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在长跑运动中经常会出现“极点”现象。当我们从静态进入运动状态,如果心脏和呼吸器官的活动未能适应肌肉、骨骼等运动器官活动的需要,很可能引起大脑皮层工作紊乱,造成呼吸急促,心跳加速,难受异常,这也是长跑途中最容易选择放弃的时点。
那在基金投资中,“极点”又出现在什么时候?投资者在哪些情况下容易出现大规模的赎回?
数据显示,市场下跌调整阶段,偏股基金(股票型+混合型)的赎回规模有限,反而在趋势转换,下跌后的加速上涨期,投资者回本盈利时赎回较多。
国盛证券统计了近2年多的偏股基金(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月度份额变动情况,结合同期沪深300的指数走势,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经历过市场大跌后,投资者往往在反弹的加速上涨期间,更加倾向赎回。
2018年上证指数下跌超过24%,随后市场在2019年初迎来反弹,在1月至4月的上涨期间,存量偏股基金罕见地出现了连续4个月的净赎回。
2020年疫情初期,A股经历千股跌停,美股出现多轮熔断,这场面连巴菲特都直呼“活久见”。随后在5月至7月的A股反弹期间,存量偏股型基金又连续三个月发生较大规模的赎回。
但回过头看,无论在哪一轮反弹的高点回本卖出,投资者都可能错过后续的慢牛行情。
由于投资者太过在意买入成本,率先卖出的总是那些最早回本的基金,而迟迟不回本的基金反而捂得牢牢的。
这在行为金融学中又被称为处置效应,指的是投资者不愿以低于购买成本的价格出售资产的现象,也就是说,倾向于“售盈持亏”。在盈利区域,是风险回避者,希望“落袋为安”,所以会赎回基金;而在损失区域,是风险偏好者,选择“放手一搏”,所以反而不会赎回。
不少投资者认为,卖掉盈利的基金,继续持有亏损的基金,代表未来还有“扭亏为盈”,持续上涨的可能。而如果一旦卖出亏损的,那就代表把账面的浮亏,变成实际的亏损,事实上很少有人会选择“痛苦”而避开“快乐”。
但盈利或亏损,其实都不应该是我们买卖基金的第一考虑因素,基金本身的“质量”才是至关重要的。经济学有个重要的概念叫“沉没成本不是成本”,沉没成本跟这只基金未来的风险收益毫无关系。投资应该“向前看”,而不是“向回看”。
而在大跌反弹之后,我们到底应不应该卖出基金呢?还得分情况来看。
如果是这些情况,就别轻易卖出:
1、定投时间过短
如果你的定投计划持续时间不长。比如3个月、6个月,市场上涨,定投收益飘红就止盈,定投时间太短,投入本金不多,收益率的意义并不大,而且定投降低投资成本的作用被弱化,实际效果一般。
定投时间越长,定投摊低投资成本的效果就越好。分批投入,每次投入固定金额,长期坚持,资金往往可以达到聚沙成塔的效果。
2、看好后市行情
像一些高景气的方向,上涨过多后,调整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想要赚取更多,还需要能承受更大波动。
如果你是这种情况,可以落袋为安了:
1、达到自己设置的止盈点,就别犹豫了
市场是变幻莫测,无法预知的,一旦达到你的止盈点,切莫贪心,及时落袋为安也是一种“适时放弃”的聪明方法。
你知道自己期望的止盈点是多少最好,如果不知道该设多少?可以参考 “机会成本”方式制定目标止盈:
定投止盈的最小目标收益率(机会成本)=(1+通货膨胀率+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定投年限-1。
这个公式指的是如果没有用资金去定投,而是将这些钱去投资低风险的理财产品,考虑资金所得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和通货膨胀率,进而得出的“最小止盈率”。
举个栗子,假如某理财产品的年华收益率为5%,通货膨胀率为3%,如果选择定投4年,(1+3%+5%)∧4 -1 =36%,36%就可以看做是你的定投目标止盈点。
2、仓位过高,降低仓位
如果仓位过高,觉得后市可能要大调整,想降低仓位的也可以考虑止盈。要注意,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谨慎满仓。
3、基金相似,优化组合
我们构建成熟健康的投资组合,是为了提高组合抵御风险的能力,所以在配置上应当更为均衡。
如果某一主题表现突出,有的投资者会跟风买入五六只相关主题的基金,短期内或许收益会爆发式增长,但一旦遇上板块回调或者黑天鹅,风险极大。
所以,主题相同的基金,组合中只需精选出一到两只即可。那么该挑选哪一只呢?以下几个维度供你参考:成立满3年+每年排在前25%+基金经理变动频率低+最大回撤小。
其实,偏股型基金的底层资产既然是股票,那么日常波动本来就是正常的。而相比买股票,如果投资者选择长期业绩优秀、风格稳定的基金,分散投资并长期持有,未来的赢面会大很多。
(文章整理自中欧基金、国盛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