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粮液这几年实在是太火了,从2014年1月的低点算起,6年时间不到,涨了35倍,同期贵州茅台是38倍,山西汾酒是14倍,泸州老窖超过了13倍,洋河股份不到13倍。五粮液只比酒王茅台差了一点点,在五粮液一剑封喉斩众多高手于马下的背后,是什么给了他这么大的力量?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了五粮液年报的阅读。
一、 刘中国任期内的印象
在刘中国同志的任期内,我印象最深的有三个事,一是2014年年中的悲观描述,二是2015年的非公开增发,三是大量存款吃低息。
1、慌得一B的2014年
“量价齐升”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依靠高端白酒价格上行拉动整个行业爆发式增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这段描述,是有多么的悲观,回过头来看,这个描述又是多么的错误。当然,不能以后视镜的眼光去看当时的情境。但处在同样环境下,同样作为白酒龙头的茅台,却发表了四个“没有变”的结论。
白酒行业是中国传统行业,发展至今有四个没有变:一是白酒作为国人情感交流的载体没有变;二是白酒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符号之一没有变;三是白酒作为国人偏爱的消费品没有变;四是国人消费白酒的传统风俗习惯和文化习惯没有变。
这是一段经典的话,流传很广。茅台当年领导人的境界真是高,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反观五粮液的悲观,反差还是相当大的。
2、非公开增发
2015年通过了增发的议案,这是五粮液上市以来唯一的一次增发,为人所诟病,为人所不解。我也不理解为什么要增发,计划募资金23亿,而当时手头的货币资金超过了263亿,而且绝大部分的货币资金都是以银行存款的形式存在,随时可以支用,募集这么点钱又有何用。
唯一有点合理的解释就是员工持股计划了,但员工持股计划占总募集资金的比例也太低了,三分之一都不到。这次非公开增发,到了2018才最终落地,2018 年 4 月 20 日,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暨员工持股计划实施完成,本次非公开发行数量为 85,641,285股,发行价格为 21.64 元/股,募集资金总额1,853,277,407.40 元,募集资金净额 1,815,032,613.98 元。
员工持股,自有员工持股的方法,比如股权激励等,这都是正常的操作,通过增发,还是大部分都卖给机构,这就有点理解不了了,关键是还不差钱。
3、大量存款吃低息
2012 年 10 月 24 日,五粮液第四届董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五粮液与宜宾五粮液集团公司及其下属 6 家子公司、农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共同投资设立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集团财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 20 亿元,其中五粮液出资7.2 亿元,占注册资本的 36%。到2014年,这家财务公司就正式成立了。
从2014年起,五粮液每年都跟五粮液集团财务有限公司签署《金融服务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就是限定五粮液存在财务公司的每日存款余额不超过多少元。比如2014年就限定每日存款余额不超过50亿元。
统计了一下五粮液每年存到财务公司的钱和收到利息,不算不知道,这利率也真是挺低的,而且还一年比一年存得多。这么多钱,没地方花,又不舍得分给股东,又不做做投资理财,真是浪费啊,存存定期,买买国债,也比这强啊。
二、一剑封喉的三年
刘中国同志任期内,当前大名鼎鼎的李曙光同志在2017年登场了,李曙光同志担任的是五粮液集团公司的董事长,简介如下:
李曙光先生,本科学历。1983年7月参加工作,先后在四川省机械工业厅、四川省计经委、四川省经委、四川省经贸委、四川省经济委员会、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工作并任职。曾任泸州市人民政府市长助理、四川省政府国有企业监事会,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总经济师、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现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我们知道,王国春同志和唐桥同志退居二线后,都去了五粮液集团公司当董事长,同样是当集团公司的董事长,李曙光同志与他们又明显不一样,首先,李曙光是直接调任为五粮液集团公司的董事长,不是从五粮液股份公司转过去的,再次,李曙光调任时才55岁,相比他们60岁左右任集团公司董事长,李曙光更年富力强;最后,最重要的是,李曙光是从五粮液股份公司领取薪酬的,光从领取薪酬来看,李曙光同志一登场就不是冲着董事这个虚头职位来的。
虽然职位没变,但内核已然改变,从李曙光同志上任时,权力就已经转到了他身上,五粮液集团公司的董事长,不再是个二线的岗位了,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一定有某些人做了考量,不是股份公司内部的考量,而是来自外面的力量。以后会不会转变过来不知道,但这种变化的背后,一定是希望五粮液做得更好,毕竟行业调整期的那几年,五粮液做得确实没什么出彩的地方。
事实上,李曙光同志上台,五粮液的业绩确实做得非常好,从2017年到2019年,这三年营收增长率分别是23%、32.6%和25.2%,净利润增长率分别是42.9%、39.2%和29.8%。正是因为这种高速增长,才有了本文一剑封喉的描述。
高速增长的这三年,李曙光做对了啥,我认真地在年报的字体行间寻找答案,他做了啥,好像也没做什么太明显的事,基酒没有扩大产能,只继续优化基酒存储库这种常规提质操作,公司制度也没有明显改变,虽然考核制度有所调整,但我估计也是为了让他权力上位做的铺垫。建了那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短期的业绩肯定也是没什么影响的。既没有解决五粮液的历史遗留问题,还没能阻止不能理解的非公开增发,用于收取低利息的存款也是越用越多。李曙光的改革,我确实是没有看到什么精彩的内容。那到底是什么促使了五粮液这几年的高速发展,我认为,他在2017年就看准了高端产品放量的趋势,并提前做好了战略布局。
虽然600亿还没突破,但承接茅台外溢的高端放量是做到了。所有战略都是围绕核心品牌五粮液开展的。
为什么做出这个战略调整,除了李曙光同志的战略眼光外,我认为也是五粮液的历史必然。为什么这么说呢?五粮液在行业的深度调整期,一直采用的是“1+5+N”的品牌战略,力推中低价位新产品新品牌。
而这个“1+5+N”的品牌战略,在2017年是已经被证实是失败的。所以这次战略转型,我认为也有历史必然的成分,当然,李曙光同志的战略眼光和战略执行能力也必不可少。
三、五粮液的后续发展潜力
在我那篇写王国春同志的文章中,论证了五粮液的基酒产能,结合老唐关于五粮液基酒产能的数据,以他的数据为准,能用于五粮液及以上品质产品的基酒产能约为2.32万吨。后面就一直没有再提升产能了,不管是唐桥时代,还是刘中国时代,从目前的年报和公告来看,后续也没有提产计划。
前文提到,李曙光的战略目标就有“核心品牌五粮液市场投放量3万吨”,2.32万吨的基酒,对应3万吨的商品酒,我认为商品酒的量已经到了一个天花板了,至少这个顶已经摆在那里,可以看得到了。 所以五粮液后续的发展,我认为不会像2017年到2019这三年这么出彩了,增长的动能,更多是产品的提价、优质率的提升和系列酒的放量,而这都是需要循序渐进的,不能一蹴而就。
四、总结
五粮液是一家优秀的公司,李曙光同志也是一位卓越的企业家。这几年的高速发展,确实非常精彩,一剑封喉,斩同行于无形,得益于王国春同志的辛苦提产扩张、唐桥同志的改革优化企业环境和李曙光同志的卓越战略眼光。正是这些优秀企业家的努力,才讲述了五粮液这么精彩的故事,也让五粮液的股东获得了优厚的回报。文:淡月星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