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年轻人负债率过高”的现实,要持续保持关注,必要时要及时发出提醒甚至警示。
全文1189字,阅读约需2分钟
文/陆玖(媒体人) 编辑 迟道华 校对 刘越
▲2021年被舆论称为“新消费元年”。新京报资料图
最近,一组关于年轻人消费的数据引发广泛关注。
据媒体报道,有机构发布的《当代青年消费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全国有1.75亿名90后,其中只有13.4%的年轻人没有负债,而86.6%的90后都接触过信贷产品。这一数据引发热议。
对此,很多人持批评态度,感慨于新一代年轻人超前消费观念的普及,认为是年轻人掉入了消费主义的陷阱;也有人认为这是商品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正常现象,不必过多忧虑。
客观而言,贷款作为一种金融手段,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诸如房贷等刚性需求,无论是在支撑个体的日常生活方面,还是对稳定金融领域系统性风险等层面,都有重要意义。
但值得警惕的是,《报告》中提到,除还房贷外,60%以上的90后将消费贷用于提高生活品质和休闲,而这主要涉及懒人经济、宠物经济、养生热潮、颜值经济和娱乐产业等五个方面。
如此高比例的借贷用来支付“非刚需”消费,其中潜藏的风险值得引起警惕。这并不是否定大家“提升生活品质和休闲”“为兴趣买单”的权利,而是认为,年轻人不应该用过度的贷款去进行超额消费,进而掉入“消费主义陷阱”。
要知道,虽然很多90后、00后已经逐渐步入社会,并正在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力量之一,但相对而言,由于工作时间较短,其偿债能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
▲一些年轻人为了购买奢侈品,会选择“负债”。新京报资料图
而不管是前几年很多年轻人因为校园贷等留下的“青春债”,还是上述《报告》中所显示的年轻人因休闲等“非刚需”消费所导致的高比例借贷,显然都超出了相对合理的范畴,值得引起各方警惕。
诚如《报告》中所说的那样,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诞生与繁荣让年轻人的消费少了很多约束。这与人们的现实观感相同,毕竟,在现实中各类借贷平台的广告比比皆是,诱导性借贷也太多,往往让人防不胜防。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消费主义趋势的蔓延。
从另一层面看,在商品社会中,作为主体的个人,有时候会用“非刚需类”消费来展示自身的所谓“主体性”,用攀比消费、炫耀型消费去标榜个体的独立性。
但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年轻人往往受限于自身的经济条件,无法支付高额的消费金额,便会转向借贷,增加自身“负债”的几率。这也是舆论对此项表示担忧的原因。
就此去看,对于“年轻人负债率过高”的严峻现实,有关方面显然需要持续保持关注,必要时要及时发出提醒甚至警示。年轻人本身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切忌过度消费。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