券占存量银行债券的0.73%。但绿色金融中以银行为主体发放的绿色信贷占比高达90%,远远超过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总存量比重的60.2%。
朱民表示,靠银行信贷支持绿色融资有天然短板,风险偏好不匹配,也不方便。此外,目前还缺乏完善的绿色机制,因为投资不稳定,风险周期比较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要从目前狭义的环保走到根本的零碳,来支持经济碳中和,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结构、经济生态的金融新模式,这是很大的挑战,也是很大的机遇。”朱民说到。
要构建与碳中和一致的中国模式的结构性货币政策
正如在其他领域一样,金融将在碳中和转型中起到关键作用。
朱民表示,首先是提供规模巨大、期限长、风险高的零碳金融融资,预计仅能源融资就将达到185万亿元。其中又涉及到增量、存量以及转型的金融风险。
“此外,在这个基础上需要构建零碳金融的宏观管理体系,从绿色金融跨越到零碳金融,在这个基础上构建零碳金融的市场生态,而且整个系统和生态要和国际标准趋同。与此同时,金融机构自身也要实现零碳化,在业务上要支持碳中和,本身的运营也要零碳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金融体系转化成零碳金融体系,金融机构转化成零碳金融机构。”朱民表示。
其次,要支持碳中和的科创。朱民称,整个科技发展都是创新,所以金融要支持科技创新,这是金融目前面临的巨大挑战,包括电气化投资、风能、太阳能、储能等,金融支持科创投资是很重要的事情,因为碳中和的基础是科创。
根据“十四五”规划,制定的绿色刺激政策和规划重点,累计有44.6万亿元投资,增量的投资很大,存量的挑战也很大。
朱民解释称,因为在转型过程中,会重新定义资产价格,资产价格一变,国家、产业、公司、金融机构、居民的资产负债表都会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管理碳中和转型的金融风险就特别重要。有研究表明,在碳价上升和能源价格下降的冲击下,煤电公司对银行贷款的违约率也会上升。在四大国有银行,煤电、冶金企业,包括水泥、化工等都是高能源、高排碳的产业,这些产业占银行的公司贷款比重还是高达53.73%,所以存量的调整是很大的事情。
如何解决?朱民认为,处理这些问题要从构建宏观框架开始,需要构建和碳中和一致的中国模式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央行要积极推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即在传统的宏观政策中加紧推进碳中和的结构性工具、政策,纠正市场的不匹配,纠正金融体系相对价格的扭曲,支持碳中和转型,实现社会效用的最大化。“人民银行有丰富的窗口指导经验,比如疫情危机中的普惠金融再贷款机制,我们就是需要把它理论化、系统化,并且把传导机制等模型全部做好,就是开创了世界先例。”朱民表示。
实现碳中和 必须政府和市场合作
朱民表示,整个碳中和其实是在根本上颠覆性的再造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模式,以及整个的经济结构,整个经济从高碳走向低碳,能源革命、经济创新重塑整个制造业。金融业必须在这个过程中适应实体经济的发展,主要的改革措施包括构建金融的宏观管理框架、零碳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变得特别重要。
与此同时,朱民认为,还要对标国际准则,因为碳中和零碳不是国别的事,是全世界的事,所以必须合作,要对标国际标准和国际趋同,特别是在披露、风险管理等一系列方面,与国际协同,由此达到零碳金融,这都是很重要的方面。
国际竞争已经开始,从2018年TCFD,到2021年10月,2600多家已经支持TCFD,成立了净排放联盟,23个国家的41家银行,还没有中国的机构参加。
“国际竞争在标准披露规则方面,其实已经开始,因为大家都意识到这是工业革命以来,最主要的一次新的全球规则的制定,谁占有规则制高点,谁就占有未来,这也是全球竞争,同时在过程中,构建全球的资本市场支持碳中和转型。”朱民表示。
朱民表示,实现碳中和,必须政府和市场合作,共同完成。中国面临很大的压力,也有很大的机会,需要制定转型战略、路径和政策框架,这个阶段转型的战略,金融业转型战略路径和政策框架特别重要。
“构建碳中和目标下新的风险偏好、激励机制、披露、服务创新、构建风险管理系统、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从战略和技术到治理机制的充分准备,做好数据基础和数字化基础、知识能力和人才的储备,这是金融业现在面临最大的挑战。”朱民说道,金融业要抓住这个机遇,在支持实体经济的过程中,构建中国的零碳金融体系,走在世界的前面。
责编:史健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