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伊始,IPO审核新动向密集:过会率下降、被终止或暂缓表决公司增多,监管层更关注企业带病申报、突击入股等硬伤。
截至2月9日,2021年已有28家企业的上市进程切换为“终止审核”状态,其中2家为主板,1家为中小板,其余25家来自已经实施注册制审核发行制度的科创板和创业板;同时,IPO审核的过会率也下降至90%左右。多位市场人士认为,主动撤销多是发行人和中介机构感受到过审压力不得不主动撤材料,IPO现场检查的威力和监管层对突击入股的严查,让市场参与各方都谨慎了起来。
IPO撤单企业增多 现场检查威力显现
相比去年四季度,今年以来的IPO撤单量提升明显。截至2月9日,今年共有28家企业的上市进程切换为“终止审核”状态,其中2家为主板,1家为中小板,其余25家来自已经实施注册制审核发行制度的科创板和创业板。
从终止的原因来看,多是发行人主动撤销上市申报材料,这和正在趋严的IPO现场检查不无关系。1月29日,证监会正式发布了《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根据规定,在发行上市审核和注册阶段,首发企业存在与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相关的重大疑问或异常,且未能提供合理解释、影响审核判断的,可以列为检查对象。检查内容为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及中介机构执业质量。
证监会发行部副主任李维友透露,证监会将常态化开展问题导向及随机抽取的现场检查,聚焦重点问题,不断提升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中国证券业协会1月31日公布最新一批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抽查名单,共20家企业被抽中;从保荐机构来看,中信证券、中信建投等16家券商上榜。
一般来讲,现场检查由证监会、交易所和地方局的工作人员组成,多通过获取有关工商等资料;获取有关资金流水,生产、销售、仓储记录,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等文件资料;问询检查对象的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董监高以及销售、采购、生产、仓储、财务相关人员的方式展开。
“现场检查过程细致,检查组也很专业,这对一些带有瑕疵上会的企业来说是致命打击。”一位从事投行业务多年的人士表示,被查出问题的发行人,中介机构也会担责,在审核过程中发现发行人信息披露存在重大瑕疵或财务存在重大疑问的,将启动对中介机构的现场督导,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对此都很谨慎。
上述人士指出,在上市闯关的冒险和现场检查的威力之间,不少企业选择主动撤回这一还算体面的退出,以待日后万事俱备再重新申报,这比“万一查出问题,上市之路被堵死”的情况要强。
与此同时,一部分主动撤单的企业或与近期监管层释放的新信号有关。根据证监会发布的申请首发上市企业股东信息披露指引,重点约束股权代持、临近上市前突击入股、入股价格异常等市场反映集中问题,要求提交申请前12个月内入股的新股东锁定股份36个月,并要求中介机构全面披露和核查新股东相关情况。
在当前的IPO排队企业队伍中不乏有此类企业,这给IPO企业的上市之路平添了变数。
上市入门关趋严 IPO审核过会率降低
据Wind数据显示,年初至今共有62家企业首发上会,其中55家获审通过,另有2家企业暂缓表决、2家未通过、1家取消审核,整体过会率接近89%。而2020年四季度共有235家企业首发上会,过会率为95%。而2020年全年IPO市场整体过会率也在95%左右。
一位从事投行业务多年的人士表示,IPO的审核标准未变,但审核逐步趋严,伴随上市标准多元化,企业资质确实出现了下滑,上市节奏加快,投行等中介工作量加大,存在信息披露问题的IPO项目有所增加,监管层对“带病申报”态度更为严格。
这对发行人和中介机构提出了新要求。华泰联合证券执行委员会委员张雷表示,如果说注册制下发行条件更加包容是在做减法,那么中介机构归位尽责制度则需要做加法,注册制改革以来,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压实中介机构责任,实际上从近期首发现场检查情况就可以看出,监管部门对保荐机构、会计师、律师等开出了不少罚单,提高中介机构执业质量,有助于从源头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上述投行人士也认为,现场督导一方面传递了压严压实保荐机构把关责任的明确导向,督促保荐机构履行好核查把关职责,引导其把尽职调查主体责任和牵头核查把关责任扛起来;另一方面,与审核问询形成联动,丰富了审核把关的手段,形成了有效的监管威慑,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发行人和中介机构的“闯关”冲动。发行人和中介机构一定要练好内功,不要抱着侥幸心理试图闯关成功,否则得不偿失。
“发行人未来要突出硬科技,预计2021年科创板会在科创属性的认定上开始出现隐性门槛,这样将导致板块过会率走低,主动撤材料的企业增多。”有资深投行人士指出,目前国内真正能担起“硬科技”概念的企业仍是少数,在前期科创板吸纳了部分优质公司后,后续科创属性认定更为严格后,增量企业能否跟上也是一个严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