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同样从事眼镜行业的2家企业同日上市,一个选择港股一个选择A股创业板,市场反应却截然不同。
选择港股上市的康耐特光学发行价4.46港元每股,开盘后一度破发,最终以微涨2.02%收盘。创业板上市的明月镜片却被热捧,全天高开高走,以149.31%涨幅收盘。
康耐特光学冷遇的背后,既是市场、战略的不同,也是康耐特光学在毛利率、品牌塑造上的不敌。
主打海外市场 全球树脂眼镜行业增长空间有限
与明月镜片主攻国内市场不同,康耐特光学更为注重国际市场。报告期内,康耐特光学产品销售国家超过80个,包括美国、日本、印度、澳洲等海外地区。以2020年的树脂眼镜镜片出口值计算,康耐特光学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商,市场份额约7.3%。
招股书显示,2018年-2020年,亚洲(除中国外)是康耐特光学的最大市场,收入占比分别为36.9%、37.5%、26.7%。得益于中国受新冠疫情较其他海外国家轻微,近三年中国市场收入占比逐年提高,从2018年的14.7%提高至2020年23.8%。
今年前五个月,中国市场贡献的收入占比再次提升至25.1%,几乎与亚洲市场相当。不过,整体收入构成中,海外市场仍然是康耐特光学主要的营收来源,收入占比超过70%。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康耐特光学是国内最大的树脂眼镜镜片出口商,但其在国际市场上所占份额有限。按2020年树脂眼镜镜片所得收入计算,康耐特光学位居第9,但其市场份额仅0.4%。
此外,康耐特光学还面临在有限市场空间下如何提升收入、市场份额的考验。据弗洛斯特沙利文数据,2015-2020年,全球树脂眼镜镜片的零售销售价值总额仅从324亿美元缓慢增长至35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仅为2.0%左右,行业未来增长空间有限。
ODM业务占比过半 毛利率低于竞争对手
在市场定位上,康耐特光学如此总结:“我们主要通过ODM(原设计制造)业务模式运营”。具体而言,康耐特光学自行开发眼镜镜片产品,以按照自家产品开发方案及客户的规格或要求开发眼镜镜片,然后根据收到的采购订单按客户指定的品牌名称制造眼镜镜片。
2018年至2020年,ODM模式实现营收分别占总收入比例为52.5%、53.9%、51.4%,均占比过半。此外,康耐特光学坦言,公司出售的所有镜片产品一概不镌刻品牌名称。
而这也直接导致康耐特光学只能处在附加值最低的微笑曲线中间位置,很难形成自主品牌并依靠品牌效应提升毛利率。与之相反,明月镜片注重打造“明月”品牌,增强品牌属性。
以镜片产品为例,2020年,康耐特光学标准化镜片毛利为2.57亿元,标准化镜片实际产量约为1.27亿件,单件毛利约为2元。明月镜片的镜片单位成本为6.77元,平均售价为15.61元每件,单片毛利约为8.84元,远高于康耐特。
明月镜片与康耐特光学毛利率对比
在整体毛利率上,康耐特光学也远低于于明月镜片。2018年至2020年,康耐特光学毛利率分别为30.6%、33%、34.9%;明月镜片毛利率分别为44.34%、50.88%、54.95%。康耐特光学不仅毛利率低于明月镜片,毛利率增速也不敌明月镜片。
缺乏品牌效应 实体店铺盈利能力弱
在巨大的品牌效应差距之下,康耐特光学表示已意识到建立品牌的重要性,将分配更多资源用于销售及营销,包括成立自家实体眼镜店、参与行业展览会、增强与零售商合作等。
康耐特光学计划自2021年12月1日起的1年内在上海设立10间实体眼镜店,选址地点以黄金地段为首选,用以提升企业形象、打造自我品牌。
此前,康耐特光学已在上海生产基地、江苏生产基地、江苏南通市分设3家零售店面,并在江苏省启东市一所医院设有眼科中心。但从营收情况看,上述4家零售店面多少有些不尽人意。报告期内,零售终端净利润分别为120万元、120万元、110万元,平均每家年盈利仅30万元。
康耐特光学若是想依靠上海的10家实体眼镜店打响名头,如何运营是其中关键。
原材料依赖进口 1.74单体供应被垄断
除此之外,康耐特光学还面临着原材料供应“卡脖子”难题。眼镜镜片生产所需要的主要原材料是树脂单体、辅助材料、添加功能性化学物、镜片染色染料等,在树脂单体的采购上,康耐特光学十分倚赖第一大供应商。
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0年,康耐特光学主要向第一大供应商采购原材料为树脂单体,采购额分别占同期采购总额的40.5%、41.8%、41.5%。
而对于1.74单体的采购,情况更为严峻。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该供应商是中国1.74单体的主要供应商,2020年占据99.9%市场份额,几垄断整个1.74单体供应市场。除该供应商外,能够为康耐特光学提供数量、质量稳定的1.74单体的供应商几乎没有。所以一直以来,该供应商都是康耐特光学唯一的1.74单体供应商。
尽管康耐特光学认为,公司长期与该供应商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未来将继续向公司供应原材料。但上游原材料被垄断,始终是悬在康耐特光学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