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0年三季度的最后一天,是个适合盘点的日子。9月28日,笔者看到一则公告——*ST康得发布公告称,公司及相关当事人收到证监会下发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及《市场禁入决定书》。公司可能存在触及深交所规定的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公司股票可能被实施强制退市。如果这则公告的“可能”兑现,将刷新今年已经创出新高的退市公司数量。
多数市场人士将退市视为观察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力度的最佳视角。
随着A股上市公司数量突破4000家,退市公司数量也大幅增加,继去年创新高后今年又创新高。数据显示,年内,已有15家企业被强制退市,13家公司通过出清式重组完成退市。
“要探索创新退市方式,实现多种形式的退市渠道。对严重扰乱市场秩序、触及退市标准的企业坚决退市,促进‘僵尸企业’‘空壳公司’及时出清。”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中国上市公司协会2019年年会上对退市制度改革的表态已成为一个个案例。
从近年来的退市案例看,有主动退市、强制退市和重组退市三类。其中,强制退市包括财务退、面值退、规范退、欺诈发行退(如欣泰电气)、重大信披违法退(如ST博元)、危害社会公众安全退(如长生生物)等。重组退市包括重组上市、出清式资产置换和吸收合并。多元化的退市渠道已经形成。
笔者认为,随着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退市制度改革已初见成效,无论是主动退、强制退还是并购重组退都说明了退市制度的日趋完善加速了退市市场化、常态化的形成,而退市渠道以及退市数量的增加不仅反映了市场的成熟度也将带来投资理念的变化。
一方面,退市公司数量的增加体现了A股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也是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具体体现。
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A股市场有进有出,方能吐故纳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退市率也是一个资本市场活力、效率与成熟度的体现。
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退市率为6%,纳斯达克每年的退市率达8%。英国AIM的平均退市率更高,大约12%,每年有超过200家公司由该市场退市。较高的退市率形成了良好的信号传递效应,也是对上市公司严格的约束机制,保证了市场整体质量。
笔者认为,虽然目前A股市场退市率还与成熟市场有一定差距,但是,随着退市指标体系的完善、常态化机制的形成将进一步提升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加速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环境的形成。
另一方面,多元化退市渠道的形成加快了不合格上市公司的出清,市场“良币驱逐劣币”的发展态势重塑了A股价值投资理念。
近年来,笔者发现,A股退市公司不仅数量上逐年增加,退市类型上更是多元化。“面值退”、“业绩退”、“欺诈退” 、“主动退”、“重组退”等均有出现。其中,值得关注的是,今年面值退市股逐渐增多,在今年被强制退市的15家上市公司中有9家为面值退市,占比为六成。
“面值退市”股数量的增加,意味着遭投资者冷遇的绩差股越来越被边缘化,价值投资理念越来越成为主流。
要建设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退”和“进”都很重要。笔者以为,今年创出新高的退市公司数量,是资本市场改革日益深化的最佳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