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经济增速目标6%以上,设定“底线目标”有何考虑?
新京报快讯(记者 姜慧梓)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
报告指出,经济增速是综合性指标,今年预期目标设定为6%以上,考虑了经济运行恢复情况,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速、就业、物价等预期目标,体现了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要求,与今后目标平稳衔接,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并未设定增长目标,为2003年以来首次。2020年全年GDP同比增长2.3%,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且2020年四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6.5%,已经超过疫情前的水平。
今年为何设定增速目标?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认为,与去年重大疫情导致经济陡然下降不同,今年经济增长的压力得到缓解,GDP作为指挥棒不会缺席。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施正文认为,我国疫情防控取得了战略性成果,去年实现了正增长且逐月好转,与去年的形势已经完全不同。同时,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确定一个GDP目标,便于各地安排工作、分解任务,确保“开好局”。
在去年低基数的情况下,经济实现“V”字反弹,2021年增速强劲已经成为共识。市场普遍预期,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将在8%以上。
增长6%以上这样一个“底线目标”低于此前市场预期。施正文认为,目标设定要切合实际、可行有效。今年要与去年结合起来看,考虑到去年只有2.3%的增长,今年目标底线设定为6%,综合起来看是低于疫情前水平的。这是考虑到还有一些不确定因素,增长目标的设定也留有余地。不设上限是考虑到未来发展的实际情况,要在经济稳定平稳运行的基础上力争更好。
施正文表示,“开局”要行稳,未来才能致远,增速目标留有余地,便于我们在保持一定速度的经济恢复的同时,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这才是我们未来的追求。设定底线目标体现了我们不急于求得速度,而是更加注重质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用意。
设定底线目标与地方政府的做法类似。记者注意到,各省份设定2021年增速目标仍较保守,与2019年具有较强的延续性。在31个省份中,18个省份设定底线目标,从最低目标绝对值来看,8个省份设定为增长6%以上,与全国目标相同。整体来看,有23个省份将增速预期设定在6%—7.5%,去年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的湖北和享有自贸区政策红利的海南,设定为10%以上。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余淼杰认为,在去年低基数的情况下,今年定一个高一点的目标不会达不到,但全国和很多地方政府还是给出了一个底线目标。这样一方面是避免外界对高增速有误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与今后目标平稳衔接。从目标连贯性、实际与潜在经济增速、经济不确定性等方面考虑,这样设定目标体现出增长率在中长期边际放缓的趋势。
近些年,我国在增速目标的设定上出现一些变化,从过去的固定目标,到2016年首次提出区间目标,再到今年提出底线目标。
施正文认为,这样的变化体现了政府更加务实、更加实事求是,更加兼顾速度和质量。经济社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固定目标并不切合实际。因为不确定性大,所以指标也要更有弹性。
余淼杰认为,增速目标作为“指挥棒”具有信号意义,从这些年的变化来看,我们对增速的态度在淡化。
也就是说,不再简单追求数字上的增长,不再凭着经济增速去判断经济“好不好”。辩证地看,一定的增速是必须的。就像踩自行车,必须通过不断发力才能保证自行车平稳行驶下去。中国经济只有保持一定的增速,才能解决在改革开放中产生的新问题。
此前,有学者预计“十四五”规划可能会为未来五年的平均经济增长设定一个目标区间,比如5%左右,并强调提高增长质量和可持续性。记者注意到,报告提出,“十四五”期间各年度视情提出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余淼杰认为,如果中国经济能够保持每年5%-5.5%的增速,那么就是一个符合实际的健康的经济发展速度,是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的。
新京报记者 姜慧梓
编辑 陈思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