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网北京5月13日电(见习记者 李斌)作为中国生长激素市场市占率第一的长春高新,素有“生长激素第一股”的称号,默默无闻竟年入超百亿。5月11日,长春高新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根据现有数据,2022年第一季度生长激素产品中长效生长激素占比提升到了25%以上。
事实上,生长激素具有明确的适用症,此前未来网做过专题报道《未来健康|起底生长激素百亿市场,“增高针”究竟水有多深?》http://news.k618.cn/dj/202205/t20220513_18334465.htm:揭露我国“增高针”市场存在的药不对症现象。
另一方面,从早期成就股民资产暴增一夜成名,到“增高针”被新华社点名,再因辅助生殖业务蹭上“三胎概念”,以及生产激素进医保,长春高新的股价有高点超522.20元/股至截至发稿前的156.30元/股,公司市值的缩水让资本市场投资者也受到了损失。
长春高新到底是家什么样的公司,以至于在资本市场和用户市场都能掀起如此波澜?
“东北药茅”养成,股价犹如过山车
成立于1993年的长春高新,可以说从诞生至今一直处于市场热议的话题中,而其最被市场认可的标签则是“生产激素第一股”。
公开资料显示,生长激素是由人体脑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种肽类激素,能促进骨骼、内脏和全身生长,促进蛋白质合成,影响脂肪和矿物质代谢,在人体生长发育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在儿科领域,采用重组人生长激素进行替代治疗,可以明显促进儿童的身高增长,并改善其全身各器官组织的生长发育。而长春高新过去多年的主要业务就是为缺乏生长激素的矮小症患儿提供促进身高增长的重组人生长激素。
生长激素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985年。彼时,美国FDA批准生物制药公司基因泰克的重组生长激素上市,让人类第一次意识到身高还能被“定制”。在此背景下,生长激素一度被认作是“神药”在全球风靡,基因泰克更因其独家的产品研发与生产权备受追捧。
直到1998年,长春高新子公司金赛药业研发上市了第一只重组人生长激素粉针剂,终结了国人靠国外针剂“圆长高梦”的局面,而作为国内首家研发上市生长激素的企业,长春高新无疑获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可。
不过,长春高新并未止步于此。凭借早期采用经销的销售模式打破国外药企瓜分国内市场的局面后,以长春高新为首的中国药企占据了国内生长激素市场95%的市场份额。根据IQVIA和国元证券数据,2020年,金赛药业在国内生长激素药物领域占据78.39%的市场份额,而第二名的安科生物市场占有率仅为13.95%。遥遥领先的市场份额让长春高新坐实了“生长激素第一股”的称号。
事实上,长春高新在资本市场的走红与一场“造富神话”有关。据媒体报道,2008年,大连一位女士用5万元购买了长春高新股票,但随后忘记密码,多年没有交易。直至2021年4月,其前往证券公司准备销户,才发现昔日的5万元已“摇身一变”为500万元。该事件一度被视为价值投资的经典案例,被广为流传。但值得注意的是,彼时的长春高新正值鼎盛时期,股价一度触及500元/股。
此后,长春高新则因营销过度而成为“黑红”典型。
“花费10万元,长高5厘米”是不少医药代表在销售“增高针”(即生长激素)时的话术。然而,在新华社此前的报道中,“杭州家长花费48万元,孩子仅长高1厘米”事件持续发酵,新华社也在报道中特别提示称,生长激素有被滥用的苗头,可能带给使用者内分泌紊乱、股骨头滑脱、脊柱侧弯等健康风险。作为“生长激素第一股”,长春高新自然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
2022年开年,生长激素被纳入国家集采范围,又将长春高新送上了热搜。根据国家药监局数据,进入集采项目中,平均50%的药品价格降幅意味着长春高新这种强势的定价权将受到威胁。
相应地,长春高新的股价也呈走低之势。即便其后续宣布放弃竞标,但股价也只是获得了短暂回调,远不能补回在产品即将进入集采目录影响下缩水的市值。截至5月13日收盘,长春高新股价报156.30元/股,距离其历史最高点已跌去近七成。
“生长激素第一股”的变与不变
即便稳坐“生长激素第一股”宝座,长春高新仍面临着诸多增长困境:一方面,行业高毛利吸引越来越多玩家入局,长春高新的市场份额将面临威胁;另一方面,面对中国持续低迷的人口增长率,需求市场或面临天花板。
根据长春高新财报,其2019年至2021年总营收分别为73.74亿元、85.77亿元及107.47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28.20亿元、39.13亿元及46.17亿元,对应年份的毛利率分别为91.33%、90.85%及91.31%,直追贵州茅台平均91%的毛利率,是当之无愧的“东北药茅”。
同时,财报数据显示,生长激素普通针剂的成本不足30元。对比之下,生长激素产品流转到市场上的价格却动辄千元,这一行业的暴利显露无疑。也正因此,生长激素市场引来众多玩家入局。其中,安科生物于3月28日发布公告宣布,其于2018年就开始筹备的“年产2000万支重组人生长激素生产线扩建提升项目”取得新进展:公司主营产品人生长激素产能收到国家药监局下发的《药品补充申请批准通知书》,公司北区注射用人生长激素新增生产线正式批准生产。
更早的消息是,包括老牌中药企业济川药业2021年11月发布公告,宣布获得天境生物在大陆地区的长效重组生长激素伊坦生长激素(简称“TJ101”)的开发、生产及商业化。华润三九则早在2020年7月就宣布将在大陆地区通过合约销售模式推广国际药企诺和诺德的生长激素注射液。除此以外,未来网记者通过查阅上市公司财报发现,通化东宝、亿帆医药、仁和医药等多家企业都有生长激素产品处于上市前准备阶段。
众玩家入局之下,长春高新开始“卷”起新风潮,深交所官网信息显示,长春高新早在2017年就发布公告,称其投资了1500万美元参与新型生物口服制剂(口服生长激素)项目合作开发,以夯实其在生长激素领域的产品护城河。
(图源:长春高新官网截图)
另外,就在4月22日,长春高新发布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长春金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金赛药业”)收到国家药监局核准签发的相关《药品补充申请批准通知书》,对应产品(金赛增、赛增)在原有剂型为注射剂的基础上,增加卡式瓶包装形式、增加新的制剂生产地址以及适应症。
此外,有业内人士指出,随着人口增长率的低迷,生长激素的需求市场或遭遇天花板。
医药行业投资人林勤在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春高新股价呈现颓势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持续走低的新生人口增长率。其产品主要作用于骨骼未完全发育的未成年,而如今新生儿数量面临断崖式下滑,其天花板一降再降,即便是第一股也难以承受。”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全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为7.52%,甚至部分省份出现人口负增长现象。根据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2021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亿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4.2%。参照联合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14%以上为“老龄社会”的标准,中国已经进入此阶段。
对应地,长春高新将生长激素的目标客户由儿童扩大至全年龄阶段。根据长春高新2021年年报,其适用于增加成人生长激素缺乏症的聚乙二醇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已进行到临床试验二期。
屡蹭“三胎”概念,短期激起小水花
未来网记者注意到,长春高新股价在2021年10月前后及2022年3月上旬迎来两次短期回调。而这两次回调的节点,分别对应其放弃生长激素水针集采竞标和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就落实“三胎”政策发声两大事件。
基于我国生育率的持续低迷,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关于三孩生育的建议登上热搜榜,如延长产假、对育龄女性单位进行补贴、增加育儿假、健全生育保险、强制男性陪产假、三孩免费托育等……
而在资本市场上,“三胎概念股”集体走高,甚至不少投资者在互动平台上留言问及相关公司是否有三胎相关业务或计划开展相关业务的打算。据Wind数据统计,30只“三胎概念”股中,有10家的股价在3月4日至8日期间实现上涨,这其中就包括长春高新。
根据长春高新2021年年报,旗下产品金赛恒,即注射用重组人促卵泡激素适用于不排卵[包括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且对枸缘酸克罗米酚食疗无反应的妇女,另有多项辅助生殖业务产品处于临床试验不同阶段。
此前,未来网在《未来健康| 有人在喊“三孩”生不起!这块行业“蛋糕”却在悄悄做大》https://mp.weixin.qq.com/s/0D1FNP5GFW7BpoAskinLCA一文中系统介绍过辅助生殖行业情况:从行业现状来看,辅助生殖市场虽尚处于蓝海一片,但入局者同样甚多。也正因此,长春高新选择了多条腿走路。
未成年人生长激素需求市场增长见顶、辅助生殖市场竞争激烈……在此背景下,长春高新还将业务发展瞄准至中成药及房地产业务。根据长春高新2021年年报,房地产及中成药业务分别实现营收6.42亿元及6.43亿元。
需要直面的问题是,在市场表现强势的中成药行业中,面对白云山、云南白药、华润三九等老牌药企,长春高新并无突出优势,且其中成药占比不足6%,短时间无法支撑起公司的持续增长。更为尴尬的是,在当下房地产行业监管日趋严格的背景下,占总营收6.18%的房地产业务也很难成为长春高新业绩增长的一大支柱。
面对种种困境,不断找寻出路的长春高新未来究竟将何去何从?未来网记者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