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折之年!又有多家公募重磅发声

2023年新春之际,中国基金报邀请多家基金公司投资总监或知名基金经理展望新的一年投资前景和趋势,供广大基民和股民参考。

富国基金曹文俊:保持乐观 寻找具备长期竞争力的优质企业

转折之年!又有多家公募重磅发声

富国基金 曹文俊

送别2022年,迈入2023年。站在新起点,随着经济逐渐筑底回升以及行业格局的优化,只要坚持自下而上的把握安全边际,对未来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大概率寻找真正具备长期竞争力和超额收益的优质标的。

宏观环境扰动较大

回顾过去一年,对于做投资而言,比较不易。尤其在2022年的三、四季度,对市场研判出现偏颇。总体来看,投资方法论没有问题,一如既往地遵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投资理念,但方法论的短板是当宏观环境出现较大动荡时,将面临挑战。

从大部分基金经理的从业经历来看,普遍未曾遇到2018年来出现的一些外部变量。例如,外围摩擦、疫情、地缘政治冲突等,此类非经济因素引发的变量与各国的宏观政策存在直接关联,而这些变量的可预测性对于很多基金经理来说,是一件较难判断的事情。

以2022年二季度为例,疫情扩散对宏观经济阶段性造成一定的影响,然而在年初的预期假设中并不包括对这一变量的判断。同时,自2021年四季度至2022年一季度,各地因城施控,出台系列政策支持地产端,但受疫情因素影响,房地产市场需求受到一定影响。上述因素之间存在较强联系,同时又进一步关联了不太可预测的宏观变量,使得自上而下的宏观判断出现了一定偏差。

2023年投资坚持三大原则

展望2023年,在宏观变量稳定性相对偏弱的环境下,策略研判容易出现偏差。但就个人投资而言,会始终坚持“以持有人心态”、“抓大放小”、“规避由整体市场情绪引发的影响”这三大基本原则来管理组合。

第一,以持有人的心态为中心。从真正能让持有人赚到钱而不是短期博弈的角度来考虑组合管理。我的习惯是每只新发产品都会跟投,建立这一机制是迫使自己站到持有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如果连我都拿不住,凭什么让投资人长期持有?

第二,抓大放小的原则。2022年,市场一直处于偏主题博弈的环境,从自身管理的产品规模和能力圈角度来看,对偏主题博弈的投资有所放弃,这使得我管理的产品阶段性相对收益表现一般,但从中长期维度出发,若长期参与偏主题的博弈,容易“捡了芝麻丢西瓜”,在存在中长期机会的行业和个股上的研究时间和精力减少,降低了抓住长期复利投资机会的能力,得不偿失。

我始终觉得,对于投资标的,需要自下而上的把握安全边际,考虑中长期能否赚钱以及赚到显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回报才是关键。偏主题博弈的投资短期波动较为剧烈,冲击成本较高。比如说,2022年四季度部分医药股阶段性涨幅较大,但其所处的行业竞争格局、稳定性较差,博弈成分占比高,大概率在疫情发散的过程中提前见顶,可把握性相对较差,投资久期也不稳定。

第三,作为专业投资人,应该努力避免整体市场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一般而言,在宏观环境低迷时期,上市公司调研反馈很难积极乐观,市场同业交流也相对偏低迷。但从经济规律角度而言,此时往往能更好的识别真正具备长期竞争力和超额收益的优质标的。随着经济逐渐筑底回升以及行业格局的优化,这类优质标的所产生的收益或比多数资产复合收益的吸引力更高。

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投资是一份逆人性的工作。在多数人都悲观的环境中依然要保持相对客观,对未来有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才能在市场低迷的阶段中看到投资机会,方能在承担合理风险的前提条件下,努力实现相对客观的投资收益。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不代表对市场和行业走势的预判,不预示相关基金具体操作,也不构成投资动作和投资建议。建议持有人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审慎作出投资决策。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个人简介】

曹文俊,现任富国基金权益投资总监助理,17 年证券从业经历,超8年基金管理经验。现任富国转型机遇、富国优质发展等基金的基金经理。

中银基金王伟:对2023年A股有更多信心,看好行业结构性机会

转折之年!又有多家公募重磅发声

中银基金 王伟

2022年是典型的宏观大年,A股市场跌宕起伏,全球资本市场也多是惨淡收场。2022年,美国出现了40年以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美元指数一度升至20年来高位;俄乌冲突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产生了重大冲击;国内疫情不断反复,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A股市场经历了困难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我们总体维持稳健均衡配置,同时在5-8月积极把握住了市场的反弹行情。

2022年A股市场表现出两大结构特征。一是与“能源”相关的资产(包括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前期受益于欧洲能源危机、全球能源价格整体处于高位等因素,处于高景气区间,相关上市公司股价表现取得了较好的回报。但三季度之后,市场担心景气度延续性,超额收益大幅回落,最终只有煤炭行业取得良好表现,而新能源相关行业表现较差。二是“困境反转”成为2022年的一大投资主题,基本面压力较大、但受益政策开始反转或放开的地产和消费等行业在下半年后来居上,成为行业指数涨幅的前列。

困难中孕育着希望。展望2023年,主要基于四方面因素,我们对A股市场积极乐观。一是目前市场估值或处于低位,主要市场指数风险溢价已接近历史低位水平;二是随着疫情管控政策的优化,以及近期第一波感染冲击的结束,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和扰动相比2022年将大大减少;三是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和新一届政府的上任,相信会有更多提振市场信心的政策出台;四是目前海外衰退逐步临近,美债利率进一步大幅上行空间有限,外部冲击对A股影响有望减弱。综上,根据目前A股位置、政策走向和经济走势等判断,我们有理由对2023年A股有更多的信心。

具体行业方面,我们认为普遍存在机会,看好三大投资主线。

主线一:扩内需。相比出口而言,内需在2023年将起到更大的作用。随着海外经济的衰退压力显现,对中国的出口增长压力也会体现到上市公司的业绩趋势里。扩内需成为新一年的关键词。在有着较高超额储蓄率的背景下,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释放潜力。而消费和服务业这类行业在过去三年中受到了疫情的冲击,消费场景受到了一定影响,2023年基本面或将处于确定性的回升通道。当然,其中一些公司股价已经有所表现,估值已经不算低估,但仍有一些公司还有向上空间。尤其是我们会关注在过去三年供给侧有所出清、未来在需求恢复过程中可能存在供需错配或结构性涨价的细分行业。

主线二:金融、地产及其产业链。随着稳增长政策的不断落实,尤其是“三支箭”等地产政策的有力转变,国内经济相关的金融、地产及其产业链也走过了最困难的时期。2022年受多种因素影响,地产销量下滑,产业链的相关公司也受到严重影响。2023年地产对经济的拖累大概率会明显减轻。我们可以期待在行业企稳以后,寻找地产行业格局优化后龙头公司的结构性机会,以及产业链里细分优秀公司的份额提升机遇。

主线三:科技成长。成长股依然存在结构性阿尔法机会,新的科技成长机会也将不断涌现。对于成长股而言,2022年是压力很大的一年。创业板和科创板指数都下跌了30%左右,行业指数涨幅排名后五名几乎全是成长性行业。分析其中原因,并不是因为业绩大幅下滑,而是因为市场对一些行业成长持续性的担忧导致估值大幅下移。这反而为2023年股票表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尽管市场对新能源等行业有供需方面的担忧,但我们认为股价已经有所体现。过去那种供给全面短缺、景气全面上行的机会恐难再现,未来更多的是选择增速和盈利能力不会明显下行的结构性阿尔法机会。同时,我们还将认真关注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科技自立强国方向,随着政策的落实,也将会有新的科技成长机会不断涌现。

总体而言,我们以积极乐观的视角看待后市的机会。一方面继续以深度的基本面研究为基础,以扎实的业绩和合理的估值为基准,配置优质的成长性龙头公司;另一方面我们也积极寻找基本面反转向上但估值处于低位的消费和价值类板块机会,自下而上挖掘细分龙头的持续超预期机会。我们将继续秉承初心,通过团队的共同努力,积极为持有人创造合理的中长期回报。

【个人简介】

王伟先生,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权益投资部副总经理,基金经理。上海交通大学工学硕士,2010年加入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曾任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2015年起担任中银行业优选、中银智能制造等基金基金经理。具有14年从业经验,8年以上投资管理经验。

华泰柏瑞基金牛勇:2023或将是资本市场全面改善的一年

转折之年!又有多家公募重磅发声

华泰柏瑞基金 牛勇

2022年是市场波动剧烈且投资难度较大的一年。从外部环境来看,年初突发的地缘冲突事件快速拉高全球能源价格,资本市场担心全球通胀持续高位,进而导致央行加息力度超预期,全球成长性资产出现显著调整,外部资金阶段性流出A股市场。从内部看,二季度华东疫情引发市场对制造业供应链的担心,华东是新能源车的制造重地,新能源车等先进制造业板块大幅波动。另外,受贯穿全年的地产投资负增长影响,权重板块延续了自2021年的弱势走势。从全年来看,低估值板块跌幅较小。而新能源、消费、科技等成长性板块,基本经历几轮比较明显的上涨与调整,甚至消费板块中的“压舱石”白酒板块,也出现历史上不多见的剧烈波动。

但进入四季度,随着地产供给端稳定政策的连续出台,市场对金融地产等权重板块的预期明显改善。特别是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之后,市场对大消费板块的预期显著改善,中长期增量资金开始布局已经极具估值性价比的大消费板块中优质资产。

展望2023年,我们认为本年度或将是资本市场全面改善的一年,其内因在于国内去年出台的两大优化政策,对今年的基本面上大概率将出现积极效果。首先,地产政策一定程度或将改善消费者对房价走势的预期,地产销售增速将有望触底回升,从个别房企的拿地边际增速可观察地产投资增速的改善。另外,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或将显著改善春节前后的消费场景恢复,加之消费者在过去三年的储蓄率有明显提升,在国内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消费意愿预计将有明显的释放。与基建投资不同,消费的回升是慢变量,对基本面的作用是持续和长期的,因此我们认为消费板块大概率是贯彻全年的关注点。

除消费板块外,我们认为新能源板块在2023年仍具备显著的投资价值,包括光伏与新能源车板块。首先,光伏作为清洁能源当中的发展主力,也是当前资本市场投资的主线。一方面,国内以“风光大基地”为代表的新能源基建是当前稳增长的重要手段,可再生能源“十四五”规划中强调,风电、光伏发电量计划实现翻倍,受政策推动影响,发电企业装机将保持高速增长。去年四季度,随着新增硅料产能投放,国内硅料价格出现大幅下降,困扰行业的上游供给与成本问题得到极大改善,组件价格将回归到发电企业的适意水平,2022年延迟的开工装机需求,或将在2023年重启,预计国内集中式光伏将迎来高速发展的一年。另一方面,能源危机叠加地缘政治进一步加速欧洲清洁能源转型,即便天然气价格有所回落,但欧洲“能源焦虑”与能源转型的决心不会变。海外光伏制造成本高且产能有限,需求或仍主要从国内进口满足,预计出口欧美的光伏与储能设备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根据乘联会统计,2022全年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将在650万台以上,同比增速超过100%,说明电动车对传统车替代逻辑下的销量增速并未受经济放缓以及消费场景受限的影响,电动化的长期趋势仍然高度确定,截止2022年底,30%的国内电动车替代率水平仍然较低。展望2023年,市场对于新能源车补贴退坡影响的悲观预期,预计在二季度销售数字改善后将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当前板块估值水平已基本反映补贴退坡影响以及个别车企车型周期影响订单的悲观预期。我们仍然关注新能源车板块中具备定价能力以及新技术优势的头部公司,包括储能占比持续提升的头部电芯企业,以及在动力电池新技术环节具备竞争优势的公司。

对权重板块的金融行业,我们关注其在2023年的贝塔行情机会。在地产供给端政策加持下,合格民营地产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风险有极大改善,有助于与地产关联较大的金融企业的估值修复,而当前该板块估值水平仍处于历史均值水平之下,接近于历史极低位置附近。另外,随着消费与销售场景改善,以及中长线资金再度布局A股市场,共同满足其特征的保险板块或许会受到市场关注。

我们认为,2023年大概率是对2022年全面修复的一年,在宏观经济改善、消费场景复苏、地产政策托底、货币政策仍偏宽松的背景之下,中长线资金有望再度加大布局A股中的优质资产,权重板块与优质成长板块中的优质品种均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

【个人简介】

牛勇先生,现任华泰柏瑞主动权益投资副总监,拥有18年从业经历,超12基金投资管理经验,久经市场考验;作为市场少有的、同时拥有较长数量化投研背景和主动投资经验的基金经理,他擅长通过定量与定性的结合、力争挖掘业绩确定性较高的个股。目前管理产品包括华泰柏瑞“智选”系列、华泰柏瑞盛世中国。

风险提示:

本材料为观点分享,并非基金宣传推介材料,亦不构成任何法律文件,本材料所载观点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或承诺,且具有时效性。指数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基金投资需注意投资风险,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具体情况。

海富通基金杜晓海:A股有望反转,港股或迎战略性机遇

转折之年!又有多家公募重磅发声

海富通基金 杜晓海

回首2022年,全球三大经济体均面对了各自的问题,美国是高通胀引发的美联储暴力加息,欧洲是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危机,中国是政策收紧和经济下滑,通胀、战争、疫情交织在一起,引发股、债、汇资产都出现明显的下跌。

值得庆幸的是,2022年10月以来,这三个主要问题边际上都在改善,指向偏乐观的方向。美国通胀开始好转,原油价格已经跌回到俄乌冲突前的水平,中国的地产等政策出现重大转向。

展望2023年,中国复苏已箭在弦上,A股和港股在经历了大幅下跌后有望反转,港股的表现预计将优于A股。

海外经济方面,经历了2022年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快速加息之后,欧美衰退的概率在加大。同时,全球通胀仍然高企,虽然美国通胀已进入下行周期,但美联储并不认为通胀压力会迅速缓解,维持偏鹰派观点,对海外流动性宽松政策仍有制约。预计随着美国通胀连续低于预期,美联储将于2023年上半年结束加息进程。根据美国库存周期推算,预计美国将于2023年下半年陷入衰退,美联储可能在四季度转向降息。

国内经济方面,经济复苏几乎是确定性的事件,分歧主要在于经济复苏的力度,结合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市场普遍预测2023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在5%-6%。虽然经济复苏确定性高,但也要充分预见到中国经济重启的艰难和复苏之路的坎坷。第一,房地产是否可以稳住并恢复对经济的支撑作用,11月初以来中央已经优化完善了房地产融资方面的调控,需要房地产投资和销售回暖进一步确认;第二,受益精准防控政策,过去3年出口高增长对经济增长正贡献较大并形成了较高的基数,而全球最大消费市场的发达国家经济体在2023年进入衰退的概率较大,中国出口面临的外部压力很大;第三,目前国内第一波新冠疫情高峰冲击仍未完全过去,3-6个月后是否会有第二波疫情进而影响经济复苏也需要跟踪。令人欣喜的是,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述来看,总体思路是全面抓经济,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包括对于经济增长的要求、对于房地产和平台经济政策的转变、两个“毫不动摇”等,政策重点已从供给侧转变为需求侧,依靠消费和投资扩大内需,预计2023年的宏观政策是扩张性的,偏向低利率、宽信用、宽财政的政策,以多种方式和渠道积极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形成复苏态势,这是2021年二季度之后经济首次迎来拐点。

A股方面,估值面看,对比过去A股历次牛熊周期的大底,2022年4月底和10月中A股的估值、风险溢价、股债收益比、破净率等指标均已处于大的底部区域;企业盈利面看,本轮A股盈利周期在21Q1达到高点后开始回落,目前中国经济正从衰退走向复苏,预计2022Q3/Q4是盈利的底部区域,2022Q4/2023Q1开启新一轮盈利上行周期;资金面看,美联储加息在2023年有望停止,海外流动性有望边际改善,叠加中国居民超额储蓄释放的资产配置力量,预计2023年A股有明显增量资金进入市场,诸多积极变化推动下,预计A股底部已过,已进入向上通道。至于大小盘风格,内需相对强、外需相对弱的环境对大盘股更有利。

港股方面,预计机会是系统性、战略性的,表现或会优于A股。在过去两年港股相对于A股多了三个额外的冲击,第一是反垄断引发的对于互联网平台、教育等行业的政策规范;第二是中美摩擦导致的审计监管及退市风波,导致海外机构投资者顺势降低了港股的配置权重;第三是强势美元导致的全球资金回流美国,使得港股比A股跌幅更深,底部位置时港股的估值基本是历史最低。目前中国经济基本面向好,人民币重新进入升值通道,对于房地产和平台经济政策的转变,中美签署审计监管合作协议并进展顺利,前期压制港股的利空因素出尽,海外机构投资者重新开始增加中国资产的配置。历史上美债收益率和美元都回落的背景下,港股的流动性会更加受益,对利率敏感以及更看重远期现金流的港股科技板块的表现预计会更加突出。

【个人简介】

作者系杜晓海,海富通基金总经理助理兼量化投资总监,硕士,CFA,22年证券从业经验,其中6年为基金投资经验,历任Man-Drapeau Research金融工程师,American Bourses Corporation中国区总经理,2003年加入海富通基金,现任海富通基金量化投资部总监。

诺德基金总经理助理郝旭东:2023年,转折之年

诺德基金总经理助理 郝旭东

2022年,国内外宏观形势复杂多变。国际上,美国通胀危机,美联储加息,叠加俄乌冲突,导致欧洲能源危机、美债收益率和美元指数飙升,海外股债双杀。国内,在地产趋势性调整和疫情影响下,国内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突、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居民资产负债表出现收缩,消费倾向趋势下滑,企业资本开支意愿也趋于转弱。在此背景下,虽说整个年度A股市场并不缺乏机会,比如1季度的煤炭、5月的新能源、11月以来的消费为代表的疫后修复板块都有良好表现,但从全年看,2022年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深度熊市,主要指数中,沪深300下跌21.6%,创业板指下跌29.4%,股债收益差一度接近历史极值,如果持股不动,全年也就煤炭行业能够取得正收益,而年初市场预期的新能源、军工、医药等热门赛道指数全年跌幅在20%以上,食品饮料指数也在第二年较大幅度下跌,上次发生类似情况还是在2011-2013年受塑化剂和反腐叠加影响。同时,国内外复杂的经济、政治因素,也导致2022年市场风格飘忽不定,行业季度回报的相关性极低,市场快速轮动,2017年以来市场上主流的景气赛道投资策略也面临巨大挑战,有效性明显降低。因此,2022年复杂的宏观背景,在导致市场大幅调整同时,也使组合构建的难度大幅增加,胜率成为第一权重因子。

展望2023年,我们认为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制约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都将明显向好,2023年或将成为未来数年新一轮经济起飞的转折之年。国际上,伴随着美国持续加息,工业和能源类商品价格已经从高点出现明显回落,同时,得益于2022年的高基数,美欧通胀或在2023年下半年明显下台阶,此基础上,预计2023年2季度或将见到美联储本轮加息的高点,对应美债利率和美元指数见顶回落,对国内权益市场的影响有望从负面压制逐步转向正面支撑。从国内政策看,伴随着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成功召开,国内政策在2022年4季度出现了明显改变。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把“稳增长”摆在比较重要的位置,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并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合理充裕,财政政策上“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同时,11月以来,地产融资和防控政策也出现了显著的放松,以上一系列措施从政策保障和执行环节都切实改善了国内外对中国经济的远期预期,典型反映就是北上资金11月以来的大幅净流入。同时,综合国内外发展经验,我们也认为,过去数年,国内私人部门的资产负债表有所受损,收入预期也处在历史上较低的水平,未来资产负债表的修复和信心的恢复都需要时间,因此叠加基数效应,2023年国内经济的合理增长或将是必然趋势,但向上弹性可能短期有限。

低基数下,国内经济2023年的确定性修复增长,为2023年权益市场的上涨奠定了宏观的基础。中微观层面,A股一轮完整的盈利周期大致为3年左右,当前,始于2021年1季度的企业盈利高点回落的过程已接近尾声,在低基数的背景下明年有望迎来盈利增速的企稳回升。但类似于国内宏观经济,国内私人部门的资产负债表的修复和信心的恢复都需要时间,同时海外经济出现回落导致出口的可能下行,都会使上市公司2023年的盈利改善增长有限,这会在盈利支撑上限制A股市场的向上弹性。但经历了2022年大幅调整,国内权益市场估值水平已整体处于较低水平,若将外资开始大规模进入导致A股估值体系重构的2017年作为起点,2022年末,沪深300的PB估值分位数在9.3%,处于低估状态,届时盈利增长的修复和较低的估值有望形成向上的共振。

从市场结构看,2017年以来市场的割裂性始终存在,各宽基指数、行业指数表现均存在巨大差异,即使当前,在经历了11、12月的茅指数领涨后,虽然市场整体估值水平仍在低位,但结构性的高估仍然存在,仍以2017年作为起点,宽基指数中上证综指、上证50、沪深300、创业板指、创业板综指、中证100、中证1000的PB分位数分别为8.2%、46.7%、9.3%、47.4%、19.4%、89.3%、20.9%,申万一级行业指数中,食品饮料、电力设备、国防军工、煤炭的PB分位数为56.6%、65.2%、48.1%,PB分位真正处于极低位置的还只是银行、地产、建筑、非银、通信、环保这些传统行业,分别为4.9%、5.1%、4.8%、4.5%、2.3%、1.5%,且从PEG角度看,各板块龙头、茅指数成分在经历过去2个月的修复后,大多已经达到了2024年PEG为1以上的水平,而这类估值基本是在2024年企业经营、盈利水平达到甚至超过2019年疫情前最优水平的假设下达到的,类似的还有航空等板块,这也与上证50、中证100的PB分位数处于较高位是相匹配的,而估值的结构性差异也有极大可能导致2023年市场的阶段结构性风险。在市场风格方面,由于龙头股的相对较高估值,在2021-2022年经历了连续2年的中小市值强势,当前估值下,在电新,专精特新等板块,中小市值的估值折价已经明显收敛,甚至相对龙头出现了溢价,因此,2023年,典型的中小市值全面占优的情况或将发生一定改变,市值的风格因子影响将会弱化,大、小市值应该都会有机会,市场风格更加趋于均衡。

从资金面看,msci纳入因子达到20%,被动流入达到标准后,北上资金和国内市场资金性质有类似处,都需要赚钱效应,2022年全年北上资金净流入900.2亿,是2017年来最低值,也是首次年度跌破1000亿,2023年人民币汇率的区间稳定和A股盈利效应提供了一定有利条件,但茅指数个股的估值在持续反弹后不足够便宜,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北上流入的持续性。国内资金的股市流入,由于资管新规后的居民资金流入,叠加2019年来的半导体、新能源等强产业趋势,2019年以来公募基金的业绩和规模进入正循环,但伴随2021年来资管新规过渡期的结束以及市场赚钱效应的下降,2022年公募基金发行明显放缓,主动权益型基金仅新发2000多亿份,远少于2020年同期的1.4万亿和2021年同期的1.3万亿,公募业绩和规模进入负循环。我们预计,即使2023年A股市场将有所表现,但公募产品赚钱效应也有待修复,因此,基金发行在市场回暖初期或不能期待过高。

综上, 2023年将是国内经济及权益市场的转折之年,2022年经济和上市公司盈利的低基数,叠加二十大以来的政治和经济政策加持,2023国内经济和上市公司盈利恢复性增长或是必然趋势,但国内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和信心的修复都需要时间,这将限制经济和企业盈利的向上弹性。同时,经过2022年A股市场的大幅调整,国内权益市场估值水平已整体处于历史较低位,因此,2023年A股市场有较大概率形成盈利和估值的向上共振,值得投资者期待。而A股内部,估值的结构性差异仍然存在,也必将导致2023年市场的阶段结构性风险,对市场的定价能力以及适当的行业轮动能力或将是获取超额收益的核心竞争力。2023年,我们看好三个方面的投资机会,1、市场绝对低估的板块的修复,包括中字头的央企的中国特色估值;2、过去几年的主流赛道如消费、医药、科技、军工,高端制造等,有可能出现类似于2022年4月新能源、10月消费、地产的挖坑机会;3、周期中,农业的白羽鸡、工业金属的铜铝、化工的部分中游材料值得关注。

【个人简介】

诺德基金总经理助理郝旭东

上海交通大学金融学博士,14年证券行业从业经验。曾任职于西部证券,2011年加入诺德基金,先后担任高级研究员、基金经理等职务,现任诺德基金总经理助理(分管投研部),同期管理诺德成长优势混合等5只基金。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0203 字。

转载请注明: 转折之年!又有多家公募重磅发声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