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到2035年,每年4.7%的增长目标一定能实现。”4月17日下午,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十四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席林毅夫,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长三角论坛作了《中国未来创新发展的新动力》主题演讲。
到2025年,高收入国家的人口会翻一番
要想实现2035年的远景目标,即在2020年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那么从2021年到2035年,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需要达到4.7%。如果这个目标能实现,到2025年,我们的人均GDP可以超过12535美元,变成高收入国家。这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而且在世界上也是非常重要的、改变人类命运的成就。
到现在为止,生活在高收入国家的人口所占的比重只有18%,中国人口占世界的比重为18%多一点。也就是说,到2025年我们变成高收入国家以后,全世界生活在高收入国家的人口会翻一番。
如果这个目标能够实现,到2030年左右,中国按照市场汇率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平均每年4.7%的增长靠什么?当然是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所谓的创新,就是下一次生产的时候,所用的技术比现在的技术好就是创新;下一次进入产业的附加值比现在的产业附加值高,就是产业升级。
发达国家要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只能靠自己发明,投入高风险也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的100多年,欧美发达国家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在3%-3.5%之间。而发展中国家通过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或附加值高的产业,有了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可能。
改革开放以后,从1978年到2020年,我国实现了平均每年9.2%的增长。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利用了经济学上的后发优势,实现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从发展的潜力来看,应该有9%的增长
我们利用后发优势已经42年,这一优势还有多大?“这就要看我们现在的人均GDP所代表的平均劳动生产力水平,跟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多大。”林毅夫说。
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2019年我国的人均GDP,相当于美国在当年的22.6%,所以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德国的人均GDP相当于美国22%左右的时候,是1946年,日本是1956年,韩国是1985年。在追赶美国的过程中,德国实现了16年、平均每年6.4%的增长;日本实现了16年平均每年9.6%的增长;韩国实现了16年平均每年9%的增长。
这些国家利用后发优势,实现了每年9%-9.6%的增长。他们能实现,就代表我们用同样的机制也有这个可能,从2019年到2035年16年的时间,从发展的潜力来看,应该有9%的增长。
“如果有9%的增长潜力,要实现4.7%的增长,就像新能源车有跑100公里时速的潜力,叫他开50公里,当然相对容易。”
即使考虑到人口增长的因素,还有8%的增长潜力
中国在发展上有不少挑战,比如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的国家经济增长速度都非常慢,我们会不会像日本一样?
出现人口老龄化的基本上是高收入国家,他们的平均增长速度是3%-3.5%,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一直是2%。
中国还是中等收入国家,在产业升级上的空间非常大,技术创新靠后来者的优势也非常大。在这种状况下,即使劳动生产力不提高,即使人口不增长,我们靠现有的人口,靠引进技术作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来源空间还很大。
而且,中国的退休年龄比发达国家早了很多,男的60岁、女的55岁,发达国家一般退休年龄在65岁以上。如果说因为人口老龄化让劳动的供给比较少,我们可以延长退休年龄,增加劳动供给,而且更重要的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如果比较德国、日本、韩国,他们在人均GDP只有美国的22.6%时,在后面的16年,德国平均每年人口增长是0.8%,日本是1%,韩国是0.9%,我们现在的人口增长是0.3%,到2035年可能是0。“即使考虑到人口增长的因素,我相信中国的增长潜力从2020年到2035年,还有8%的增长潜力。”
到最后真正能“卡脖子”的技术,相信非常少
大家经常会谈到“卡脖子”技术,美国现在有些关键技术是领先的,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他们怎么才能有收益?市场越大,收益越大。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市场,技术如果不卖给中国,他可能从利润很高变成利润不高,甚至变成亏本。
如果利润不高或亏本,要想继续技术领先,就会力不从心,所以美国卡中国脖子是为了维持霸权的政治目标,牺牲了经济利益。
绝大多数高新技术不止美国有,德国、日本、法国、韩国也有,美国有没有可能联合这些发达国家全部对中国进行技术“卡脖子”?其他发达国家会不会听美国的话?
“到最后真正能‘卡脖子’的技术,我相信非常少,因为绝大多数技术还是可以从其他国家获得。”林毅夫说,中国利用举国体制,对于一些“卡脖子”技术,短则一两年,长则两三年,能够有所突破。
而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哪项技术被中国掌握了,就可以把生产成本降到最低。到时候,美国的企业会非常后悔,因为他们会失掉全世界的市场。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
作者:黄海华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