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亓宁
权益类余额减少四成,一二级风险偏好投资者占比超90%
理财产品进入“真净值化”时代已经半年有余,其间既有规模的持续扩容,也有收益波动带来的“破净潮”、产品提前终止等现象,养老理财也在试点扩围至“十地十机构”之后迎来了密集上新,市场认购火爆。
19日,中国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下称“理财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2年上)》(下称《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底,我国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已经达到29.15万亿元,理财投资者数量达9145.40万,均较年初增长10%以上,不过风险偏好有所降低。
从产品特点来看,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的余额占比还在持续上升。随着试点扩围,养老理财作为市场“新星”已经吸引了23.1万投资者累计认购超过600亿元。
规模逼近30万亿,净值化率突破95%
《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存续理财产品共计3.56万只,对应存续余额29.15万亿元,同比增长12.98%。
从发行产品数量来看,市场发行速度有所降温,单只产品规模扩大成为趋势,截至6月末单只产品平均规模同比增长25.9%至8.18亿元。其中在今年上半年,新发行理财产品为1.52万只(涉及253家银行和25家理财公司),较去年同期减少了1.03万只,累计募集资金47.92万亿元(含开放式理财产品在2022年开放周期内的累计申购金额)。
事实上,早在去年年末,市场规模就已经达到29万亿元,但随着市场调整带来净值波动,今年一季度一度回落至28.37万亿元。光大证券银行业分析师王一峰预测,随着理财运作更为规范、成熟,行业也将进入相对稳定增长态势,预计下半年理财规模大概率会突破30万亿元。
今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结束的第一年,经过业务转型的持续深化,上半年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及占比也达到较高水平,截至6月末存续规模为27.72万亿元,占比95.09%,较年初增加2.13个百分点,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6.06个百分点。
不过与净值化转型相伴而生的是净值波动加大。自今年年初起,资管产品执行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摊余成本法的使用进一步受限。而此前随着2021年10月底定开式理财市值法估值整改基本完成,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就已明显加大。
据浙商证券统计,2021年,理财产品单月加权平均年化收益率在2%~4%之间,而2022年以来则在0~5%之间。
在规模扩张和净值化深化过程中,理财公司的合规程度和市场份额也有了进一步提高,截至今年6月底,理财公司存续产品规模为19.14万亿元,同比大幅增长91.21%,占全市场的比例达到65.66%。大型银行则随着净值化整改的推进,存续产品的规模同比大幅下降72.47%至1.08万亿元。
具体到理财公司,加上上半年获批开业的5家,截至6月末已有29家理财公司获批筹建,其中27家已获批开业,25家发行了理财产品,各家平均资产规模(AUM)约为7656亿元,单只产品规模为16.26亿元。
不过,从上半年的新品发行节奏来看,尽管按照募集规模理财公司依然是市场第一大机构类型,但农村金融机构上半年发行产品数量达到5652只,占市场比例超过37%,其次是城商行发行了4533只,理财公司则仅发行了3728只。
产品期限更长了,权益类余额减少四成
进入“真净值化”时代,理财产品的结构特点也根据市场情况和投资者需求有所变化,主要趋势是期限长期化,收益类型进一步向固定收益类倾斜。
以今年6月份为例,全市场新发封闭式产品加权平均期限同比增长接近58%,达到443天。而从市场偏好来看,投资者的选择分化一直较为明显,T+0和1年以上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受众相对更广,1年以上的封闭式产品存续余额占比也持续上升,截至6月底占全部封闭式产品的比例为71.15%,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3个百分点。其中,理财公司的产品平均期限始终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在收益类型安排上,截至6月底固收类存续余额(27.35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占整体比例也提升至93.83%,同期权益类(795亿元)和混合类(1.72万亿元)产品存续余额均出现下滑,其中前者下滑幅度超过四成。
综合机构观点,混合及权益类产品占比的下降,或主要受权益市场波动影响,这一点也体现在投资配置上。
在市场变化与监管引导下,理财产品投向债券类(其中增持高评级信用债)、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权益类资产的余额分别为21.58万亿元、2.27万亿元、1.02万亿元,分别占总投资资产的67.84%、7.14%、3.21%。整体趋势是标准化资产规模不断增加,非标和权益类进一步下滑,风险等级中中低风险(二级)的比例有所增加。
除了非标资产比例下滑,在监管要求下,理财产品持有资管产品的规模和比例也继续下行,最新占比38.26%较资管新规发布时减少了近9个百分点,嵌套投资情况进一步改善。
单独看现金管理类产品,配置现金及银行存款、同业存单资产合计近六成,其中存款类资产占比较2021年显著提升,现金及银行存款占比提升5个百分点至18.1%,同业存单占比也提升了5.3个百分点,达到至39.2%。
王一峰分析,这一现象或与《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的下发有关,现金管理类理财通过配置更多存款类产品,使用成本法估值,进而更好地平滑收益波动、控制偏离度。
投资者继续跑步入场,风险偏好下降
尽管净值因为股债市场调整出现较大波动,“破净潮”也一度引发市场对赎回潮的担忧,同期部分产品甚至因为市场表现、规模下滑等原因选择提前终止,但从投资者变动情况来看,理财市场的吸引力并未因此下滑。
截至今年6月底,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较年初增长了12.49%,达到9145.40万,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了49%。其中,个人投资者依然是绝对主力,数量为9061.68万,占比99.08%。
整体来看,市场动荡下理财产品累计为投资者创造的收益依然保持了上升态势,上半年合计创收417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了34亿元。其中,理财公司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2069亿元,同比增长1.65倍。今年6月,理财产品加权平均收益率为3.61%,较去年同期增加了9个基点,高出10年期国债收益率83个基点。
此前的3月,理财产品单月加权平均年化收益率一度大幅下降至1%以下,随后两个月收益率快速回升。浙商证券研报数据显示,5月理财产品单月加权平均年化收益率超过4%。
产品的热销与理财公司拓展销售渠道也不无关系,各家理财公司正在打破仅由母行代销的局面,母行代销金额占比整体呈下降趋势。今年上半年,有存续产品的25家理财公司均开拓了代销渠道,1~6月累计代销金额26.10万亿元,截至6月底代销余额为18.95万亿元。目前,除3家理财公司的理财产品仅由母行代销外,另外22家理财公司都已经打通了其他银行的代销渠道。
在这一背景下,虽然多数投资者依然倾向于选择投资于1家理财机构,但理财产品分布集中程度略有下降,持有3家及以上机构的投资者占比逐步小幅抬升。王一峰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代销渠道的扩展,提升了理财产品的客户触达能力。
不过,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是,随着净值化转型带来的净值波动加剧,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也更加保守,尤其在今年上半年,风险偏好为三级(平衡型)、四级(平衡型)和五级(进取型)的投资者数量占比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减少了1.81、0.34和0.22个百分点。
目前,持有理财产品的个人投资者中数量最多的仍为风险偏好为二级(稳健型)的投资者,截至6月末这一类型的占比为35.51%,一级(低风险)与二级合计占比超过90%。
养老理财成新星,信披标准在路上
今年上半年,理财行业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养老理财试点的扩围,从“四地四机构”扩围至“十地十机构”,也为整个理财市场注入了更多新的能量。
《报告》显示,截至6月底,已经有27只养老理财产品顺利发售,吸引了23.1万名投资者累计认购超600亿元。从记者从银行客户经理的销售反馈来看,养老理财试点产品因为低门槛、高业绩基准等特点,几乎每次新品发行都认购火爆。
不过,按照现阶段规定,单个投资者持有的养老理财产品规模不能超过300万元。据《报告》披露,理财中心已经开发了理财投资者额度监测功能,协助开展超额退回工作。
此外,理财中心还在7月22日正式上线了养老理财管理系统(一期),实现对接养老理财产品销售机构和发行机构,通过理财产品中央数据交换平台统一传输信息,支持养老理财投资者信息、预售信息的登记,以及养老理财产品购买额度的查询等功能。
事实上,不论是养老理财还是普通理财,自净值化转型以来业内倡议最多的就是加强投资者教育和信息披露,这也是各理财机构和监管部门持续推进的工作。截至今年上半年,理财中心已与15家理财公司和20家银行机构签署了《信息披露服务协议》。
另据《报告》披露,在中央结算公司的指导下,理财中心正在牵头制定信息披露行业标准。截至目前,标准送审稿已正式提交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进行审查和投票,力争早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