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温氏股份”)发布了2021年1月主产品销售情况简报。
报告显示,2021年1月,温氏股份销售肉猪达100.40万头(含毛猪和鲜品),收入 40.70亿元。其中,毛猪销售均价34.19元/公斤,环比变动分别为12.86%、16.55%、5.04%,同比变动分别为15.48%、9.47%、-6.64%。
春节临近,虽受“就地过年”影响,但猪肉仍然是春节期间紧俏的商品。为保障“米袋子” “菜篮子”“肉盘子”产品供应充裕,全国多地发展改革委落实市委市政府保供稳价工作部署,组织平价商店等价格调控项目库单位开展春节农副产品价格调控,积极增加市场供应,全力保障市场物资供应充足、价格基本平稳,让群众过个安心年、实惠年。
以广州为例,在此次春节价格调控中,参与的超市门店共有83家,涵盖蔬菜、大米、食用油、猪肉、鸡蛋、家禽等六大类共29个品种的民生商品,品种丰富,供应充足。
而远在长江沿岸的安徽省,为全力保障春节市场供应,已投放政府储备猪肉2700吨。据省价格监测,截至2月6日,安徽省猪肉价格已平稳回落近4周,与1月中旬储备肉投放前相比,猪肉价格下降近3%。
此外,伴随着生猪生产能力的恢复,市场上生猪存栏量和存栏猪数量大幅增加。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生猪存栏量达到4161万头,存栏量达到4.07亿头,与之相比,2020年初,存栏量增加了近一亿头!
而据搜猪网监测数据显示,猪价大面积快速下跌局面仍在持续,截止到2月5日全国瘦肉型生猪出栏均价已经跌到了30.6元/公斤。
不过,中粮期货研究中心却持相反观点。在该机构看来,2021年生猪价格表现会比预期强很多。中粮期货研究中心于2月7日发布的最新报告认为,市场看到高猪价是复产的“因”,但未充分认识到高猪价也是复产难的“果”;过去2年市场低估了复产的难度,周期高点的宽峰走势也证伪了主流预期;“今年冬季疫情受损比去年严重很多,存栏由北至南受损,单区域受损程度也偏大。”
华安证券研报也认为,2021年我国生猪出栏量4.98亿头,同比增长6.8%,猪价有望维持相对高位。
那么,在此情况下,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消费者心理如何把握?未来,养猪行业将呈现出何种趋势?
社会需求:肉类消费逐年增加
经济层面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各个国家陆续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发展上。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带动了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对全球肉类消费造成直接的影响,人均肉类消费逐年增加。2018年,全球猪肉消费达12.3千克/人。
传统生猪养殖难以适应新时代要求
人工智能与养猪产业结合:AI养猪
中国养猪行业产业链
养猪产业链以生猪养殖业为中心,涉及饲料加工、兽药疫苗、屠宰、食品加工、物流、零售、餐饮等诸多行业,一条龙的产业链条注定需要大量资本的加持。
素食主义发展,猪肉或受影响
在健康、环保的推动下,素食消费逐步发展。Harris Interactive调查显示,2008-2015年,美国素食主义者的人数从700多万增长到1000多万,占比从3.2%增长到3.4%。英国食物发展协会民意调查显示,86.0%的英国民众一周会吃一顿至两顿素食,弹性素食者数量庞大。这一浪潮,可能会传至中国。未来,猪肉可能会受到影响。
生猪养殖更标准化、专业化
中国生猪养殖专业化进程在不断加快。未来,细分企业不断整合壮大,而其他养殖户走向专业化分工。除了传统的繁育到肥猪出栏一体化的养殖模式外,未来,“种猪培育→仔猪哺育→育肥饲养” 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比例将不断增加。
人造肉可能会成为猪肉替代品
人均消费能力提高令肉制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据预测2023年,全球肉类替代品市场将突破60亿美元。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肉类依旧是大多数人的刚需,因此肉类加工和家禽养殖等依旧是重要产业。但是饲养供人类食用的动物,是对环境造成伤害的原因之一,素食主义者、环保主义者开始呼吁减少肉类食用,而人造肉的出现恰逢其时。因此,有部分企业看好人造肉的发展前景,大量资本开始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