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湖南省第三家科创板上市公司,金博股份(688598.SH)乘光伏产业扩张大潮,持续扩张产能。
11月19日,金博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债,募资总额不超6.1亿元,主要用于热场复合材料产能建设项目及补充流动现金。
公告显示,金博股份拟在益阳市国家高新区东部产业园投资7.01亿元,新建一条年产600吨先进碳基复合材料的生产线。建设周期为24个月,时间为2020年11月-2022年10月。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金博股份产能较为饱和,截至今年9月30日,公司产能已经超过300吨。一期募投项目为建设先进碳基复合材料200吨,预计2021年年中达产,二期募投项目为建设先进碳基复合材料350吨,预计2021年8月左右达产。达产后,将有效缓解产能压力。
拟投7亿加码热场复合材料
据公告,金博股份拟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债,募资总额不超6.1亿元,主要用于热场复合材料产能建设项目及补充流动现金,其中,热场复合材料产能建设项目预计需投入金额7.01亿元,拟投入本次募集资金金额5.8亿元。
天眼查APP显示,金博股份的主要产品为先进碳基复合材料,而先进碳基复合材料及产品现阶段主要应用于单晶拉制炉、多晶铸锭炉热场系统。单晶拉制炉,多晶铸锭炉则用于光伏和半导体晶硅制造,可以看出,公司是光伏产业的上游生产商。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发布的《中国2050年光伏发展展望(2019)》,到2025年,预计我国光伏总装机规模达到7.3亿千瓦时,占全国总装机的24%,到2050年,预计我国光伏将成为中国的第一大电源,光伏发电总装机规模达到50亿千瓦时,占全国总装机的59%,全年发电量约为6万亿千瓦时,占当年全社会用电量的39%。
伴随光伏市场的火热发展,近年来,金博股份业绩也连年增长。2016年-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分别实现营收8445万元、1.42亿元、1.8亿元、2.4亿元、2.8亿元;同期实现净利润分别为2063万元、2897万元、5391万元、7767万元、1.14亿元,今年前三季度,也是金博股份盈利首次破亿。
据悉,本次募资项目拟通过新增基建工程及配套设施、购置设备,建设热场复合材料产能建设项目。项目旨在建成新增产能600吨先进碳基复合材料的生产线,进一步巩固公司在先进碳基复合材料领域的市场领先地位,提升盈利能力。
金博股份表示,本次募资是在现有主营业务的基础上,结合市场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加大对公司核心业务领域重点产品的投资力度。通过募投项目的顺利实施,可以有效提升公司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并加强公司对研发人才的吸引力,保持并扩大公司在核心领域的竞争优势,进而提高公司的竞争实力、持续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热场产品营收连续三年增长
深耕专业领域十多年,金博股份在行业内站稳了脚跟。
2006年起,金博股份开始先进碳基复合材料产业化研究,十年后,公司进入先进碳基复合材料快速推广阶段,并在2019年作为唯一一家先进碳基复合材料制造企业,入选工信部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确立了行业内的领先地位。市占率方面,据金博股份估计,公司碳/碳坩埚、导流筒、保温筒市占率约30%左右。
据悉,硅料是光伏行业的基础原材料,随着光伏行业的迅速发展,硅片的需求也不断扩大。而碳基复合材料作为热场领域的新材料,目前随着热场朝着大尺寸方向的发展,碳基复合材料的性能和性价比在光伏领域中越来越具优势。
长江商报记者从招股书中发现,2017年-2019年,金博股份主要产品先进碳基复合材料产销率分别为87.63%、72.69%、110.43%;产能利用率分别为107.37%、94.99%、99.92%。而从营收上来看,2017年-2019年,热场系列产品连年为公司贡献了99%左右的收入,营收分别实现1.38亿元、1.74亿元、2.34亿元,今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52%,同样是由于公司热场系统系列产品收入增长所致。
不过,随着下游大尺寸硅片的发展,推动热场朝着更大尺寸演进,去年热场主流28英寸,今年为30英寸、32英寸,明年主要为32英寸、36英寸。大尺寸硅片的发展,使得碳基复合材料热场部件性价比优势更加明显和突出,碳基复合材料对石墨的替代呈现加速趋势。
为了跟上产业升级的节奏,2019年开始,金博股份陆续开始推出30寸及32寸热场,2020年这两个尺寸销售占比快速上升,目前,公司也前瞻性的做了36寸和更大尺寸的热场的研发和准备工作,为下一步热场更大尺寸发展做准备。客户在新增产能上面,都会考虑率先使用32寸的热场。
而从客户方面来看,金博股份主要客户包括隆基股份、中环股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等行业内主要公司,均为全球名列前茅的光伏用晶硅制造商。此外,公司已对产品在半导体晶硅制造行业的应用进行了拓展,主要客户包括神工半导体、有研半导体等。公司与上述客户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其晶硅制造热场系统部件的主要供应商之一。
●长江商报记者 汪静
视觉中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