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7月17日电 (记者 李彤)“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成为亮点”“不仅是指标回升,更是预期趋稳”“加强对新兴市场的重点开拓很重要”。近期,在中国新闻社主办的“国是论坛——2020年中经济形势分析会”上,多位专家表示,二季度经济实现反弹,最新出炉的数据背后展现中国信心。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456614亿元,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增长3.2%,经济运行呈稳步复苏态势。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表示,由于加快复工复产,特别是“六保”“六稳”做得到位,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成为一个亮点。他认为会出现四个“东移”,即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等东移,尤其向中国转移;技术和创新东移;资本东移;人才东移。
“我相信疫情后,全球对中国的期望会更大。因为中国成功进行了复工复产,影响力、公信力得到全球公认。”魏建国说。
对于疫情冲击下的跨境资本流动,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用“先破后立”来概括。上半年,人民币汇率围绕7上下波动,成为吸收内外部冲击的减震器,初步经受了考验。
管涛认为,中国经济具有率先复苏的优势,PMI指数连续四个月在荣枯线以上,出口和利用外资的表现超市场预期,二季度经济表现实现3.2%的增长,比市场预期要好,经济基本面对人民币起到支撑作用,汇率开始稳中趋升。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执行副院长董煜表示,GDP增速、分行业增加值、PMI、制造业PMI、产能利用率、CPI、PPI环比、进出口、消费等,这些衡量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都支撑趋稳的判断。这种趋稳,不仅是指标的回升,更重要的是信心趋稳、预期趋稳。
谈及下半年态势时,董煜分析,随着上半年一系列政策的落地,三、四季度有望恢复到接近正常增长率水平。也会面临与以往不同的现象,这需要宏观、微观经济政策更加积极和灵活、更加精准和到位。特别是宏观政策要更多代入微观主体的感受,提高针对性、有效性。疫情的影响会继续,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上半年陆续出台了一些分量重、含金量足的改革文件,如要素市场化配置、市场经济体制、海南自贸港等。只要坚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问题,就能抓住发展机遇。”董煜说。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院教授王孝松表示,上半年我国外贸逐月好转,呈现出积极态势。谈及外贸恢复的原因,他提到,一方面是中国和东盟的进出口增长是一个亮点,加强对新兴市场的重点开拓很重要;另一方面,上半年一般贸易的进出口在外贸当中的比重已超60%,过去中国很多年依靠加工贸易,现阶段给延长产业链提供了机会。
“从我国内部区域结构看,东部地区的外贸进出口下降,但中西部地区却有一个逆势增长,这也是造成上半年外贸形势好于预期的原因;从货物贸易结构来看,防疫物资成为了新的出口增长点,包含口罩、医疗器械等。”王孝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