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小微企业如何度危机开新局?听听专家怎么说→

由 聊素丽 发布于 财经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者按:小微企业是发展的生力军,就业的主渠道,创新的重要源泉。进一步落实中央精神,加大“六保”和“六稳”工作力度,促进小微企业和小微经济可持续发展,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近日,由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国人民大学和经济日报社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小微经济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环境下,小微企业如何度危机开新局?听听来自国家部委、银行、智库机构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怎么说。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

  帮助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表示,小微经济是国民经济生力军,是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细胞,在稳增长、扩就业、促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大量小微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受到了一定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承担了云南兰坪的专项脱贫攻坚任务。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过程中,小微企业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提高收入和减贫产生了积极影响。

  “服务小微经济发展、服务改革创新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靳诺说,小微企业关乎巨大的就业群体,要抓紧落实落细相关扶持政策,帮助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高培勇:

  扶持小微眼光要更长远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高培勇认为,在关注一般性小微企业优惠政策的同时,也要注意那些带有普遍性的企业待遇是否同时适用于小微企业。

  高培勇表示,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不难看出,我国对小微企业的减税降费政策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度性的,是稳定的和长期的;另外一类是短期的,只适用于某个年度或某个阶段。高培勇认为,支持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不是短期之内能提供什么样的待遇、给予什么样的照顾,而是要立足于一个相当长的发展时期,探讨制度安排和稳定的制度支持。对于小微企业来说,更在意、更需要的也是稳定和长期的制度性支持。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许多小微企业经营陷入困境,但支持企业发展,要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不能仅仅聚焦于疫情之下小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要从长远角度作出相关制度安排。

  “疫情终归要过去,值得警惕的是,防止宏观税费水平在疫情后出现反弹。”高培勇认为,在讨论助力小微企业发展时,必须在战时特殊举措和平时一般性安排之间,筑起一道隔离墙,防止疫情之下特殊政策效应外溢。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郭新双:

  不仅要融资也要“融商”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郭新双表示,对小微企业的支持,除了解决资金端“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还要看到在经营端“订单减、需求降”问题、在成本端“费用多、成本高”等问题。要从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营商环境等方面系统性发力,给予小微企业全方位支持。

  从金融领域来说,需要组合运用信贷、债券、股权等多元化融资工具,营造企业活、金融活的良性循环。他认为,在以间接融资为主要特征的中国金融市场,发挥好银行的主渠道作用,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做好纾困解难,提升服务质效,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小微企业来说,融资固然重要,但企业融资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郭新双认为,服务小微企业不仅要“融资”,也要“融商”。银行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帮助小微企业更好地实现“商业拓展”。邮储银行也在这方面作了很多尝试,探索打造线上线下融合、金融与非金融交互的生态圈,为小微企业提供非金融服务,扩大服务边界。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白津夫:

  多方联动引来金融活水

  小微企业发展,需要金融源头活水,也需要多方联动支持。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白津夫建议应从三方面着力。

  一是政策驱动形成联动机制。“当前,要真正形成以金融支持为主、社会资本协同的机制,为小微企业发展建立起金融支持的长效机制。”白津夫认为,一方面要让金融机构敢贷、愿贷、能贷,大幅增加小微企业贷款。另一方面,应发挥社会资本作用,为其创造投资机会,既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又放大金融支持效应,实现互利共赢。

  二是数字化赋能精准施贷。白津夫建议,更多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破解对小微企业信贷支持的难题。除了要精准滴灌受困企业,还要重点加大对新业态企业的支持。

  三是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大力发展产业链融资、商业圈融资和企业群融资。白津夫表示,小微企业要主动融入产业链和供应链,实现产业链协同、供应链融合。金融服务应进一步向产业领域延伸,发展供应链金融,深化金融服务。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

  政策给力更要激发“内力”

  

  助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要更加注重“内力”。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认为,“内力”是指企业有自救的意愿和动力。如果企业自救意愿和动力很弱,那无论什么样的政策,其效果都会大打折扣。“一方面,要在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时,更加注重激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提升市场主体对创新创业的良好预期。二者叠加,才能让政策效果大大凸显。”刘尚希说。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对市场主体造成了一定冲击,影响了它们对市场的预期。刘尚希表示,既要进一步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扭转预期,也要防止企业出现政策依赖症。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要加快出台相关政策,持续增强企业自救意愿,激发企业内生动力。

  “当然,只出台政策是不够的,还要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刘尚希表示,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迅速增长,这是通过不断改善营商环境,增强市场主体信心得来的。下一步,要持续改善营商环境,让企业对市场有信心,对未来有期待。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

  保护好“优秀”县域农信社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表示,农村信用社是“三农”和小微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但当前一些地方农信社发展改革中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下一步发展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保持农信社县域法人地位基本稳定。

  王信介绍,当前很多县域农信社、农商行等,立足本土,经营效益较好,在支农支小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近期一些地区对农信社简单“并大堆”,这不利于保持农信社县域法人地位基本稳定,不利于支小支农事业的发展。

  王信强调,对于经营较好的县域农信社,要切实加以保护。特别要关注那些表面上县域法人地位还在、股东结构不变,但实际上人财物都受到干预的县域机构。

  如何评估县域农信社是否受到较多行政干预,王信表示,这需要深度评估。充分发挥各地已开始逐步设立的金融委地方协调机制作用,通过定性、定量指标对农信社县域法人受到行政干预的程度作出评估,地方协调机制可监督检查。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

  救助工具还需全面创新

  “目前,国家对小微经济的重视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继续出台政策,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帮扶力度。”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说。

  刘元春指出,目前已对出台的政策作了一系列评估。在财政方面,经调研发现依靠政策能够保住企业的生存,但仍不能彻底摆脱困境;存在一些政策受益面较窄,主要是部分政策竞争性很强,同时小微企业社保参保率太低,还有税收优惠较多,直接补贴较少等问题。在金融方面,也存在资金流向结构性不均衡、信用风险高企等问题。

  “疫情救助必须以中小微企业的生存为落脚点,各种救助工具必须全面创新。”刘元春表示,一是政策或制度设计必须条款清晰,可执行性强,设计过程中须广泛听取各方观点,努力兼顾各方合理利益诉求;二是规定低息或免息贷款的偿还豁免条款,有效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三是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公司数据分析能力强、客户覆盖面广的特点,提升救助政策的执行效率;四是政策应兼顾纾困与企业的长远发展,全面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与抗风险能力;五是大力度稳岗直接补贴。

  清华大学教授、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许宪春:

  “内外”配合助力小微发展

  清华大学教授、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许宪春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国家通过出台一系列财税、金融、社保等方面的政策,为小微企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与此同时,数字经济大发展,为小微企业创新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外在政策环境和内在创新动力需相互配合,缺一不可。

  他表示,未来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监管部门、金融机构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借助多种传播途径和宣传手段,积极推动国家层面各项扶持政策落地、落实。加大信息服务,推进线上审批、资信审核、资金支持等流程,简化审批程序。发挥社会组织、商业机构的专业服务能力,帮助中小微企业及时获得政策信息和权威解释,配合相关执行部门做好政策落地服务。

  此外,还要加快小微企业创新业务模式、拓宽销售渠道。他建议,小微企业应积极推进企业转型,向高附加值产业链升级,向数字经济产业转型。小微企业应加快发展新型商业模式,向多元化销售渠道转型,充分发挥阿里、京东等互联网平台企业作用,扩大网上销售,拓宽营销渠道。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副局长秦志辉:

  千方百计稳订单扩市场

  工信部中小企业局副局长秦志辉表示,随着各项决策部署和惠企政策加快落实,中小企业经营情况出现积极变化,但经济全面复苏需要时间,当前中小企业发展仍面临复杂严峻的局面。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为帮助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渡过难关,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财税、社保、金融等帮扶中小微企业的政策,精准有力及时推出多项政策措施。“要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实、落细,让中小微企业有获得感。”秦志辉说。

  针对当前中小微企业发展情况,秦志辉表示,总的来看,随着各项惠企政策加快落实,中小微企业复工率在逐步提高,企业困难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秦志辉表示,针对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中的难点痛点,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分析研判推动政策落实。二是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和融资环境。三是积极构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四是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和水平。五是千方百计帮助企业稳订单扩市场。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副行长邵智宝:

  政策市场需要协同发力

  “中国邮储银行小微企业运行指数课题组今年开展了几次调研,全面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小微企业现状、困难和诉求。”中国邮储银行副行长邵智宝表示,结合调研结果,对小微企业支持政策提几点建议。

  首先,进一步激活市场需求。对受疫情冲击较大区域和行业的小微企业实施定向扶持,精准灌溉,进一步打通产业链、销售链,满足小微企业订单需求。

  其次,灵活调整政策着力点。收集小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政策诉求,动态调整政策着力点和落脚点。对于疫情期间的各类临时性措施提前制定退出计划,并向社会公布,避免各类主体对政策依赖度过高。要始终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好政策和市场的协同作用。

  再次,提振企业家信心。及时通过权威渠道公布各类支持政策和操作指南,帮助企业家明确政策预期,提振信心。

  最后,稳住企业现金流。引导小微企业合理制定资金计划,适时瘦身、转型。同时,督促各类产业链核心企业缩短对上下游小微企业应付、应收账款的周期,提高小微企业流动资金周转率。

  

  (记者 欧阳梦云 钱箐旎 吉亚矫 谢慧 马常艳 张静 李建菲 秦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