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中欧班列线路持续拓展归根结底是因为紧跟中国扩大开放步伐,助力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行驶在了正确轨道上。
“一箱难求”、供不应求……近期火爆的行情让中欧班列吸引了诸多关注。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近日透露,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许多海运、空运货物加速向铁路运输转移,目前,中欧班列运力增长已经赶不上需求增加。
有数据为证,截至11月5日,2020年中欧班列开行达10180列,已超过去年全年开行量,运送货物92.7万标箱,同比增长54%,往返综合重箱率达98.3%,运输网络持续拓展,已通达欧洲的21个国家92座城市。
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国际贸易和物流带来巨大冲击,在这样的情况下,中欧班列仍能实现如此大幅度增长,虽然着实超乎预期,但也在情理之中。
由于防疫需要,不少国家在疫情期间阻断了对外联系,国际供应链运输链受到严重影响。中欧班列实行分段运输,不涉及人员检疫,在疫情防控形势下具有特殊优势。正因为如此,在其他运输方式严重受阻时,中欧班列保持了稳定运行,许多海运、空运货物也转由铁路运输,推动了中欧班列需求量提升。
从运送的货品来看,今年中欧班列承担了大量防疫物资运输。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我国在自身防疫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尽己所能为国际社会提供援助,为国外特别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大量防疫物资,这些物资很大一部分通过中欧班列运输。据统计,今年以来中欧班列共运送医疗物资近800万件,共计6万多吨。这也是中欧班列能够逆势增长的一大原因。
在疫情中逆势增长,中欧班列不仅自身获得了巨大发展,知名度进一步提高,也成为保障世界贸易往来、畅通国际合作防疫物资运输的重要物流通道,助力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稳定,推动世界经济整体复苏。
不过,虽然说今年的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中欧班列优势,使其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但并非中欧班列快速增长的唯一原因和决定因素。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中欧班列线路持续拓展归根结底是因为紧跟中国扩大开放步伐,助力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行驶在了正确轨道上。
自2011年开行第一列中欧班列以来,因其具有运量大、时效稳定、价格适中等特点,中欧班列逐渐为人们所了解,市场空间逐步拓展。特别是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作为设施联通的重要方面,作为贸易畅通的重要途径,中欧班列在倡议实施中获得了快速发展。
2013年至2019年,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04万亿美元增至1.34万亿美元。即使是在受疫情影响的今年,前10个月我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外贸进出口合计7.58万亿元,同比增长1.4%,在我国外贸中的占比提升至29.2%。这给中欧班列发展带来了机遇,近年来连续实现了高速增长。
铁路部门的努力也为中欧班列壮大增加了砝码。他们不断整合资源,创新服务,目前各地中欧班列基本都提供“一对一”“一站式”“一条龙”定制服务,打响了中欧班列品牌。
当然也要看到,尽管发展迅速,中欧班列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回程班列占比仍然不够高,供不应求也说明还有进一步发展空间等。为此,需要从多个方面发力,提升中欧班列的适应性,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首先,仍要把疫情防控放在第一位。当前,疫情继续在全球蔓延,我国仍面临较大的境外输入风险。作为交通行业,中欧班列要严格做好相关常态化防疫工作,杜绝疫情通过班列传播。
其次,要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强重点口岸建设,推动“卡脖子”路段升级改造,加快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等手段,进一步提升运能运力,推动运输通道多元化。
再次,继续加强国际合作衔接。中欧班列跨越多个国家,衔接沟通十分重要,要注重调动多方积极性,通过硬件和软件方面的不断创新摸索,提升运输效率。
最后,还要持续加强货源和运输组织,优化线路,尤其是返程货源组织,让中欧班列实现均衡发展,提高经济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作者:齐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