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婷曹学平深圳报道
近日,深圳开立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0633.SZ,以下简称“开立医疗”)披露2020年三季报,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7.12亿元,同比减少9.8%;净利润2686.31万元,同比减少57.72%;扣非净利润同比减少110.13%至-372万元。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自2019年以来,开立医疗的营收增速大幅减少,直至2020上半年出现负增长,而公司核心业务彩超的收入及毛利率亦呈现下滑趋势。
11月5日,开立医疗董秘李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医院门诊量大幅下降,医院运行体系内部相应的采购动作和商务洽谈亦都停止,导致与疫情非直接相关的产品收入受到负面影响。此外,公司依然维持研发、市场方面的投入,两种原因作用下使得公司利润下滑幅度较大。而2019年遭遇国内医疗改革特别是对民营医院端,间接影响了医院设备的自主采购,公司在此大背景下收入亦受到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开立医疗近期仍拟募资12亿元用于发展彩超、内窥镜等业务,加上此前拟使用6亿元自筹及自有资金建设武汉高端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基地(以下简称“武汉基地项目”),开立医疗这一系列操作可谓“大手笔”,而公司2019年的营收也才12.54亿元。
不过,李浩告诉记者,若此次定增未能顺利完成,开立医疗将通过银行贷款解决项目所需的资金。
彩超营收下滑
开立医疗主营业务为医疗诊断及治疗设备的自主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医用超声诊断设备(主要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与B型超声诊断设备)、医用电子内窥镜设备及耗材、血液分析仪等。其中,彩超是开立医疗最核心的收入及利润来源。
只不过,自2019年以来,彩超业务收入出现持续下滑,但公司并未披露具体原因。财报显示,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彩超业务的收入分别同比减少9.86%、17.76%。
近年来,开立医疗布局高端彩超领域,先后推出S50、S60、P60系列。
但从毛利率表现来看,彩超业务毛利率已从2018年的71.22%下滑至2020年上半年的62.86%,而其收入占比也从2018年的80%降至2020年上半年的67%。
对此,李浩对记者表示,彩超务毛利率下滑本质是来自国内的收入下降,整体毛利率也被拉低。不过,李浩称,预计过了今年,彩超业务的收入和毛利率会逐渐恢复,原因是国内大背景的回暖以及公司产品也在往高端迭代。
事实上,彩超业务的乏力表现已对开立医疗总体收入情况造成影响。开立医疗在2019年年报中指出,国内超声行业整体增速有所放缓,因此公司收入端增长较慢,增幅仅为2.2%。
2020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同比下降10.72%,虽内镜设备业务(剔除耗材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2.34%,但因规模较小尚无法弥补超声业务的缺口。同时,受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一季度国内商务活动、二季度起国际商务活动均受到限制,给公司业务的推广带来诸多不便。
此外,费用端的刚性支出蚕食了开立医疗的利润。2019年公司的销售费用同比增加15.51%至4.07亿元,管理费用同比增加20.48%至7345万元,均高于2%的收入增幅;2020年上半年,公司管理费用同比增加12.57%至3646万元。
李浩表示,疫情期间,开立医疗的应对措施主要是控制费用,讲求费用使用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是修炼“内功”,包括加强研发效率和内部营运效率。
标的业绩未达预期
开立医疗也意识到产品结构单一对公司发展带来的风险,为此,其自2012年起,开始投入医用电子内窥镜的生产研发。2017年及2018年,公司的内镜收入已占总营收约10%。
2018年8月,开立医疗发布公告称,公司以自有资金3.88亿元受让南平轩盛、南靖轩盛持有的上海威尔逊光电仪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威尔逊”)、上海和一医疗仪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和一医疗”)100%股权。
资料显示,威尔逊成立于1995年,主要从事研发、生产、销售软性内窥镜下治疗器具,包括活检钳、异物钳、细胞刷、网篮、圈套器、三腔管等,运用于上下消化道及呼吸道的诊疗;和一医疗为其同一控制人下的销售公司。两者经营的产品属于内镜耗材领域。
交易对手对威尔逊及和一医疗给出的业绩承诺是:两家公司2018年度、2019年度和2020年度
净利润金额分别不低于2450万元、2940万元、3529万元。
年报显示,威尔逊、和一医疗2018年完成的净利润为2508万元,达到承诺数,完成本年预测盈利102.34%;威尔逊、和一医疗2019年度净利润为2476万元,未达到业绩承诺数2940万元,因此对其计提2007万元商誉减值准备。
2020年上半年,开立医疗再度指出,威尔逊上半年业务收入下滑比例较大,公司预计威尔逊
2020年存在无法完成业绩承诺的风险,进而影响公司商誉减值。财报显示,威尔逊今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2087万元,同比下降45.49%;净利润393万元,同比下降65.81%,仅完成全年净利润承诺额的11.14%。
开立医疗对此表示,“短期内威尔逊业绩的下滑不改变内镜耗材行业长期向好的趋势,公司将继续保持在内镜耗材领域的投入,加大研发力度,导入高端耗材
产品进入威尔逊平台,为威尔逊未来业绩的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李浩对记者透露,在今年对赌完成后,开立医疗会借助公司产品的营销渠道与团队,对威尔逊在国际国内的销售渠道进行重新整合,使其在后续几年内能够实现销售的快速增长,“所以对于公司来说,从产业及战略的角度而言,威尔逊的价值还在,并不会因为它收入与利润的短期波动而发生变化。”
内镜产能加码
针对彩超及内镜业务,开立医疗近期公告拟发行定增募资12亿元用于四个项目,分别是彩超和内窥镜产品研发项目、总部基地建设项目、松山湖开立医疗器械产研项目(以下简称“松山湖项目”)、补充流动资金。
其中,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为松山湖项目,该项目拟投入5.05亿元,将打造一个内窥镜产业基地,包括软性内窥镜、硬性内窥镜、超声内镜、镜下治疗器具等,全部工程建设周期为42个月。定增预案披露,预测期内,松山湖项目达产后年均销售收入将达9.02亿元,净利润1.36亿元,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记者注意到,开立医疗前次募投项目——位于深圳光明区的“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光明产业基地项目”)截至目前尚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公司将其延期一年半,原因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受到周边环境、施工单位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预计项目建设时间超出原计划”。
李浩告诉记者,对于“光明产业基地项目”后续资金的投入为公司自有资金,而其进度不达预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彼时当地政府没有较好地完成项目的土地使用权整理工作,导致交付给公司的不是一块“熟地”,从而拖延了2~3年时间。
此外,在发起此次定增之前,开立医疗还公告称,公司拟投资建设“武汉基地项目”,总额不超过6亿元,基地主要建设内容为开立华中区医疗器械高端研发基地、微导管超声和超声内窥镜等高端医疗器械产品生产线、内窥镜全球维修服务中心及其相应配套设施。
不过,从目前的情况看来,技术及产能或许不是开立医疗面临的主要难题。李浩对记者表示,营销及渠道是公司相对较弱的环节,这也是公司后期需不断加强的方面。
而对于最近两次“大手笔”的投入,开立医疗是否显得有些着急?李浩对此认为,医疗器械生产场地的建设和规划一定需要提前考量,主要是因为涉及注册证和生产经营许可证等报批报建手续,以及专利转移等问题,所以一定要提前进行规划。“我们将来的规划是将不同的产品线放在不同的地方进行相应的生产与扩产,因此建设了光明、松山湖和武汉项目,而这几个项目建设大部分是3年~5年期,所以费用也全是摊在3年~5年期当中的。”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彩超和内镜,开立医疗也在体外诊断领域深耕多年,但在这两次投资建设中,未见体外诊断项目的身影。
对此,李浩告诉记者,“对于开立医疗而言,公司此前在体外诊断领域布局了6年~7年时间,但整体感觉不太成功,所以我们想的是未来不会在这一领域再做过多投入,只是维持其原有产品和原有售后服务。”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