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1+1:星巴克们该如何长久保鲜

12月13日,“星巴克私换配料标签使用过期食材”事件引爆舆论。当日中午,星巴克中国官方微博回应称,对此深感震惊,已于第一时间关闭了这两家门店,并立刻启动深入调查。当日晚,星巴克方面再度做出回应,确认违规行为存在,为此致歉,表示已于第一时间采取了所有门店全面自查、组织重新培训、增加内部及第三方检查频率与范围等6项举措。

评论1+1:星巴克们该如何长久保鲜

人民日报:提供过期产品,品牌再大也不可能长久保鲜

食品安全是餐饮企业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对消费者身体健康的最起码尊重。红线不能碰,底线不能破。“金标准”绝不能只是宣传的口号,“飞行检查”更不能沦为走马观花的形式。这一事件也启示我们,食品安全需要自律,也需要他律。希望相关企业能正视并反思自身内部监管模式的失灵,也期待监管部门拿出更严密的举措,倒逼企业守牢食品安全底线。

央视网:星巴克的“震惊”令人震惊

作为世界第一大咖啡连锁品牌,星巴克经常以“行业最高标准为基础,制定并严格执行食品安全金标准”自我标榜,其官网称“食品安全是企业发展的命脉和头等重任”。伴随品牌效应而来的“高品质预期”也成了它的重要获客法宝。但现在看,所谓的“金标准”在涉事门店何止被降格,几乎被架空:配料标签想换就换,保质期说改就改,过期食材照用不误……这无疑是跟食品安全规范反着来,辜负了消费者的信任,难免给人“所谓的金标准只是给自己贴金”的观感。星巴克方面的“震惊”未免让人有些震惊。此类丑闻频发不啻为对企业品牌力的损害与透支。身为头部企业,有责任在食品安全等问题上起到行业示范作用,而不是用违规之举自己砸自己品牌——再好的金字招牌,都经不起这样的“实力自毁”。

澎湃新闻:不要把责任甩锅给个别门店

星巴克使用过期食材,恐怕不是偶然。要知道,星巴克虽然实行更为先进的经营模式,但对于门店的营业额和利润率,也有着严格的考核。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折不扣执行食品安全标准,及时报废过期食材,那么将大大影响门店的绩效。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门店自然免不了铤而走险。而星巴克内部监管模式的失灵,更使得门店有恃无恐。报道中就提到,每半个月,门店的上级管理部门都会到店检查,但就在检查人员的眼皮底下,店员就轻易处理掉过期食材,或快速换上新的保质期标签,最终,检查人员发现的都是无关痛痒的小问题。可见,对于媒体曝光的问题,星巴克绝不可仅仅把锅甩给个别门店,而需要反思自己的内控机制和企业文化。作为一家跨国企业,不能只想着一味扩张,追求效益最大化,而需要不断检视企业管理中暴露的弊端。

正观新闻:“金标准”不该形同虚设

星巴克一直承诺“以行业最高标准为基础,制定并严格执行星巴克食品安全金标准”,并有自查、内审和第三方突击检查确保门店食品安全。的确,星巴克的各种规章制度,足见其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而每隔半个月,门店的上级管理部门也会到店检查。既然如此,“金标准”的星巴克何以连最基本的食品安全都无法保证呢?空有规定却形同虚设,空有内审却流于形式,本该被企业奉为圭臬的食品安全问题却藏在了隐秘的角落,成了门店的“潜规则”。而更值得追问的是,究竟还有多少家门店存在类似情况?毕竟,再严格的规定只有落到实处才有生命力,而没有执行力的“金标准”只不过是一纸空文。

检察日报:守住食安底线须两头用力

企业自身管理固然重要,但仅仅靠企业自律,也难以守住食品安全这道防线。据媒体报道,在某投诉平台上也曾发现多起有关该品牌的顾客投诉记录,但均被该品牌以一直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最严标准”为由搪塞过去,因此,加强外部监管也十分关键。筑牢食品安全防线,就要提高违法成本,打通线上线下线索移送机制,建立消费者-平台-相关部门-商家-消费者畅通的举报反馈机制。食品安全大于天,只有内部管理与外部监管齐头并进,相向发力,食品安全问题才有望得到较好解决。

北京晚报:咖啡“蒙尘”会倒了消费者胃口

如此大的品牌、有如此多的客户群、商品价格公认不便宜,一样存在原材料卫生不过关、员工操作不规范的问题,同样令消费者震惊。星巴克“大翻车”事件又一次“教育”了消费者:贵的不一定是好的,连锁难锁住食安;虽然消费者对大品牌的印象分比较高,但一些大品牌对消费者的诚恳度并不高。在规范食品安全的道路上,政府监管只会越来越严格,媒体监督只会越来越深入,如果还有企业或员工试图钻空子、一心钻钱眼,那就是执意走进法律制定的罚则,钻进消费者用脚投票的黑名单。

新京报:别用“入乡随俗”为星巴克找借口

在互联网看一圈,评论区的画风有些怪异,不少人帮星巴克找起了借口。比如有人不谈具体问题,却强调星巴克的食品标准是“行业天花板”;有人说更换保质期标签没什么,有的店连保质期一说都没有;还有人说这是星巴克“入乡随俗”,国外的严格标准,到了国内随着水位自动降低了标准……但是,食品安全是餐饮行业底线,连最基本的食品安全都保证不了,何来“行业天花板”一说?与其为星巴克“找借口”,倒不如深入剖析一下,为什么所谓的“行业天花板”,在细节层面却是千疮百孔。无论如何,消费者和商家最恰当的关系,永远是消费者支付相应的价钱,商家提供合格的商品。如果商品出现了问题,那么消费者就应该去敦促商家整改甚至补偿。至于消费者帮商家“找借口”,那就没有任何必要了。

(黄河评论信箱:[email protected]

编辑:梁冰

统筹:王攀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150 字。

转载请注明: 评论1+1:星巴克们该如何长久保鲜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