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又迎来一个医疗IPO——受台风影响,肿瘤创新药研发公司和誉医药延期到15日正式登陆港交所,收盘价为12.46港元/股,市值近90亿港元。
资料显示,和誉医药专注于肿瘤新药研发,重点聚焦小分子肿瘤靶向和肿瘤免疫药物。它的背后站着三位博士——徐耀昌、喻红平和陈椎,他们都曾在礼来、诺华、强生等跨国药企以及恒瑞、豪森等国内药企里面工作过。此外,恒瑞医药掌舵者孙飘扬在该公司担任独立非执行董事一职。
成立五年来,和誉医药获得了一众VC/PE的支持,包括汉康资本、礼来亚洲基金、国药资本、泰福资本、启明创投、中金资本、正心谷资本、淡马锡、GIC、礼来亚洲基金、中金资本、华平投资、凯雷投资、奥博资本和清池资本等国内外知名机构。IPO前,礼来亚洲基金持股11.16%,启明创投持股8.65%,淡马锡持股8.28%。
“老中青”三位博士联手
致力于创新药研发,做出90亿市值
和誉医药的故事,始于三位博士——徐耀昌、喻红平和陈椎。
因为他们分别生于50后、60后以及70后,他们也常被称为“老中青”组合。其实,他们之间渊源颇深,不仅都有过海外留学经历,还都曾在礼来、诺华、强生、默克等跨国药企以及恒瑞、豪森等国内龙头药企任职。
“牵头人”徐耀昌今年64岁。1982年7月,他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专业,后赴美深造,并于1988年7月获得芝加哥大学有机化学博士学位。他的职业生涯始于加拿大谢布克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员。1993年,他先后在制药公司礼来(Eli Lilly&Company;)担任高级有机化学家、化学研究主管。
这当中有个小插曲,徐耀昌在礼来任职期间,为了降低研发成本,寻求外包公司共同研发新药。彼时,他发现中国大学毕业生的薪资普遍为1000-2000元,博士3000元,远远低于美国人工的价格,性价比极高。
随后,徐耀昌带团队回国考察,将外包项目落在上海张江,但他打心底希望更进一步,能够带着团队去中国研发新药。遗憾的是,礼来当时制定的中国战略就是合作外包而非设立研发中心。
这对徐耀昌来说,有些受挫。转机出现在2005年,有一天,徐耀昌接到诺华研发总裁的邀请——希望徐耀昌帮助诺华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2007年1月,徐耀昌和诺华的另外两位中国同事再次来到张江,准备筹建诺华中国研发中心。
从公司选址、团队组建以及新项目建立和推进,徐耀昌同研发中心一起为诺华打造了一支优秀的研发人才队伍。然而,在诺华新药研发体系基本建立之时,徐耀昌准备离开。
这一次,他转战国内药企。2012年到2016年,徐耀昌担任豪森医药集团上海新药研发中心的总经理,这是一家制药公司,从事抗肿瘤、中枢神经系统及糖尿病等领域的药品开发。在翰森任职期间,徐耀昌还担任恒瑞-豪森医药研发委员会主席,这两家公司背后站着一对药圈夫妻孙飘扬和钟慧娟。在和誉医药的独立非执行董事一栏中,亦出现了孙飘扬的身影。
2016年,徐耀昌决定自己研发创新药,但靠自己单打独斗很难完成,于是他选择了两位创业伙伴——喻红平、陈椎。
喻红平,今年53岁,他先后获得清华大学的化学学士学位和理学硕士学位,并且在2000年11月获得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博士学位,还担任该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他先后在默克担任高级研究化学家、诺华担任一级高级研究员、上海翰森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担任副总经理。
陈椎最年轻,今年47岁。1997年5月,他获得德克萨斯大学生物化学学士学位,于2003年12月获得杜克大学博士学位。他的履历也十分丰富,先后担任美国雅培公司的高级科学家、诺华(中国)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的二级研究员、强生肿瘤学研究副总监。
就这样,三位博士跨越三个“十年”的至交,却追求一个共同的理想——新药研发。他们带着40多个科研人员,创建了和誉医药,开启了创新药研发之旅。
成立5年,如何撑起一个IPO?
成立于2016年,和誉医药致力于研究用于治疗肿瘤、感染、肝病及中枢神经类等多种疾病的创新药物。
招股书显示,目前,和誉医药已建立14种专注于精确肿瘤学和肿瘤免疫治疗综合组成的研发管线。其中,包含9项小分子肿瘤精准治疗,5项全面的小分子免疫肿瘤治疗,还有4种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分别是CXCR4拮抗剂,FGFR1/2/3抑制剂,FGFR4抑制剂,CSF-1R抑制剂。
此外,和誉医药计划于未来一到两年,提交十项目前处于临床前研究的专注于新靶点或作用方法的新药物的IND申请,具有成为解决重大未满足医疗需求的新型潜质。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全球肿瘤药物市场年增长率为10.5%,预计2035年规模将由2020年的1503亿元增长至6704亿元;中国的肿瘤药物市场预计将从2020年的28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00万元)增长至2035年的1455亿美元(9300万元人民币),复合年增长率为11.5%。其中小分子疗法占据绝大多数市场份额。
但截至目前,和誉医药尚未有产品实现商业化,且研发支出较大,因此处于亏损状态。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0年以及2021年第一季度,和誉医药的其他收入及收益分别为1270.5万元、1883.1万元以及198.0万元。同期期内亏损(净亏损)分别为1.34亿元、7.06亿以及1.23亿元。
对于2020年的亏损大幅增长,和誉医药解释称,主要是计入5.71亿元的其他开支,其中包括5.70亿元的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亏损。此外,其2020年的研发开支为1.33亿元。
完成4轮融资,VC/PE阵容豪华
他们为何都投了
一路走来,和誉医药获得一众VC/PE的支持。
IPO前,和誉医药一共完成四轮融资。2017年2月,和誉医药完成总额为2800万美元的A轮融资,由汉康资本领投,礼来亚洲基金、国药资本和泰福资本共同参与。时隔一年,2019年3月,和誉医药完成4200万美元B轮融资,由启明创投领投,知名国际主权基金、中金资本、礼来亚洲基金、正心谷资本、泰福资本等共同投资。
2020年3月,和誉医药完成7000万美元C轮融资,由淡马锡领投,现有投资方启明创投、汉康资本、GIC、礼来亚洲基金、中金资本、正心谷资本追加跟投。此次融资将用于支持公司管线内现有四个临床项目的推进,以及多个临床前项目的研究与开发。
今年1月,和誉医药再次完成1.23亿美元D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华平投资、凯雷投资集团、奥博资本、清池资本与某波士顿知名投资机构共同领投,原股东礼来亚洲基金、启明创投、淡马锡、汉康资本、中金资本继续加持,累计融资规模达到2.63亿美元。
此外,和誉医药本次赴港上市引入11名基石,包括LAV实体(礼来亚洲基金)、Aranda(淡马锡全资附属公司)、BlackRock、AIHC、Janchor Partners、Lake Bleu Prime、OrbiMed等,其中7家均为老股东。数据显示,IPO前,礼来亚洲基金持股11.16%,启明创投持股8.65%,淡马锡持股8.28%。
作为早期投资方,启明创投曾于2018年领投B轮、并连续参与C轮、D轮投资和誉医药,是上市前公司第二大机构投资方。
和誉医药是启明创投今年的第10个IPO。“作为早期投资方之一,启明创投见证了和誉医药的成长,公司拥有优秀的创始和管理团队,一流的研发能力及强大的临床研发管线”,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胡旭波表示,“我们相信和誉医药未来能成为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药研发企业,我们亦将继续支持和誉医药,为解决中国乃至全球患者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尽绵薄之力。”
参与和誉医药A轮投资后,汉康资本在C、D轮以及上市轮持续支持。谈及出手原因,汉康资本表示,徐耀昌博士是生物制药行业的资深老兵,曾经先后搭建了诺华上海研发中心和豪森研发中心,具有非常丰富的研发经验和运营管理经验。他的联合创始团队对于肿瘤精准治疗的生物学机制也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在公司设立之初就构建了清晰的管线和丰富的产品,包括FGFR系列和肿瘤免疫系列,开发出一批差异化的创新品种。汉康基于这些判断,在和誉成立的早期就发现并投资了公司。
华平投资合伙人、中国医疗健康投资负责人方敏对投资界表示:“和誉医药的成功上市是公司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一方面彰显了中国及全球肿瘤治疗药物市场的巨大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公司自身的领先优势。华平投资高度认可和誉医药在肿瘤小分子领域的研发能力,并坚信公司的产品管线拥有成为全球重磅药物的潜力。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和誉医药的未来发展,力争用创新与突破造福更多患者。”
“公司将以此次在港成功上市为契机,直面全球生物医药竞争的格局,书写公司快速发展的新篇章。未来,我们将抓住行业高速发展的机遇,不断优化升级研发队伍的水平,加速推进核心候选产品的开发,以更创新更有效的药物和优秀的经营业绩,帮助患者、回馈社会”,徐耀昌表示。
徐耀昌一直有一个新药研发梦。但新药研发的征途注定漫长,上市只是一个小小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