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1年10月30日出版的《海南日报》在A04版深读栏目刊发题为《建言改革开放,逐梦自由贸易港,走出了社会智库发展新路子——解码中改院》一文。文章聚焦:2021年11月1日,是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中改院)的30岁生日。中改院用30年累累硕果给出了答案:建言改革开放,以“学术重镇”能量辐射全国,成为中国改革研究的重要基地;情系天涯,为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动力支持,逐梦自由贸易港,成为独具特色的社会智库。取得这些成绩靠什么?带着一些问题,海南日报记者近日走访中改院发现,不少举措,有力支撑其打造成为在国内外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智库。以下为版面图及详细报道↓
据海南日报丨记者罗霞 王培琳
2021年10月30日《海南日报》A04版版面图↑
2021年11月1日,是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中改院)的30岁生日。
30年前,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在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中改院应运而生。
30年来,中改院坚持“立足海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办院宗旨,坚持以建言改革为己任,坚持以改革的办法办院,实行“小机构、大网络”的运行机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行动研究,坚持“家国情怀、执着精神”的价值追求,努力建设中国改革智库。
在建院时,有人曾提出疑问:海南经济发展、人才环境远不如北京,在海南能办好中改院吗?
中改院用30年累累硕果给出了答案:建言改革开放,以“学术重镇”能量辐射全国,成为中国改革研究的重要基地;情系天涯,为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动力支持,逐梦自由贸易港,成为独具特色的社会智库。
取得这些成绩靠什么?带着一些问题,海南日报记者近日走访中改院发现,不少举措,有力支撑其打造成为在国内外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智库。
这是以改革精神、创新意识、务实作风和国际视野,走出的一条社会智库发展新路子。
今年五月,中改院参与主办了RCEP区域发展媒体智库论坛。
“小机构”如何产生大能量?
以改革的方法办院,实行“小机构、大网络”的运行机制,探索社会智库发展新路径
在中改院办公楼大厅,一面“员工风采”展墙格外引人注目。该院所有员工的姓名和照片一一在列。
一如建院以来,中改院一直坚持实行的“小机构”模式:不超过50人。
人数不多,但与之对应的,是发展成果“质”的追求和“量”的丰硕。
30年来,中改院向中央有关部委提交了300余份政策建议报告,出版了360余本改革专编著,公开发表了2300多篇改革研究论文。这些成果,有些直接被中央决策采纳,有些被用作出台改革政策和法规的重要参考,有些在理论界发挥了引领作用,获得包括“五个一工程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发展研究奖”等在内的多个国家级奖项。
在服务海南以及推进自贸港建设的过程中,中改院不断发挥积极作用。2018年以来,该院形成海南问题研究成果106份,其中政策建议64份、研究报告37份、出版物5本,举办学术活动30余次。
建设全国首个中国改革开放数据库,自筹经费,抢救性收集改革开放历史资料;开展改革国际交流与改革培训,有多个研讨会和培训班在全国是首次举办……
这样一个“小机构”,是怎么产生出如此的“大能量”?
作为改革智库,中改院与“改革”结下深厚情缘。建言改革发展的同时,在推动自身发展上,中改院的关键一招,依旧是“改革”。
“自己改自己,用改革的办法办院。”中改院院长迟福林说。
不要行政级别,实行企业化管理,吸引整合关注改革开放的社会力量支持改革发展研究事业;实行以全员岗位聘用制为重点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并不断扩大改革研究学术网络……
中改院采取的一系列改革举措,解放了思想,激发了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实行“小机构、大网络”的运行机制,是中改院办院的重要经验。从学术专家网络到国际合作网络,从机构合作网络到媒体网络,中改院形成了支持社会智库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
30年来,中改院以“小机构”凝聚“大网络”,以“小机构”贡献“大智慧”,逐步形成了由千余名来自中央相关部委和30多个省区市相关部门、科研机构和重点高校的专家学者构成的“大网络”,有效整合多方面的智力资源,为不断提高研究质量提供了重要支持,有力拓宽了社会智库的影响力、辐射面。
换句话说,这不仅是一个“小机构”在奋斗,而是上千名专家学者的“大网络”在携手合作。
一些政策研究机构和各类智库对此感到好奇:为什么这么多高层次专家认同中改院,愿意携手中改院?
迟福林对海南日报记者分析道:中改院组织的改革开放研讨活动,都紧扣改革难点、焦点、热点问题,务实不务虚,不回避矛盾,为专家提供一个有改革研究使命感和责任感、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交流研讨平台;组织学术研究研讨活动具有显著的开放性、国际性,来自不同领域的官员和专家,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平等对话、畅所欲言;高度重视改革研究成果的转化,能够通过政策建议报告和媒体报道等多种途径,使专家学者贡献的思想和智慧,能够及时在改革政策中发挥作用。
精神和情怀同样难能可贵。作为社会智库,中改院30年来始终保持改革研究的激情,这归根结底来自一份“家国情怀、执着精神”。
“中改院形成了大量研究成果,发挥了独特作用,形成了独特优势,成为我国改革开放战线上一道独到的风景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席宋晓梧说。
中改院的院史馆里陈列着建院以来的多本研究专著。
重要建言是如何产生的?
以创新引领,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行动研究,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参与者、推动者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改院提出“尽快实现农 村土地使用权长期化”的政策建议,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 大问题的决定》,直接采纳了“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这一提法;
2003年SARS危机中,中改院首次建议从“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并且提出《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若干建议(24条)》,这一建议对推动政府转型产生重要影响,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
梳理中改院建言改革开放的相关建议不难发现,中改院的研究领域开阔,涉及改革发展中的诸多重大热点、焦点问题,其中包括不少“首倡”。比如“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推进‘十二五’改革”“以经济转型为主线的结构性改革”等,有的直接为中央决策采纳,有的被用作制定政策和法规的重要参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卓元评价道,中改院走在时代的前沿,不断提出比较创新的思路、观点。很多在当时都是超前的,而且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的确很有远见。
这些“首倡”“重要建言”是如何产生的?得益于什么?
从中改院的实践来看,有两条经验特别重要: 一是对整个形势和趋势的把握,二是对实际情况的把握。
2003年SARS危机后,中改院在甘肃、云南等地展开一系列调研,发现有些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和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非常低。
一些活生生的事实,让中改院调研人员非常震惊,促使他们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建立公共服务体制展开研讨。2004年,中改院将调查研究发现的种种现实问题理论化,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委托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7/08》中明确提出,“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建立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和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以问题为导向的改革行动研究,始终是中改院的显著特点。”迟福林这样总结道。
什么叫行动研究?首先是要把握全局,其次是要把握问题,再者是要在上述前提下给出行动性建议。
产生诸多“首倡”和“重要建言”的背后,迟福林认为,最大的动力是创新。
改革研究是要担风险的。中改院人品尝过成功的滋味,也承受过压力和困难。一些前瞻性观点,一开始提出并不被人接受;一些创新建议,一开始还引起争议。但中改院人始终坚持客观、专业学术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其独到的研究和判断为实践证明,并逐步被社会接受。
国务院研究室原主任魏礼群认为,能否深入研究解答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并提出高质量、有价值、可操作的思想产品和研究成果,是衡量一个智库水平的主要标准,是各类智库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根本所在,“在这一点上,中改院做得十分成功。”
创建于海南海口的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如何逐梦自贸港?
以痴心执着、务实作风和国际视野推动开放发展
回顾中改院30年的历程,为海南开放发展鼓与呼是其一贯的追求。无论是在建院之初形成的《建立海南特别关税区可行性研究报告》,还是世纪之交前后提出的“以产业开放拉动产业升级”“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再到提出“以更大开放办好最大经济特区”,以及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言,都在服务海南开放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看伊始——1991年11月1日,中改院在建院当天,就以“海南对外开放战略”为主题研讨海南走向大开放的路径,并提出了设立海南特别关税区的总体构想。1992年,中改院举办“建立海南特别关税区研讨会”,在京召开“建立海南特别关税区可行性研究报告咨询会”,形成《建立海南特别关税区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充分利用海南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优越的资源条件,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特别关税制度和世界上通用的自由港经济政策。
看当下——围绕自贸港建设,中改院不遗余力开展相关研究。比如,开展以加强海南自由贸易港与东南亚国家交流合作为重点的战略性问题研究,形成7份建议报告;开展海南自由贸易港早期安排的重大任务等全局性问题研究,形成7份建议报告;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立法思路、框架、具体建议研究,形成8份建议报告;开展以行政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制度集成创新研究,形成8份建议报告……
“中改院诞生于特区热土之中,它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历届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支持,离不开海南各界对中改院的关心与参与。”迟福林说,立足海南、扎根海南、痴心海南、奉献海南,是中改院始终如一的情感、责任和使命。
伟大事业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中改院人深刻认识到这一点。
有人曾因海南自贸港建设激动得整晚睡不着,也有人曾为写建言而不上手术台——在近期举行的一次交流活动上,中改院一位员工说:“我无数次见证了中改院人对改革开放事业的执着追求,为了改革开放事业废寝忘食,甚至是抱病也坚持到把报告写完才上手术台。”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实现顺利开局、蓬勃展开的背景下,该如何更好逐梦自贸港?
“机遇十分重要,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出力,值!”迟福林说。
迟福林表示,中改院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聚焦主业,对标一流,打造社会智库样板,积极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国际化是中改院的特点,也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需要。“我们将积极发挥社会智库的优势,抓住国际化,助力海南自贸港建设。”迟福林说,中改院将积极推动海南与东盟合作,做实做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院,深入研讨自贸港开放发展相关问题。
产业基础薄弱仍是制约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突出矛盾。当前,中改院关于夯实产业基础、满足企业对自贸港的政策需求、做大市场流量、建立服务体系、制度集成创新等方面的研究正在积极推进。
在庆祝30岁“生日”期间, 中改院安排了两场有关海南自由贸易港的论坛,一个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另一个是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治建设。
“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出力,这是我们庆祝生日最好的方式。”迟福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