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车后观察

2020车后观察

2020即将收尾,对于中国乃至人类来说都是戏剧性一年,从年初我们国家被疫情压制到逐步控制、恢复常态,再到国外一团糟,整个全球化体系受损严重。

有人说,新冠疫情不亚于第三次世界大战,甚至影响更为深远,它不仅破坏了原有国际贸易体系,甚至对人的行为和价值观都有显著影响。而回到后市场,可以说今年加速了数字化在整个链条的渗透,也加速行业入场与清场的动态。

01、工厂端:大厂走“中央厨房”,小厂依附平台

首先,主机配套体系已经基本是固定的利益蛋糕,对交付能力以及资金周转能力要求高,只适合大厂;中小厂面对主机体系高标准,长周期的应收账款早已望而却步。而随着新车销售增长幅度趋缓,这个板块的大门基本上是只出不进。众多工厂端目光都转向3亿+车主的存量后市场。

在后市场端,大工厂逐渐走向“中央厨房”模式,以自身品牌与质量优势,与头部供应链企业的渠道优势互补,将产能释放给不同平台,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存量与增量需求;小工厂依附在供应链平台上共生,尽管利润微薄,至少能活下来。

而因外销受损的众多外贸型工厂将目标转回国内,将加速低效产能的出局,但国内新建渠道品牌的窗户基本关闭,未来更多带供应链体系的自主品牌崛起势不可挡。如何在维持自身产能的同时,不丧失自主性将成为这些工厂的核心诉求。

02、供应链端:时效争夺、易损件去品牌化、全车件受追捧

时效:易损件的配送30分钟送达深入人心,甚至有人喊出与外卖的时效一样,加入未及时送达的赔付机制。市郊区维修门店未来不再愿意备货囤货,易损端供应链的快速配送作为壁垒,成为阻挡众多有心杀入供应链端玩家的一堵高耸城墙。

在时效这个领域的争夺,将是几家头部供应链公司厮杀比拼的重点,这里包含的网点覆盖率,必然是接下来几年行业的永恒话题。

产品:对时效要求高的易损产品进一步去品牌化,诸如滤芯、电瓶、火花塞等,供应链平台的自主品牌份额在不断攀升,并且维修门店在去库存化。未来唯一能让维修门店囤货的,也许只剩下拥有品牌惯性的润滑油,前提是有足够的利润可图。

增长故事:由于易损件销售额的天花板明显,其增长非常依赖于服务配送网点数的增长。今年很明显一个变化就是,几大平台无一例外全部上了轮胎项目,油电轮作为提升销售额的三大项目,在所有大中型平台都占据了核心地位。

明年开始,无论头部供应链平台亦或是中小平台,可能都会通过各种方式引入全车件产品项目。虽然在笔者看来,全车件是一个沼泽地,随便一个车系就破2万个SKU,更别说做万国车的供应链平台。但要讲好增长故事,就需要各平台硬着头皮去啃最硬的骨头。

02、维保领域:平台向左、门店向右,修配一体成共识

喊了两年的修配一体,众多平台也做了直营、加盟、托管各类尝试,虽不至于一地鸡毛,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眼下出现了两种极端情况,那就是平台与门店都觉得对方有问题。

我们可以尝试从两个立场分别来看这个事情。

首先以主导维修连锁平台的视角来看,众多门店并不是合格的合作伙伴。连锁店三要素——形象、系统、标准化,除了个别流量平台部分能做到,大部分门店并没有做到。从平台角度来看,这些很大程度上因为下游门店图利的短视,以及人员素养不够,投入了资源但是产出回报并不高。

而从维修门店的视角来看,大部分平台都是抱着割韭菜等的心态。犹如民国初年军阀时代,今天张三来了换上张三门头,明天李四来了换上李四的工衣,然后就是讲一大堆虚的东西,收完加盟费、保证金、进货费等,就再也没什么音信。

这里面反映出一个非常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平台与维修门店不在一个频道,沟通交流上存在严重隔阂。这里有三个东西值得思考:

1、土壤:当下中国维修门店整体土壤还没到完全规范化地步,多年积弊无法一次性根除(诸如车享家上来全部规范化操作,理念虽好却放错阶段)。

2、人员:由于中国对工匠理念不重视,造成维修人员素养整体偏低,游离在社会教育平均水平线以下,对平台植入维修连锁各类理念尚需培训。

3、 盈利模式:所有连锁平台无法通过直接收取服务费用来盈利,最终嫁接到供应链端赚取利润,导致大多动作变形。

无论这几年的教训有多少,但修配一体的共识基本形成,也让大家看清楚了,全国性质的连锁并没有那么好做。无论什么背景的平台,接下来都要一个区域一个区域踏实做出口碑才能继续扩张。

04、后市场行业人员培养体系有待养成

曾经有个朋友跟笔者说非常羡慕新东方烹饪学校的模式,输送了高比例的烹饪人员。学员对学校评价都是满分,不是做作,而是发自内心。

后来他才了解到,新东方出去的学员在任何酒店受到了委屈,可以随时向当地学校或者联络处反馈,学校会为他们出头;如果酒店不改正,将被学校拉入黑名单。我一听这不就是美国工会的内核嘛。随后笔者联想,汽车后市场行业是不是也可以打造类似的人才培养与平台组织?

整个行业一直停滞不前,人员一直是很大的因素。产业链中下端的批发贸易商与维修门店,长期找不到合适的人员。而维修行业,更是一直以来沿袭着古老的传帮带师徒制模式,学徒制很难系统掌握维修理论与实践知识,多半要靠自己多做多想。头脑灵活的做几年摸清主流车型毛病,另立门户;而不愿学习的,熬几年,也许就改行送外卖了。

行业要发生质的改变,就必须有真正的平台站出来,建立一套汽车后市场行业的“新东方”体系。只有人才体系输出模式上改变,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完成对行业的改造。让人欣慰的是,目前已经看到有行业人员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机制。

05、保险公司与后市场的故事

今年上海法兰克福汽配展受到疫情影响,比往年少了很多人。总体来看,大部分企业都依然坚持参与这场后市场人的盛会。不过在供应链的7号馆里,多了人保站台的“保修配一体”项目——驾安配与邦邦汽服。

保险体系的修配项目一直是行业热点,有人看好,也有人不看好。在看好的人眼里,保险公司掌握了推送修资源,是自带流量的体系;而在不看好人的眼里,保险公司推送修的流量有限,最多只能从个代领域分流出去,其余4S体系的流量是无法拿到售后端,而个代的车险部分份额很小形成不了气候。

同时,保险公司金融属性定位,导致其“保修配一体”可能难以深入复杂的汽配供应链。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参股或投资行业内成熟汽配供应链,也许是更好的选择。

在笔者看来,随着保费透明度和保险产品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维修门店作为保险公司服务车主的重要窗口,会有越来越多保险公司与门店建立深度捆绑的联盟关系。

小结

2021年,我们也许会看到不同平台合作的全车件项目深入门店,全国性维修连锁平台也会选择特定区域做密做透,对众多寻求改变的门店来说是个真正的机会。

对区域头部汽配经销商而言,也许会有一些平台或供应链企业或拉拢或联盟他们,帮助平台与维修端做落地服务。

但无论全车件,亦或人才培养,还是修配一体化,这些都是行业真正难啃的硬骨头。只有攻克这些难关,汽车后市场才能迎来真正的变革。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748 字。

转载请注明: 2020车后观察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