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打破刚兑须更好守护信用

本报记者 张勤峰

从引爆危机到重返债市、登陆股市,央企中国铁物用四年多时间完成一次极其艰难的企业信用修复实践。其可贵之处,不止是涅槃重生的不易,更在于困境中对企业信用的坚守,这在打破刚兑的当下,无疑具有现实意义和深刻启示。分析人士指出,打破刚兑不等于可以不守信用,守护信用与打破刚兑不冲突、不矛盾。在打破刚兑环境中,企业更应珍视信誉,坚守诚信,不逃废债。

违约并不可怕,无论从市场发展客观规律还是国际市场经验看,违约都是债券市场逐步成熟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有序的债券违约有利于完善信用风险定价机制,加快市场出清,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打破刚性兑付。

然而,打破刚兑不等于放任违约,更不等于纵容不守信用,要正确看待守信用与破刚兑的关系,防止事情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一方面,若债券违约大面积爆发,会打击金融市场信心,影响债券市场发挥正常融资功能;另一方面,若逃废债务等恶意违约大量出现,则会动摇金融市场基础,影响金融市场发挥正常定价功能。业内人士认为,近期发生的部分违约事件之所以造成市场震动,一定程度上可能源于个别发行人对信用环境的破坏。

信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石,市场经济首先是信用经济,经济主体不守信用、诚信缺失将严重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一旦信用丧失,要恢复信用可能要付出加倍的成本。这一点在债券市场过往违约案例中有很好体现。研究发现,超预期违约对地区融资的抑制十分显著。以往发生过超预期国企违约案例的地区,大多面临融资环境恶化、融资成本上升,致使融资收缩和经济增长放缓。

守信用的好处更不应被忽视。信用是企业的品牌价值和无形资产的主要构成部分,良好的信用可以帮助企业发展壮大,甚至可以使企业从危机中起死回生。2016年,已连续亏损、资不抵债的中国铁物宣布百亿元存续债券停牌,震动债券市场。不过,在危机应对与改革脱困过程中,中国铁物努力维护公司信用,确保债务不违约,开展市场化债务重组,保障本金安全、利息正常支付,重组完成后严格履行重组协议,甚至提前偿还债务。正因如此,中国铁物得以较快恢复银行授信,逐渐走出债务困境,并于2020年年底重返债市,基本完成企业信用修复。

当下既要打破刚性兑付,也要珍惜信用、守护信用,正确处理两者关系的关键,是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开展应对和处置,全力履约,不逃废债务。

来源:中国证券报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972 字。

转载请注明: 记者观察:打破刚兑须更好守护信用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