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交易所信用债月内临停达30次,清控系、紫光系债券普跌
24日盘中,“17清控01(143218.SH)”两度大跌并触发临停条件,截至收盘,全天跌幅25.59%,而在此前几个交易日,“17清控01”已连续多次触发临停,或暴涨、或暴跌。
事实上,11月以来,交易所信用债大起大落已屡见不鲜,截至24日,月内已达30次。富荣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监吕晓蓉认为,近期债券市场波动较大,压力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永煤信用风险事件对市场风险偏好的系统性冲击;另一方面是临近年末,银行同时面临流动性需要和MPA考核等多方面压力,从整体流动性上尤其是对非银机构来说,可能会面临流动性边际收紧、信用利差持续走阔双重压力。
“清控债”二度临停
今日早盘,清华控股存续债“17清控01”大跌25.01%,报40.5元,触发盘中临时停牌。上交所表示,因“17清控01”交易出现异常波动,根据规定,自2020年11月24日09时52分开始暂停交易,自2020年11月24日10时22分起恢复交易。
上交所还称,恢复交易后,如该债券交易再次出现异常波动,可实施第二次盘中临时停牌,停牌时间持续至今日14时57分。
然而,“17清控01”复牌后跌幅扩大至32.4%,盘中二次临时停牌。上交所公告表示,自2020年11月24日10时31分开始暂停“17清控01”交易,自2020年11月24日14时57分起恢复交易。截至收盘,“17清控01”跌幅收窄,报收40.19元,全天下跌25.59%。
11月19日,“17清控01”暴跌逾30%,盘中触发临停;20日,该债券再次因为下跌盘中两度触发临时停牌,全天下跌39.63%;23日,“17清控01”开盘即大涨49.12%,报54.01元,触发临时停牌,直至收盘,价格仍未发生变化。
据Choice显示,“17清控01”发行规模为25亿元,债券年限为5年,2022年8月8日到期。债券的票面利率为4.95%,每年付息日为8月8日。
此外,23日,另一只清控债“16清控02(136773.SH)”因为大涨逾40%而被上交所临时停牌,14时57分起恢复交易后涨幅收窄至8.84%,报收52.07元。
值得注意的是,11月24日,清华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华控股”)公告称,11月20日,中诚信国际发布《关于调降清华控股有限公司主体及相关债项信用等级》的公告称,中诚信国际决定将清华控股的主体信用等级由AAA调降至AA+,将“16清控01”、“16清控02”和“17清控01”的债项信用等级由AAA调降至AA+,并将清华控股主体及相关债项信用等级列入观察名单。
月内交易所信用债临停达30次
11月以来,交易所信用债波动加大,临停次数加速上升,据记者统计,截至11月24日,交易所信用债临停次数高达30次,占年内总数约33%,暴涨暴跌各不相同,但大多为重挫。具体来看,“紫光债”临停次数居首,“19紫光01(155169.SH)”月内临停7次,“19紫光02(155279.SH)”紧随其后,月内临停5次,“18紫光04(155085.SH)”也临停4次,合计16次。另一类“清控债”中,“17清控01”月内临停6次,“16清控02”月内临停4次,“16清控01(136653.SH)”则有1次。此外,“19泰达02(155451.SH)”、“19远高02(155739.SH)”、“PR伊宁债(124493.SH”)各临停一次。
脉投资总经理许琼娜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最近债券临时停牌都是因为暴跌或暴涨导致的常规临停。还有一种是债券的特殊停牌,主要是发行公司发生重大事项,例如厂房爆炸、管理层被批捕、账面资金消失等各种各样的特殊利空,也有部分因为公司发生并购或者重组等重大利好,发行公司主动申请债券停牌。
细数上述多次临停的交易所信用债,它们的发行公司最近大多基本面出现问题,甚至环环相扣。
2020年11月18日,清华控股公告称,控股子公司紫光集团未能按期偿付“17紫光PPN005”本息,已构成实质性违约。2019年,紫光集团合并口径总资产、净资产、营业总收入和利润总额占公司合并口径相应指标的比重分别为61.05%、61.76%、56.37%和36.72%。根据资料,截至2020年11月16日,清华控股对紫光集团本部及合并范围内子公司提供担保余额136.20亿元,对紫光集团承诺回购事项9.7亿元,其中103.50亿元担保由紫光集团以其持有的股权和资产向债权人进行抵质押,但清华控股仍面临一定担保代偿风险。
截至2020年9月末,清华控股本部总债务为228.15亿元,其中短期债务81.65亿元,货币资金为19.05亿元;2021年内本部即将到期的债券规模为46.6588亿元,仍面临一定的债务偿付压力。
11月16日,中诚信国际发布公告称,紫光集团本部境内公开存续债券未设置交叉违约条款,但此次违约或将触发部分其他有息债务交叉违约,会进一步加剧公司外部融资环境恶化、削弱其流动性,后续债券兑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陈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