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来咖智库
“蔚小理”的竞争格局,已经开始出现了变化。
随着理想最新公布了二季报,我们也能整体管窥“蔚小理”今年上半年的表现了。从这三家车企的财报看,“蔚小理”在营收、交付量等方面继续保持增长态势,这也因此带动利润率的改善,但净亏损的局面短期内还难以改变。尽管整体上蔚来仍然保持优势,但在一些单项数据上,理想和小鹏正在加紧赶上,甚至有些都超过了蔚来。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8月,蔚来、理想和小鹏三家的交付量分别达到了55767辆、48176辆、45992辆,都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交付量,其中小鹏汽车增速最快已达到了70%。
今年来,蔚来、理想、小鹏也频发负面事故,也再次给世人敲响了警钟,原来迅速崛起“造车新势力”并非如想象中那么完美,相比于传统车企,还需要时间补足在汽车硬件制造方面的功课。而从此次财报传递的信息来看,“蔚小理”也正在从以往的错位竞争,逐渐走向在车型、渠道、技术研发以及海外市场等全方面的同质竞争。面对未来即将到来的竞争,蔚来又将何时回归港交所呢?
蔚来整体优势明显,但理想、小鹏正加速赶上或超越在营收方面,蔚来、小鹏和理想在二季度都实现了同比三位数的增长,但蔚来的环比增长在放缓。财报显示,二季度蔚来营收84.48亿元,同比增长了127.2%,环比增长5.8%;小鹏收入为37.61亿元,同比大增536.7%,环比增长27.5%;而理想收入50.4亿元,同比增长155.5%,环比增长41.6%。
三家营收的增长,主要得益于车辆交付量的提升。今年二季度,蔚来交付量达21896辆,同比和环比分别增长111.9%、9.2%;小鹏交付量为17398台,同比和环比分别增长439%、30%;而理想依靠一款车型,交付量也达到了17575辆,同比和环比分别增长166.1%、39.7%。按此计算上半年交付量的话,蔚来、理想已经完成去年超过90%的比例,小鹏甚至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
虽然营收和交付量都创下了新高,但三家公司的经营依然处于亏损的状态,离盈利尚远。其中,蔚来二季度净亏损为5.87亿元,与今年一季度4.51亿元的净亏损相比增加了1.36亿元;理想净亏损最低,但也比去年同期的7520万元增长了213.2%,达2.355亿元;小鹏也不容乐观,营收最低的同时,亏损数额却是最高,高达11.9亿元,环比扩大达到了51.9%。
对于净亏损的扩大,蔚来、小鹏和理想均将原因归结于研发费用和销售、一般及管理费用的增加。其中在研发费用上,蔚来、小鹏和理想今年二季度分别投入了8.84亿元、8.64亿元和6.53亿元,环比上一季度分别增长了28.7%、61.4%和27%。而上一季度研发费用环比去年四季度增幅依次为-17.1%、16.3%和37.5%。
另外在毛利率方面,小鹏、理想本季的毛利率得到了持续改善,但蔚来在毛利率上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震荡。财报显示,蔚来二季度毛利率为18.6%,较去年同期的8.4%有较显著的提升,但环比一季度的19.5%却出现了下滑。蔚来对此解释称是由于ASP和毛利率相对比较低的ES6,其销售比重较一季度增加所致。而理想二季度的毛利率则达到了18.9%,已经超过了蔚来,小鹏毛利率也提升至11.9%,去年同期小鹏毛利率为-2.7%。对于毛利率的上涨,理想在财报中称,主要是由于其在5月末推出2021款理想ONE后,2021年第二季度平均售价升高。
还有在资金储备方面,蔚来、小鹏和理想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受限现金、定期存款和短期投资余额,截至今年6月30日分别为483亿元、328.7亿元和365.3亿元。
第三季度,尽管目前全球汽车产业面临着芯片短缺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但三家企业都有着较为乐观的增长预期。蔚来预计,第三季度车辆交付量将在23000至25000辆之间,较2020年同期增长约88.4%至104.8%;总收入将介于89.130亿元至96.311亿元之间,较2020年同期增长约96.9%至112.8%。
理想预计,第三季度公司新车交付量将达25000至26000辆,较2020年第三季度增加188.7%至200.2%;收入总额将达69.8亿元至72.5亿元,较2020年第三季度增加177.8%至188.9%。小鹏也预计,今年第三季度车辆交付量为21500至22500辆,同比增长约150.6%至162.3%;总收入在48亿至50亿元之间,同比增长约141.2%至151.3%。
各家变阵升级,竞争从错位走向同质在“蔚小理”的二季报中,除了基本的财务数据外,我们也能看到三家未来的竞争态势,已经从以往的错位竞争,开始逐渐走向同质竞争。
首先是在车型布局上,三家都开始着手覆盖不同价位的车型,并以此提升收入来源的多元化。
今年初,业内就在传“一直做高端汽车的蔚来,将推出一个新品牌来主打大众市场”的消息,但一直未得到官方证实。直到本次二季度财报电话会上,李斌明确表示:“蔚来将通过新的品牌进入大众市场,目前已建立核心团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对于新品牌与蔚来的关系,李斌表示更像是奥迪和大众或者是雷克萨斯和丰田的关系。据蔚来官方透露,新品牌车型的价格定位将接近于15-25万元。
相比于蔚来的“向下”,小鹏则开始“向上”。小鹏在二季度财报电话会上透露,未来将把产品的价格区间提高至40-50万元,这也意味着小鹏将从目前主打性价比调整为向高端化布局。何小鹏还表示,小鹏的高端化并不是通过一个更高端的服务去做到,而是建立一个标准的统一化服务,通过数据去推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按照小鹏的计划,未来还会推出一个新平台,这一平台将主要针对中高端及高端市场,“2023年会推出一款高端产品。比现在的价格要高,可能是售价在45万以上价格的产品。”
而车型的增加,对理想来说可能更加迫切,毕竟只有一款增程式车型理想ONE,无论是在享受新能源政策补贴、产品销量、供应链管理以及成本控制等方面都受到限制,之前的技术先发优势逐渐消失,这对未来的营收会产生极大的风险。理想也最新透露,公司通过采取双轮驱动的方式,增程式和纯电动车型并重,会逐渐丰富的产品线及精准的产品定义能力将能够为车主提供更多的选择,也将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目前正在开发高压纯电动车型平台Whale和Shark,计划自2023年起每年推出至少两款新的高压纯电动车型,未来产品将会覆盖售价20-50万元的新能源汽车。
但走高端路线可能并不轻松,前有特斯拉被拉下神坛,今有蔚来的渐显疲态。近期接二连三发生的“座椅门”、汽车自燃、“自动驾驶致死”等负面事件,让蔚来的产品陷入了舆论旋涡。而蔚来一直标榜“用户体验”为本,要打造车主文化的初心,随着用户规模的快速增长,也开始被不断稀释,无论是换电服务的不断打折,还是车主的内讧分化,蔚来在用户口碑方面也遭至更多质疑。
其次是在投入上,技术研发、渠道建设以及产能扩建成主要发力方向。
财报显示,截止今年二季度末,小鹏的研发团队已经突破了3000大关,相比年初大约增加了一半,公司预计到2021年底,研发团队将超过4500人,面对全球化的自动驾驶的软件、硬件、大数据和地图的研发人员将会大幅增加。全年投入的资金规模在40亿元左右。
蔚来同样如此,在财报的电话会议上李斌表示,2021年蔚来在研发上的投入将在50亿元左右,而且和小鹏类似,蔚来同样计划在2021年底,将研发人员的规模翻倍。理想也表示,预计2023年全年研发投入将达到10亿美元,投入领域包括新车型、自动驾驶等,公司还将增加对于汽车智能性的投入力度。
除此之外,“蔚小理”在渠道方面的铺设也在同步加速。截至6月底,小鹏品牌的超级充电站数量已扩张至231座,覆盖65个城市,在国内的销售网点已有200家,其中110家为直营,服务网点64家,覆盖74个城市。小鹏接下来将加速扩充基础设施能力,将今年300家的销售网点的建设目标提高到350家,覆盖超过100座城市。
理想的渠道规模不及小鹏,截至7月31日,理想共有109家零售中心,覆盖67个城市;售后维修中心及授权钣喷中心176家,覆盖134个城市。但募资之后,理想的渠道建设也将加大投入,预计今年底理想将会建成超过200家直营中心。
蔚来则继续强化线下渠道直营的模式。李斌表示,今年6月份,蔚来已和100多位NIO Space的合作伙伴达成了协议,将把合作伙伴开的NIO Space逐步转成直营。“NIO House和NIO Space,新开的这些完全是直营。”
另外,随着产品规划的丰富,三家车企在今年都扩充了自己的产能,准备筹建全新的工厂。今年4月,位于合肥的蔚来NeoPark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开工建设,园区占地16950亩,包括三个区域——智能制造区、研发生活社区及生态文化区。园区初期投入500亿元,建成后年产值超5千亿元,规划整车产能达100万辆/年,电池产能达100GWh/年。
今年7月,理想汽车与一家本地公司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就中国北京顺义区一家汽车制造厂的改建和扩建项目进行合作。理想收购了北京现代在北京顺义的原有厂房,该工厂未来将生产理想汽车旗下的纯电动汽车。而小鹏汽车武汉工厂项目,也在7月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启动,规划产能10万辆,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300亿元以上。
最后在海外业务方面,新能源消费趋势的崛起,为中国车企在全球化发展方面提供了新机会,这会是另一个增量市场。
今年,蔚来和小鹏汽车都开启了出口业务,两家企业选择的第一站都是挪威。其中蔚来方面还称,德国电动汽车市场和基础设施很成熟,在挪威之后蔚来极可能会考虑进入德国市场,并将布局充电网络。
而小鹏从去年12月开始,就已经在挪威销售汽车,截至6月底,小鹏出口至挪威的G3已接近500辆,并且计划在今年8月向挪威出口P7。何小鹏称,计划在2020-2022三年内完成海外市场(包括左舵市场和右舵市场)的基础布局,并在2023年开始,通过多款支持XPILOT4.0的全球化车型进入加速发展期。理想汽车方面则比较谨慎,暂时未对外透露海外市场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