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周刊 作者 | 张俊鸣
A股难得一见的“千亿减持”本周惊现港股,事件主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互联网巨头腾讯控股,其第一大股东Prosus宣布将减持2%的股权。虽然比例看似不大,也采用比例配售的方式对接盘者“打折优惠”,但涉及的减持金额依然超过人民币1000亿元,如此规模庞大的套现放在全球股市范围内都是比较罕见的。对A股大部分投资者来说,腾讯的产品很近但腾讯的股票却很远,“千亿减持”看起来和A股没有什么关系。但如果从内地和香港股市联动日益密切、腾讯在港股权重极高的现状看,这一减持势必也会影响到A股,值得所有投资者密切关注。
“千亿减持”不可视为“纸老虎”
相比A股投资者“谈减持色变”,港股等境外市场对大股东减持的态度相对理性。本身这些已经进入流通状态的股份就有减持的权利,同时腾讯的第一大股东有浓厚的“财务投资者”色彩,并非公司经营的主导者,减持2%的股权算是合乎情理的一种财务安排。但不容忽视的是,这个减持金额确实十分庞大,即使采用“比例配售”的方式化整为零,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在二级市场上不计成本出货,港股总归是需要有真金白银来承接这一巨量减持。虽然目前腾讯的估值在30倍左右,业绩表现良好,增长势头稳健,但日成交不到两千亿港币的港股市场,仍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进行消化。事实上,三年前腾讯的第一大股东也曾经减持过2%的股份,减持之后腾讯的股价在半年内下跌了四成左右,跌幅不可谓不大。虽然当时有全球股市普遍调整的宏观因素,但这一跌幅仍然超过恒生指数不少,毫无疑问属于典型的“跑输大盘”。虽然2019年以来腾讯股价逐渐走强,再度超越大盘,但要扛过半年内接近腰斩的深度套牢,没有相当强的定力很难做到,一般投资者难保不会反弹割肉或保本出局。因此,千亿减持不可视为没有杀伤力的“纸老虎”,即使高度看好公司基本面,也需要冷静观察,等待合适的出手时机。(见图1)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港股是一个开放度很高的市场,国际资金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近期美债收益率走高、美元指数走强显示美元有回流美国本土的迹象,港股也在一定程度上面临压力。如果出现类似2018年的全球股市调整潮,这一千亿减持案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会被放大检视,甚至成为港股调整的导火索。
陆港股市联动密切
吸金压力仍待消化
从长期来看,在减持影响结束之后,腾讯股价的表现取决于基本面的变化,但短中期消化抛压的影响却不仅限于港股。在陆港通机制下,内地资金进入港股的数量不断增加,而腾讯作为内地投资者熟悉程度极高的公司,基本面又十分优良,已经成为内地资金在港股的重点持仓品种之一。相关统计显示,内地公募基金在去年底持有港股的市值已经超过自身净值的10%,而腾讯控股更包揽了“双料冠军”,在持股基金数量和持股市值两方面都排名第一,而且遥遥领先排在第二名的美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腾讯股价因为千亿减持而出现调整,估值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内地资金增加配置的概率将提升。而这样的配置增加如果没有新发基金带来增量支持的话,将会挤占到公募基金在A股和港股中其他蓝筹股、科技股的配置比例,带动这些品种出现调整。影响所及,相当于这笔千亿减持,需要由港股和A股来分担,特别是和腾讯在配置属性上存在类似之处的品种。
以史为鉴,三年前腾讯的减持也对A股形成了一定的影响。2018年3月23日,腾讯大股东实施减持当天,腾讯股价低开之后有所拉回,全天下跌4.42%,成交金额高达1261亿港币,超过港股成交金额的四成;而在同一天,A股也出现了明显的调整,上证指数以向下跳空、震荡走弱的方式全天下跌了3.39%,这一跌幅不仅大于恒生指数当天2.45%的跌幅,而且跳空缺口直到一年多之后才完全回补。虽然当时A股的下跌有许多因素,腾讯的减持案并非最重要的原因,但不可否认在弱市中利空容易被放大,吸金压力绝非短期两天即可完全消化。
股价结构调整带来市场洗牌
在这波消化千亿减持的过程中,A股内部尤其是公募基金的重仓股可能将会带来一波洗牌。笔者认为,过去两年内涨幅较大、远远跑赢大盘的“核心资产”品种,有比较大概率会成为存量资金流出的对象。相比腾讯调整之后不到30倍的市盈率,基金重仓股如果估值超过50倍则吸引力相对不足,对于此类品种投资者应以暂避为宜。
相比之下,一些估值极低、业绩稳定、股价仍处低位、公募基金配比较低的行业个股,则有望成为“避风港”,具备较好的抗跌性。从此前公募基金的持仓来看,四季度符合上述条件主要是银行和公用事业等,投资者不妨密切关注一季度基金相关持仓的统计,如果上述板块被持续增仓,则适合从中寻找潜力股进行重点追踪。
(本文已刊发于4月10日《红周刊》,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红周刊》立场,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