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体育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体育产业显示出巨大市场潜力和强劲发展动力。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举办推动了冰雪经济、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我国提前实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为全球奥林匹克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十四五”规划对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接体育强国建设2035年目标,我国体育产业将迎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本期特邀4位专家深入研讨。

  经济日报社编委、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院长 孙世芳

  经济日报记者 常理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效协同

  主持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如何?

  白宇飞(中国管理科学学会体育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商学院教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渐强的发展历程。宏观政策积极引导、市场主体主动探索、消费需求持续培育与激发,共同支撑了体育产业经济效益日益增加与社会效益日趋扩大双效协同发展的基本面,体育产业逐步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助推力量。

  一是总体规模不断壮大。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体育产业实现总产出27372亿元、增加值10735亿元。与之相对,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2008年,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1554.97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2008年至2020年间的平均增速高达17.5%。根据《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到2025年预计达到5万亿元。体育产业快速扩张是对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客观反映,是收入分配改善和消费需求释放的必然结果。加之体育消费高收入弹性的特征,其发展明显快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二是结构体系渐趋完善。从宏观视角来看,体育产业结构布局显著优化。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体育用品、服装鞋帽制造的产业增加值占比接近70%,2020年降至29.3%,而体育服务业总产出连续两年超过前者。体育产业由传统制造业拉动转向更具现代产业特征的服务业与制造业并行驱动,发展韧性增强。从微观视角来看,多元化市场体系丰富和完善了体育产业发展内涵。

  三是就业规模稳步增长。据相关统计数据,2008年全国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规模为317.09万人,2019年增长至505.1万人。根据《“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发展目标,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超过800万人。在体育制造业加速向服务业延伸实现产业升级的进程中,其较强的综合带动能力能够有效吸纳新增劳动力资源。

  四是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相继出台,进一步明确了与体育产业相关的品牌赛事、特色小镇、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等治理对象及内涵,尤其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形成了有利于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的良好制度环境。

  五是数字技术支撑作用有效发挥。5G通信、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蓬勃发展,积极赋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一方面,卫星直播技术、大数据算法与互联网传播渠道的结合有效提升了体育产业的供给能力。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突破了体育消费市场的刻板形态,智能体育发展突飞猛进,居家健身服务消费等新模式不断涌现。

  六是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凸显。近年来,体育产业与医疗、文化、旅游休闲等产业加速融合,体育产品与服务品质不断提升。如与旅游休闲的产业融合,凭借产业资源的整合、互补与共享树立“体育+旅游”的全域化优势,为未来体育产业消费升级提供了增长潜力和动能储备。

  政策引导推动全方位长足进步

  主持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有哪些重要的产业政策,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郑志强(集美大学体育学院教授):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如何进一步强化体育产业要素保障,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热情,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成为新时代体育产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与相关产业政策的扶持引导息息相关。2010年《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出台,首次从国家层面对体育产业进行规划梳理并提出目标任务,强调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就体育健身市场、竞赛和表演市场等6个方面提出任务要求,并提出投融资、税费政策等7方面具体措施。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体育产业首次被定位于拉动内需和经济转型升级的“特殊”产业,到2025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2016年《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实现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元、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1%等目标,体育产业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201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产业政策、优化产业布局等10方面举措,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不同时期产业政策重点有所不同,政策目标也随之不断量化、细化,但不变的是,一系列产业政策推动体育产业实现了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

  一是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壮大。具体来看,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稳步提升,从2015年的1.71万亿元扩大到2020年的2.74万亿元,占GDP比重在1%以上,总规模和增加值的增速均高于同期GDP增速。产业结构日益优化,2020年我国体育服务业增加值为7374亿元,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8.7%,超过传统体育用品制造成为带动产业发展的主引擎。市场活力不断凸显,2019年底全国体育产业法人单位28.9万个,比2015年增加1.5倍。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2020年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2平方米,体育人口占比37.2%,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支出1330.4元,比“十二五”末分别增长40.1%、9.7%和43.7%。

  二是特色体育产业获得长足进步。“十三五”期间,冰雪运动、山地户外、水上运动等新兴细分市场快速发展,极大丰富了原有产业结构,不同运动项目产业规划出台,有效提升了项目的运营规范化、产业发展体系化和市场开发特色化。以冰雪运动为例,2022年1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统计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以来,全国居民参与过冰雪运动的人数为3.46亿人,冰雪运动参与率为24.56%,“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发展目标顺利达成。冰雪产业初步形成了以健身休闲为主,竞赛表演、场馆服务、运动培训、装备制造和体育旅游等业态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进一步点燃了全国人民对冰雪运动的热情,必将推动冰雪运动迈向新高度。据测算,2020年我国冰雪产业、水上运动产业、山地户外运动产业、航空运动产业和马拉松运动产业的规模分别达到6000亿元、3000亿元、4000亿元、2000亿元和1200亿元,这些新兴产业成为激发社会活力和引导消费的新动能。

  三是体育产业载体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十三五”期间,我国建成一批体育产业集群式示范区和综合性平台,国家体育产业基地达到298个,新增体育消费试点城市40个,培育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96个,推出108条黄金周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和30个国家体育旅游精品赛事。这些示范性体育产业载体对于提升体育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和规模发展水平,实现体育提质增效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四是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健康发展。体育产业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战略,发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成渝经济圈等体育产业发展优势,区域协同和产业布局不断强化。北京、天津和河北制定了《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规划》等文件,将京津冀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作为重点示范项目,培育体育产业经济带和示范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通过《长三角体育一体化协作协议(2021—2025)》,明确了长三角体育全领域一体化的协作机制。广东、香港、澳门将共同承办2025年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粤港澳大湾区首次作为一个整体承办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迎来共同打造体育品牌赛事的大机遇。成都和重庆通过体育产业“六个一工程”建设(包括建立体育产业协作机制、共同创建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成立成渝体育产业联盟等)以及探讨合作举办奥运会的可能性,使体育产业成为推动成渝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新发展阶段,我国体育产业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为我国划分不同产业序列,完善体育产业政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逻辑起点。

  产业结构优化目标和实施路径

  主持人: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结构存在哪些问题亟待解决?未来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目标与实施路径有哪些?

  王飞(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院院长):体育产业结构优化是构建体育产业新发展格局的引擎,实现结构优化需要双管齐下:既要保证体育产业结构实现合理化目标,又要兼顾高级化发展方向。

  “十三五”时期,我国体育产业结构逐渐多元化,产业链日益延伸,体育企业的专业化程度逐步加强,但亟须解决的问题也开始凸显。问题一是主导性体育产业的联动效应不明显。体育产业结构划分上,健身休闲业、竞赛表演业是核心组成部分,对体育产业发展起主导性作用。但现实发展中,二者产业关联效果并不突出,对体育产业整体发展的带动性未显著形成,特别是竞赛表演业联动力较薄弱,赛事数量不充足。问题二是冬夏体育资源的整体开发不均衡。从类别上看,目前夏季体育资源开发途径多元化、服务类别丰富,而冬季体育资源开发形式单一,服务供给以冰雪场地使用、运动技能培训及冰雪体育旅游为主要方式,市场化配置效率不高。同时,冰雪体育消费黏性不强,冰雪体育产业结构未实现多元化。问题三是体育产业链的纵向整合不理想。体育产业链越长,资源配置越充分,专业化分工就越精细。但目前我国体育产业链整合能力不强,尤其是纵向整合弱化,各环节差距较大。体育产业作为附加值需求较高的第三产业,需要对产业链各环节进行有效整合。问题四是体育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水平不高。目前我国体育产业体系中,智能化体育装备和设备的制造水平较低、现代化体育服务质量不高、创新性体育服务组成比例过低。特别是大数据、区块链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赋能效果并不理想。

  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目标,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也要做出相应调整。一要切中短板,联动性协调体育产业结构。应充分依托“全民健身战略”与“全民健康战略”的深度融合,增大健身休闲业在体育产业中的关联作用。同时,重视竞赛表演业升级,真正激发赛事产业的联动能力。针对性提升体育培训业和高端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协调其他体育产业发展同样迫切。还需从不同角度审视体育产业结构,特别是平衡冬夏体育资源开发中的差距,抓住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重要机遇期,全面提升冰雪体育消费积极性,为冬夏季项目均衡发展提供有力的产业性支持。二要融合引导,多元化强韧体育产业结构。近年来,体育小镇、体育服务综合体及智慧体育场馆的建设都是强韧体育产业结构的重要内容,未来应进一步强化融合引导,加快“体育+”工程的实施效果,提升体育与健康服务及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全面促进体育消费的体制增容。另外,通过扩大体育服务及产品的消费类别,增强体育消费黏性防止产业链脆弱和断裂,提升自我修复能力。三要引入创新,质量化拓展体育产业结构。通过生产要素创新,增强体育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激发科技、资本、人才及数据等关键性要素创新作用;通过消费机制创新,优化体育产业结构的分工布局,提升体育产业链的关联与融合能力;通过服务平台创新,保障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效果,增强政策的引导作用。

  智能化现代化一体化趋势明显

  主持人:随着时代进步,体育与旅游、养老等产业融合的新型业态不断涌现。产业融合对未来体育产业发展会产生哪些影响,如何更进一步推动融合发展?

  邹新娴(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计划专家组成员):步入新时代的体育产业发生了深刻变化,产业融合逐步渗透到各行各业,预计未来体育产业发展的“三化”趋势更加明显。

  一是“智能化”纵深发展凸显。随着5G、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体育制造技术、服务创新、商业模式优化中的融合应用,“体育制造”向“体育智造”转型不断加快。随着体育与旅游、养老等产业融合程度加深,以体育促进健康、满足娱乐与身心放松等多层次需求成为未来引领体育消费的重要抓手。从消费视角看,将形成集消费趋势智能预测、消费场景智能感知、消费效果智能评估与反馈等为一体的智能消费模式;从供给侧看,“体育智造”升级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体育产业智能技术、装备、服务更加完善,助力体旅、体卫融合等产业融合发展的功能更加多元,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

  二是“现代化”产业链条完善。一方面,体育产业内部链条不断延伸。随着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入推进,体育本体产业不断变革,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不断涌现,在有效提升消费者需求层次的同时,也改变了传统体育产业部门的生产与服务方式,向信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另一方面,体育产业交叉业态频繁发力。借助不同产业的功能互补和延伸,形成了发展有序、层次分明、结构优化、特色凸显的融合型体育产业新体系。

  三是“一体化”发展战略突出。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的提出,我国区域一体化发展稳步推进。在产业融合背景下,体育产业通过不断推进优质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也将迎来“一体化”发展新契机。《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规划》《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规划(2021—2025)》《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协作协议》等政策出台,凸显了资源共享、产业联动的重要意义。

  推动体育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可以从3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强常态化制度的引领功能。首先,要优化出台针对体育产业融合的专项政策。以资金、人才、土地等要素投入为重点,以全方位政策体系支持为核心,支撑“全体育”产业链发展。其次,要建立健全畅通的沟通联络机制。以体育产业融合涉及的部门为中心,以搭建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等为抓手,制定体育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再次,要打造区域体育产业融合示范项目。建立体育产业融合示范项目评选体系,树立区域体育产业融合标杆,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体育产业融合品质整体升级。

  另一方面,发挥多元化市场的导向作用。市场需求是体育产业融合的重要动力,消费需求、企业需求、资本需求等均推动着体育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因此,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至关重要。要通过吸引社会力量丰富体育产业融合的产品、服务,满足现有多元化消费需求。同时,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势,依托资本引进和企业创新等,开发面向未来的融合产品和服务,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融合品牌,助力体育产业融合消费升级。

  此外,要优化人才引育激励机制。根据体育产业融合的需求制定一整套人才培育、引进、激励与保障体系。要优化人才引育机制,依托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优势,积极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完善激励与保障机制。加大人才政策与配套服务的支持力度,建立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精准激励机制,激发高端化人才在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的干事创业活力。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6424 字。

转载请注明: 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