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除权除息日计算,申万银行板块42家上市银行当中,有32家银行今年内进行了现金分红。根据东财Choice的数据,上述有现金分红的银行当中,不乏国有六大行和股份制银行等“分红大户”,其中8家银行的现金分红金额在100亿元以上。
以当中分红力度最大的工商银行为例,年初至今累计现金分红接近11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2022年净利润的三成,其他多家银行的情况也是大致类似。
“送钱”的外在体现:高分红比例+高股息率
事实上,高比例现金分红在银行股当中并不罕见。同样是根据东财Choice的数据,上述32家年内有分红的上市银行当中,21家银行的现金分红比例(现金分红占对应报告期净利润的比例)在25%及以上,其中部分银行甚至达到30%。根据第一财经在报道银行分红问题时引用的业内人士说法,近几年来国有大行的分红比例基本都维持在30%以上,部分股份行、城商行也将分红比例30%写入公司章程,一方面是因为考虑到股东回报、长期价值增长等多方面因素,另一方面也是银行自身对未来经营具备信心。
不仅如此,30%的现金分红比例,也是监管层鼓励的方向。根据2013年出炉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指引》,现金分红比例低于30%的上市公司需要履行更严格的信息披露义务。有分析人士在接受上证报采访时也指出,一方面,30%的现金分红比例还是比较高,另一方面保持比较强的资本内生的增长能力,使得资本充足率在不做普通股融资的情况下,可以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除了高现金分红比例之外,银行大派“现金红包”,高股息率也是特点之一。根据第一财经的统计,以6月30日收盘价计算,单是国有六大行的股息率均值便已超过6%,部分上市银行的股息率甚至超过7%,例如浙商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江苏银行、上海银行便是如此。
7%是什么概念?以债券这一银行理财常见标的为例,上证10年期国债指数最近一年的回报率大约4.1%,公司债和企业债指数大约在3.5-4%之间,都明显低于银行股的股息率。此外根据普益标准的数据,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全市场存续开放式固收类理财产品(不含现金管理产品)、封闭式固收类理财产品近3个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分别为4.17%、5.38%,同样未能跑赢银行股息。
买理财不如“吃红利”?
随着近年来银行股息率保持高位、银行理财利率逐渐下行,有不少市场投资者已经将目光转向银行股,有观点甚至认为“买理财不如买银行股”。不过,有市场参与者并不认同这一点。
第一财经在报道时引述业内人士的观点指出,银行股和银行理财在风险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很难直接进行比较。银行理财产品虽然近期经历多次净值波动,但其底层资产通常为债券,相对风险可控;银行股本身仍属于股票性质,具有高波动性,风险更大。按照相关人士的说法,投资者应该综合考量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购买银行股前也应全面了解银行的基本面情况,不能盲目入坑。
不仅如此,有的业内人士也在关注高股息背后的其他风险。开源证券银行首席分析师刘呈祥在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由于股份派息时需要除权除息,股价如未能成功填权,投资者可能被“套牢”,损失获得资本利得的机会。此外他指出,若银行资本充足水平较低,后续可能通过配股、定增等方式进行融资,投资者将面临一定的股权稀释风险。
银行“口袋”掏空了吗?
从前述数据中可以发现,上市银行的派息相对银行理财确实拥有一定优势,但并非所有机构都认为该情况可长期持续,高盛在前期针对中资银行股的研究报告中便提到了这一点。有资深银行业内人士在接受财联社采访时指出,该报告的出发点与2013至2015年的周期相似,银行在下行周期开始时会致力维持股息,倘若股息、资本和拨备三者难以平衡,将优先考虑资本和风险缓冲,而放弃股息目标,因此高盛预计内地银行2023至2025年也将面临类似挑战,并重复前述派息模式。
不过,国内券商大多对银行股仍持乐观态度。浙商证券在研报中测算指出,涉政业务风险暴露对上市银行ROE影响有限,未来地产风险对银行盈利的额外影响同样有限。从新生成压力来看,以“地产十六条”为代表的政策使得银行可以“以时间换空间”,平滑风险暴露速度,争取化解时间。从拨备厚度来看,当前上市银行地产不良率约在4.11%,预计拨备已较为充足。该券商的首席银行业分析师梁凤洁也持类似观点,她指出未来银行股的分红水平下降概率低。中短期来看,当前国有行、优质银行股的资本水平充足,可支撑投放;长期来看,预计信贷增速将回落,盈利内生平衡有望逐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