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方丽 张燕北 陆慧婧
2022年风云诡谲,A股市场震荡大跌,沪指更是在4月份各种悲观情绪之下跌破3000点,最低在4月27日下探至2863.65点。
然而,沪指随后出现反弹局面,短短三个交易日就快速收复3000点大关,5月13日沪指更是收盘于3084.28点。这一波反弹是否可以持续?是否意味着“最核心时刻已经过去”?后续哪些板块或者行业更有机会?市场风险点在何方?
面对尚不明朗的后市,中国基金报专访了九位公募基金资深投研人士,共同把脉A股行情,挖掘后市投资机遇。
这些人士是:
中欧基金权益投决会主席、投资总监 周蔚文
南方基金宏观策略部联席总经理 唐小东
招商基金首席研究官 朱红裕
万家战略发展产业基金经理 李文宾
国海富兰克林基金权益投资总监 赵晓东
银河基金股票投资部基金经理 袁曦
前海开源基金执行投资总监、基金经理 崔宸龙
诺德基金投资总监 朱红
信达澳亚基金基金经理 朱然
这些投研人士认为,本轮反弹是对前期不理性恐慌下跌的一种修复,上海疫情积极变化、美联储加息落地等也助于市场反弹。虽然很难判断这一轮是反弹还是反转,但可以确定的是目前市场处于历史底部区域,其投资价值正在显现。
更是有人士认为,尽管有些风险和冲击尚未结束,但可以认为最黑暗的时刻已经过去了,前期A股整体调整比较充分。还有人士表示,站在当前的位置对A股不必过于悲观,市场情绪已在边际修复,中长期看A股机会大于风险,一些前期较贵的优质公司到了较好的“捡筹码”的机会。
反弹是对不理性恐慌下跌的修复
中国基金报:近期市场出现一波反弹行情,你认为主要是什么原因?这一波是反弹还是反转?
周蔚文:目前市场上存在一些受前期疫情影响而导致的非理性因素。近期反弹是对前期上海疫情过激反应的一种修复,随着疫情形势逐渐明朗,相信未来市场会逐步恢复到能够反映中国经济中长期经济成长趋势的价值水平上。
唐小东:市场自4月27日出现一轮反弹,一个重要的背景是4月27日之前几个交易日的急速下跌。本身下跌的过程蕴含了不少非理性的恐慌情绪,因此超跌反弹的出现有一定必然性。这个过程中,中央财经委会议、政治局会议等针对市场关切的问题做了及时、正面的回应,扭转了市场的悲观预期。
此外,上海疫情的积极变化、美联储5月加息落地等因素也有助于市场反弹的延续。至于市场是反弹还是反转,目前来看,海外美联储的紧缩过程尚未结束,在此背景下,全球风险资产很难转入一帆风顺的反转状态。因此从审慎的角度,市场当下的上涨作为反弹处理可能更合适。
李文宾:我个人认为,4月底以来的反弹是有比较深刻的背景和原因的:其一,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带领下,以上海为主的本轮疫情拐点已经在4月底出现,社会面也已逐步清零,这有力扭转了市场对于疫情的预期;
第二,从中央到地方,各类支持和帮扶中小企业的降费减税政策逐步推出和发力,同时受疫情影响的城市也推出了消费券等鼓励和支持消费的政策,这些稳增长的政策有利于帮助实体经济快速恢复。
第三,本轮调整幅度相对来说较大,下跌的股票波及面也不小,A股和绝大部分优质企业股票估值已经大幅低于历史平均水平,具备中长期的投资价值。
赵晓东:近期市场反弹,主要原因一是前期影响市场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对股市的负面影响已经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反应,二是近期出台了一系列呵护市场信心以及提振实体经济的政策,未来将实施更为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有效改善了市场情绪。
在国内外诸多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的情况下,短期不排除震荡盘整的可能,目前还不能判断市场反转,还需进一步观察美联储加息,以及国内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情况。
崔宸龙:前期市场快速下跌,市场短期恐慌情绪有所蔓延,导致权益市场的下跌中有较多短期情绪释放的因素。因此在市场超跌的情况下,其本身会有一定的修复。这波反弹就是对于前期快速下跌的修复。
同时市场前期担心国内疫情加剧对企业盈利前景、供应链稳定性以及消费市场的复苏均有不确定影响,导致了前期的大幅下跌。站在当前时点,上海疫情已经逐步缓解,企业开始复工复产,市场对于前期的担忧在缓解,因此出现了本轮的反弹。
而海外环境依然较为不确定,一方面俄乌冲突加剧了上游大宗商品的供应紧张情况,其进一步的变化将会极大影响后续大宗商品价格,通货膨胀的压力依然巨大。另一方面美联储在面对高通胀的现状下被迫不断加息应对,从而对于全球权益市场的估值产生压力。
因此短期的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且难以做准确预测。虽然难以判断这一波是反弹还是反转,但是我们能够较为确定的是目前市场整体处于历史底部区域,从中长期投资的角度,当前是一个较为合适布局的位置。
朱红裕:主要是对过度悲观预期的修复为主,我们很难去界定是反弹还是反转,总体上我们是相对乐观的看法。
朱红:今年以来市场快速下跌,经历大幅调整后,风险得到有效释放,一批优质公司的估值位于历史低位,短期和长期配置价值凸现,存在较好的交易性价比。随着新冠新增感染者数据的大幅下降,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前期受封闭管理影响较大的企业纷纷复工复产,生产经营回归常态;同时人们的日常消费出行等也逐渐恢复,对消费的悲观预期也有所修正,叠加近期政策面利好不断,投资者风险偏好有所提升。这些因素是近期市场出现一波反弹的主要原因。
市场目前处于震荡筑底阶段,投资者风险偏好总体较低,随着宏观经济数据和企业盈利的基本面得到验证,市场有望走出结构性行情。
朱然:前期大盘恐慌性下跌至2900以下,整体市场估值已经达到历次熊市底部状态;最近一波反弹,主要是部分宏观风险得到释放或者缓解,比如美联储加息落地,暗示暂时没有超预期加息计划;国内疫情逐步控制,进入复工阶段;大宗品价格开始回落,通胀压力缓解。
反弹后市场仍然处于估值底部区域,对后市中期维度较为乐观,短期预期可能震荡。一系列因素仍有不确定,美联储下半年加息节奏仍未明;国内疫情反复,经济基本面见底时间不明确,均需要观察。美股接连大幅调整,俄乌冲突仍有不确定性,压制风险偏好。
市场已经充分反映悲观预期
估值处于历史低位
中国基金报:展望后市,你认为A股调整是否已经到位?最黑暗的时刻已经过去了?现在的估值水平处于怎样的阶段?
周蔚文:影响目前市场的因素包括:俄乌战争、疫情影响、美联储加息。目前市场差不多在经济层面上已经把这些问题反映了,目前处于历史低位区间。
在投资操作层面,我们主要还是根据行业及公司,选择中长期有投资价值的标的,并不完全根据点位进行操作。
唐小东:市场目前整体估值接近2018年的底部水平,当然估值结构有分化,市场看好的消费、新能源、优质制造公司估值处于偏低水平,但尚未到绝对底部。
从宏观市场环境的角度,我们经历了比2020年更严峻的抗疫动员、经历了3月和4月两次极端恐慌的抛盘、经历了二战后影响十分大的地缘冲突俄乌战争、经历了美联储过去10年十分鹰派的紧缩,尽管有些风险和冲击尚未结束,但可以认为最黑暗的时刻已经过去了。基于以上这些探讨,应该说A股整体调整比较充分。当然在所有前瞻判断的时候,我们都会强调底部是一个动态的区域而不是绝对低点,绝对的低点是无法判断的。
朱红:今年以来,受俄乌冲突、国内疫情蔓延、美联储加息预期等多重因素影响,市场调整幅度较大,以上证指数为例,年初以来至4月26日的低点,不到四个月指数跌幅达到20.7%,部分前期热门赛道个股跌幅远超指数。不利事件的影响在股价中已得到了较充分反映,随着相关风险事件边际影响变化的衰减,悲观预期将得到修正。
站在当前时点,我对未来的市场并不悲观。首先,A股整体估值已处于历史较低位置,以中证1000为例,其PE估值已低于历史均值-1倍标准差,市场向下空间有限,同时从风险收益比的角度,已具备良好的投资性价比。
其次,短期疫情影响不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一批优质企业的经营仍持续稳健,上市公司业绩的持续增长是穿越周期波动的利器。
最后,目前经济仍面临较大的稳增长压力,政策面暖风频出,市场流动性仍将保持较宽松的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投资者不必过于纠结短期不利因素的扰动,从未来相对长一点的视角来看,正好是低位布局一些优质公司的机会。
朱然:虽然短期仍将震荡,但认为A股最黑暗的时刻已经过去;4月26上证2860点低位,全A的风险溢价指数达到历史最高位,PE估值中位数达到历次熊市底部位置,已经反映了对国内外宏观因素的悲观假设。市场短期虽有反弹,但整体仍然在底部区域附近。
李文宾:很难说调整是否已经到位,影响A股的因素有很多,除了疫情以外,国际战略竞争格局(例如俄乌冲突)都会影响到企业短期经营(比如地区冲突将会大幅带动原材料成本的攀升等)。
但从中长期来看,优质企业跨越经济周期的能力在过去多年已经得到了历史和时间的检验,这点毋庸置疑,而这些企业的估值水平大多已经低于2020年疫情爆发后市场最底部的位置,这也意味着这些企业的估值已经处于非常谨慎的水平。
因此我们不妨以更为长期的眼光看待当前市场,年初以来对地产行业调整的悲观预期,对俄乌突发冲突的彷徨,以及对疫情爆发的担忧,这些负面因素已经和必将被市场慢慢消化。
赵晓东:我们认为站在当前的位置对A股不必过于悲观,市场情绪已在边际修复,中长期看A股机会大于风险。目前市场估值处于底部区域,一些前期较贵的优质公司,估值已经回归到合理位置,是较好的“捡筹码”的机会。
崔宸龙:目前A股的整体估值处于历史底部区域,市场的悲观情绪释放较为充分,虽然不排除短期上述的利空因素如果进一步发酵是否会引起短期的回调,但在当前的位置,我们倾向于判断目前的市场具有相对较高的配置价值。从上证综指的历史风险溢价水平看,目前的分位点99.66%,已经处于历史最低水平附近。如果我们认为历史经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前的权益市场处于相对较高的配置价值位置。从长周期角度,我们坚定看好A股市场的长期投资价值。
朱红裕:A股调整基本到位,指数也许还有波折,但很多优秀的公司出现了中长期比较好的买入机会,所以无需过度悲观,也不要盲目去预测精确的底部点位和时间点,我们不具备那样的能力,也没有必要那么去做,估值到了一个相对较有吸引力的位置,但不同的行业和公司所处的阶段会有所区别,要分开去看。
上半年市场核心
是适应估值和宏观环境的调整
中国基金报:您如何看待当前市场整体的宏观经济环境?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疫情、海外市场等综合影响下,A股后市整体的投资机会如何?
周蔚文:2022年上半年市场的核心是适应估值和宏观环境的调整。估值维度就是要消化之前股价的涨幅,让股价长期趋势与基本面长期趋势基本一致;宏观环境上是要适应从过去低利率、宽流动性的货币环境转变为流动性收紧、利率上升的国际环境。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此轮疫情后续影响可能会超出大家预期。比如,国内有多少订单受此次疫情影响转移去别的国家,现在还无法估计。
唐小东:正如前面所谈到的,今年市场所经历的宏观经济环境异常复杂,且持续超出投资者预期。就当下来看,国内宏观环境比海外更明朗一些。随着国内抗疫的胜利,稳增长加码是大概率事件,因此国内宏观环境已经没有恶化的可能,不确定的只是转好的节奏问题。但海外方面,数十年一遇的通胀尚未得到遏制,而地缘政治冲突此起彼伏,对经济的负面冲击已经开始体现,这个过程中,欧美央行是否能够实现海外经济的软着陆,难度是非常大的。如果应对不当,不排除对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大的冲击,进而波及到A股。
整体而言,考虑到A股目前估值水平,市场对于这些潜在的风险定价是比较充分的。风险释放未结束,意味着市场短期可能还会经历一段时间的震荡。但从长期的角度,目前大概率处于数年一遇的布局时点。
袁曦: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4月制造业PMI为47.4%,低于上月2.1个百分比,继续呈现回落的态势,可以看出,受疫情的冲击,国内经济有所下行。
展望未来,首先,经过前期市场的下跌,权益市场的估值水平出现了下降,根据Wind数据显示,上证指数位于上市以来不到10%的估值分位,处于历史上的底部区间。其次,上海地区的疫情已呈现缓和趋势,企业复工复产也在逐步推进。此外,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同时,但我们也看到政策维稳的诉求也在加大。
综合来看,我认为,未来经济有望环比改善。当然市场后续发展也需要关注宏观与行业基本面的变化,以及国内外政策的变化等。
李文宾:我们看到地产企业纾困政策已经开始奏效,基建在春节后快速到位,虽然短期国内经济受到疫情影响,但疫情已获得快速控制。中国拥有全球最具有创造力的人民,最具有吃苦耐劳和风雨同舟精神的企业家和劳动者,短暂的困难和抗疫的成功会激发更好的工作热情和需求,所以我对国内经济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对于货币政策,我认为一直展现了大国特有的“灵活应对,底线思维和提前准备”的特点,特别从给2021年下半年开始就提前灵活放松,同时近期保持人民币一定程度的贬值以帮助出口恢复。
我认为2022年财政政策是大有可为的,尤其是在地产行业发展趋缓和疫情影响下,要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和实现预定目标,财政政策一定会是主要发力点。
赵晓东:我们认为今年二三季度经济大概率将逐步企稳向上,如果国内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再加上政策支持,半年维度市场大概率会有一定的反弹,但一年维度的走势还需要观察二三季度的政策是否过于激进,进而影响明年的增速。
崔宸龙:由于受到疫情影响,全球经济正处于冲击后的复苏阶段。由于我国在本次疫情防治中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因此货币、财政政策刺激比较保守,未来可以操作的空间更大。
海外国家疫情后一直处于“直升机撒钱”模式,因此目前的高通胀是由之前过度放松所导致。在目前通胀保持在高位的状况下,全球其它主要经济体不得不调整政策进行紧缩,从而对流动性产生了一定冲击。而目前10年美债的收益率在3%左右,未来只要通胀不发生恶性上升,我们认为当前市场已较为充分地反映了收缩的预期。而国内由于之前疫情防控积累的货币,财政政策的优势可以逐步释放,中国在未来一轮的政策调整空间上具有绝对的主动权和优势。因此我们坚定看好A股后市的表现。
朱红裕:我们当下大概率处在中短周期的经济底部区域,大概率会有修复的空间,这里面,包含消费、服务业和部分制造业都会出现较好的机会,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在我们的城镇化率逐步到天花板、人口结构及杠杆率等因素的约束条件下,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中枢会缓慢下移。货币和财政政策将着力于修复中短周期的经济增长,但我们更应关注的是长期经济结构变迁带来的机会。
朱红:目前的宏观经济面临较大的压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4月中国制造业PMI指数为47.4,环比下降2.1%,PMI新订单指数为42.6,环比下降6.2%,创2020年2月以外的最低值。受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原油、铝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中下游制造业成本上涨压力较大。国内一些地区疫情持续反复,形势较严峻,受供应链、物流等方面的制约,一些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影响,同时疫情对餐饮、航空、旅游等消费行业的短期影响也较大。地产行业销售持续放缓,部分房企资金面较为紧张,相关上下游产业链企业众多,受影响较大。
短期来看,宏观经济政策仍处于稳增长调结构的进程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均较友好。目前国内通胀整体可控,不存在大幅持续加息的基础,流动性仍将保持合理充裕。预计未来政策会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随着一系列相关刺激措施的出台,宏观经济有望维持平稳增长。
另外从长期来看,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高质量发展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我们正好处于这样一个黄金时代,我认为未来的A股市场的投资机会仍然是结构性的,努力发掘符合这个时代特征的优秀公司的长期价值,并陪伴他们一起成长。
朱然:考虑到国内疫情恢复,出口物流,通胀等因素,国内经济可能会在三季度见底。
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明显,货币政策预期维持中性宽松;财政政策会强调稳增长和消费刺激,提振经济、克服难关会是今年重点,对传统产业会有刺激,但是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政策仍然继续。疫情可能会有反复,但是未来从应对举措来看,对经济影响会减弱;海外美股市场可能会有一定风险。
年初A股市场的大幅回调已经反映了大部分不利因素和黑天鹅事件的影响,在不做极端假设的情况下,预计A股整体未来一段时间会随着经济基本面的恢复进程震荡筑底,一部分受疫情和经济周期影响较小的板块可能会逐步走出反转趋势。
影响A股核心因素:
疫情、稳增长政策、美联储紧缩节奏、通胀
中国基金报:你认为未来影响未来A股运行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可能会存在哪些潜在的风险?
唐小东:宏观上目前影响A股的主要变量有三个:(1)国内疫情的进展,既包括上海,也包括上海之外的地区;(2)随着疫情结束,稳增长相关政策的力度和落实情况;(3)海外美联储的紧缩节奏。正如我们前面所谈到的,三个变量中,前两个变量向好的方向是比较确定的,因此不算是实质性风险。第三个变量,对于全球金融市场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不确定性来源,当然也是A股面临的风险。
李文宾:未来主要决定A股的因素包括:国内经济恢复速度和效果,美联储加息缩表行为,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石油和农产品),以及以俄乌冲突为代表的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
目前来看,风险点还是来自于地区冲突导致的以石油和农产品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持续维持高位,将会带来全球的高通胀预期。
赵晓东:一是美联储加息仍未见顶,可能要使美国的通胀率降到3%左右才会逐渐停下来,或为影响全年的风险因素。二是需要继续观察国内疫情防控情况,以及对经济恢复的影响。
从布局后市的角度,您对后市投资布局的总体规划和脉络是怎样的?哪些板块和行业的投资机会比较突出?请简要分析下您的投资逻辑。
崔宸龙:疫情防控的进度,海外加息的进度以及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能源价格都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影响A股运行的主要因素。目前比较担忧的是俄乌冲突是否会升级,如果局势突然升级,在短期大概率会使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持续暴涨,全球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主要经济体将会被动加息应对,对于权益市场会产生压制。不过我们看到国内的整体通胀控制水平优异,因此对于A股的冲击主要在于外部风险因素的部分传导,对于国内经济基本面的影响要小于对于海外欧美国家主要经济体的影响。
朱红裕:短期疫情的波动影响还是较大,但这个影响长期其实可以忽略,长期还是看我们坚定地走改革开放之路,实现产业升级,这非常考验长期政策的决心和定力。外部的潜在风险可能是全球化的边际持续衰减,使得全球资源配置的效率系统性下降,利率中枢上移。
朱红:我认为影响未来A股运行的主要因素还是内部因素,如宏观行业政策、产业趋势变化、企业盈利增长趋势、估值水平和流动性充裕程度。
我认为目前的主要潜在风险点在于:疫情持续反复时间较长,对生产、消费活动影响超出预期,导致企业经营基本面恶化从而业绩低于预期。
朱然:内部因素主要是疫情的反复,预计风险可控;外部因素主要是美联储加息和俄乌冲突,二者有缓和但未看到明确的拐点,主要的风险在于俄乌冲突的加剧,以及美联储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
短期关注稳增长、低估值板块
长期看成长股进入“左侧”布局区域
中国基金报:从布局后市的角度,你对后市投资布局的总体规划和脉络是怎样的?哪些板块和行业的投资机会比较突出?请简要分析下您的投资逻辑。
周蔚文:市场调整后,对未来不悲观,仍有支撑市场的三点有利因素。比如部分行业调整完成,一些优秀的上市公司行业景气见底后逐步出现投资机会,以及当前国内货币政策宽松的空间对资本市场是相对有利的。
从中长期的角度来看,当前股市比此前价值大很多。我们希望趁此轮股市回调,寻找过去估值较高,但此轮跌下来,未来仍有较大发展空间,长期有数倍成长空间的优质公司进行投资。行业而言,偏向选择长期消费服务行业和一些新兴行业。
唐小东:基于前面的探讨,目前市场的状态是短期比较复杂,长期确定性比较高。因此,应对上十分重要的工作是利用市场的波动来做中长期布局。具体而言,短期市场对稳增长的预期尚未结束,一些基于该预期、以及低估值的防御性配置的板块依然可以持有。另一端,部分成长股的调整已经比较充分,从消费、医药、新能源、军工等领域里面已经可以找到一些估值合理、且具备长期增长潜力的股票,这些方向适合做左侧的长期布局。
袁曦:从大方向上来看,居民财富搬家,中国居民系统性地增配权益资产,资本市场助力经济结构转型,这些大的投资逻辑到目前为止是没有变化的。此外,从长周期的维度来看,新经济替代老经济,科技周期延续的趋势也没有发生变化。所以,2022年,沿着行业景气度的脉络去看的话,景气度仍有望维持或进一步提升的方向,比如说:光伏、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以及财富管理等等行业的发展可以关注。
第一:光伏。从长周期来看,在碳中和目标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未来五年有望年复合增长30%左右。此外,过去十年,光伏是度电成本下降最快的能源品种,光伏相比其他主流能源已经具备了足够的竞争力。而短周期来看,2021年受硅料供给能力与硅料价格处在高位的影响,国内地面电站的装机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海外市场以及国内的分布式表现还是比较亮眼的。展望今年,随着硅料价格供给的逐步释放,硅料价格有望从高位回落,从而推动行业的快速发展。
第二: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虽然今年以来,不少车企提高了新能源车的售价。但从数据上看,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来看,今年1-3月新能源汽车实现销量125.7万辆,同比增长1.4倍,车企的提价对销量影响并不显著。新能源汽车的相关产业链有望受益于销量的增长。此外,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爆发和车辆智能化需求的提升,相关的汽车电子和汽车智能化的方向也可能受益。
第三:财富管理。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20》指出,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推 动下,我国社会财富20年翻了15倍,成为全球第二大财富管理市场。以前,居民的资产主要配置在房地产、信托、银行理财和存款上,但目前的政策大背景是“房住不炒”,房地产监管的推进也使得信托行业暴雷现象有所增多,资管新规又打破了理财产品刚兑,种种原因, 都有利于财富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
李文宾:我们目前和未来将会继续沿着三条途径投资:
第一、稳增长:重点在基建。主要看好国内财政政策发力以稳定经济发展和实现预定目标;
第二、能源革命:光伏、风电和新能源汽车。主要原因是全球传统能源价格持续攀升,推动新能源需求上涨;
第三、高端制造业:军工、新材料。在全球地区冲突和西方对我国科技封锁的背景下的自主可控需求推动。
崔宸龙:我个人一直坚定看好新一轮能源革命带来的投资机会。目前主要的投资方向聚焦于新能源领域。尤其是在传统能源价格暴涨的前提下,新能源整体的性价比不断抬升。风电光伏作为分布式能源的优势十分明显,不受到全球能源供应链波动的影响,其对于长期能源稳定供应具有明显的优势,未来各国政府包括家庭,企业用户会加速转向新能源这种环保高效,成本稳定,供应稳定的能源形式。因此目前的传统化石能源价格暴涨将会继续加速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对于新能源行业是中长期的利好。
赵晓东:我们关注“稳增长”发力相关板块的机会。随着疫情缓和,稳增长效果逐渐显现,消费需求恢复,部分消费股有望有所表现。中长期看,仍然看好银行板块的结构性机会,逻辑主要还是基于低估值,安全边际较高,同时“稳增长”政策的逐步落地也有望对银行板块的基本面构成支撑,重点关注业绩高成长、资产质量好的股份制银行,以及部分区域经济实力强,且不会受到全国部分地区疫情反复影响的城农商行。
朱红裕:我们现阶段相对看好与中国产业升级有关的高端制造、计算机、工业服务业等,也看好消费和服务业的修复性机会,对这些行业的判断,更多的基于长期的胜率和中周期的赔率角度出发。
朱红:我认为“投资一定要把握时代的大脉搏,顺应产业趋势的变迁”。国家之间的竞争本质是科技和先进产业的竞争,我国拥有巨大的工程师红利作为人才支撑,我们每年有大量的理工科毕业生为我国的科技、制造业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经历多年的持续研发投入和市场竞争,我国的一些优势行业正好处于从量变到质变蜕变的阶段,并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的新名片,如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在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一批优质企业正在快速崛起,其产品质量、品牌、性价比等方面已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同时其上下游产业链配套完善,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创造超额价值,这类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公司长期发展前景广阔。因此在投资布局中,我更多地关注这类优质公司的长期投资价值。
就具体的投资方向而言,更多关注以下两个板块的长期机会。
第一条主线是消费板块。从行业空间来看,中国消费市场巨大,目前我国消费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短期疫情的影响并不改变消费升级这一长期的趋势。从行业特性来看,消费行业具有变革慢、客户粘性强、企业经营现金流好的特点,龙头企业具有品牌忠诚度高、产品质量性能好、渠道推力强等优势,行业竞争格局进一步向优质龙头集中。另一方面,人口结构因素、收入变化、文化自信等因素带来的国潮兴起导致消费趋势变化,这也会催生新的投资机会。
第二条主线是先进制造板块。随着人口红利逐步消退和节能减排的大势所趋,中国制造业依靠工程师红利,向低碳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势在必行,一批创新引领、技术壁垒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正在崛起。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专精特新、自主可控、航天军工黑科技、先进半导体芯片硬科技等领域仍将是国家政策重点支持的方向,目前中国制造正处于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提升,其产品附加值持续增加,在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中的地位将进一步上升。
我的投资逻辑在这里简单总结就是:发掘符合产业趋势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质公司,在估值合理时买入,坚持并不断重复。
朱然:全A来看,科技成长板块今年回调最多,电子,军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板块的估值也都回落到3-5年的底部,资金拥挤程度也大幅下降。
在产业上行周期和国产替代趋势的共同推动下,国内的科技成长板块仍处于5-10年的大周期,22-23年仍将维持较高的成长,大幅回调后迎来布局良机。
结合空间,景气度和性价比,当前重点看好光伏,电动车,半导体,军工,智能汽车零部件等方向。
多数维持仓位稳定
寻找具备潜力的结构性机会
中国基金报:贵司近期是否针对后市预判,进行了仓位优化和板块间的调整或策略优化?调整的方向是怎样的?
崔宸龙:我目前一直保持较高仓位,并且在一季度回调后加大了权益仓位。未来将坚持新能源大方向不动摇,坚持长期投资。
朱然:预期不会有太大的仓位调整,整体仓位稳定。短期很难预测市场是否会再次回调,当前市场估值上已经处于底部区域。当前时点通过仓位控制波动的意义降低,积极寻找未来有潜力的结构性机会将是超额收益的关键。
赵晓东:我们是自下而上的选股型投资者,较少做仓位调整,近期仍然保持较高的权益仓位,对持仓的个股做了小比例调整,主要是从需求恢复出发加仓了一些消费股,以及止盈了部分金融类股票。
港股估值较A股更低
优秀标的具备中长期投资价值
中国基金报:你如何看港股市场的投资机会?哪些板块的行情值得期待?
周蔚文:总体来看,港股估值较A股更低。从结构上来看,港股市场有一些很优秀的大市值以及中小市值的公司。因为港股流动性折价的原因,使得公司估值较A股对应同类公司有较大折价。
短期内,港股作为国际市场,将继续受到国外资金影响。中长期而言,一些具有成长性的创新型及平台型公司,以及一些价值股,或将出现较明显的投资机会。
唐小东:对于港股市场,目前只想强调两个常识判断:第一、港股已经处于历史最低估值水平区间;第二、恒生指数、国企指数是可以代表中国经济的股票指数。当然港股对全球流动性的反馈会更加敏感,因此在美联储紧缩过程中,其波动性比A股更大,投资者参与的时候需要做好自身的风险评估。
从板块的角度,港股中大家十分关注的可能是互联网,随着国家对平台经济的监管进入相对平稳的阶段,互联网龙头公司的增长依然有不错的预期,而创新性公司也会更加活跃。除此之外,港股优质的消费、医药公司也会积极关注。
崔宸龙:港股市场目前估值也处于历史大底部,由于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以及年初香港疫情的冲击,目前的港股市场具有较高的长期配置价值。在港股市场中坚定看好相对于A股具有较高折价的新能源运营商,以及其他的新能源板块。
朱红裕:港股存在较为显著的投资机会,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陷阱,需要仔细甄别,可关注的方向包括科技、消费、服务业、物业服务等行业。
朱红:我认为经过近一年的调整,港股中一些优质公司的估值已经具备较好的投资性价比,对于长期资金具有较好的吸引力。已经调整较为充分的消费、科技龙头,能够提供稳定分红的高股息率板块等值得投资者重点关注。
朱然:恒生指数回调至19000点附近,接近过去十年的最低点位,估值上更是绝对底部,处于非常低估的状态。
但港股的风险主要在于美联储加息进程中的流动性风险,中美摩擦的政治风险,现阶段仍然较为谨慎,但一旦缓和将会迎来比较大的反弹机会。
当前时点港股市场可以左侧逐步布局,重点关注估值低位,格局优化的优质互联网平台企业,以及基本面强劲的科技和新能源板块比较有竞争力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