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开放:高水平蕴含哪些深内涵
——访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顾学明
光明日报记者 张翼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风险和不确定性加剧,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十四五”期间,对外开放的新要求是什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并对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出了范围、领域、层次等方面的要求。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顾学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十三五”规划纲要的“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到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一脉相承,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特色愈见明显。
以创新的方式扩大“朋友圈”
“十四五”期间,如何实现更大范围的对外开放布局?怎样进一步扩大国际“朋友圈”?顾学明指出,要继续推进与发达国家经济联系,并深入推进与更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交往。强化多层次沟通对话,以创新的视角和方式挖掘合作共赢潜力,拓展利益契合点,争取同更多的发达国家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矛盾冲突最小化,加快吸引全球创新资源和高端要素。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以更大的合作力度促进共同发展,整合各方优势和潜能,推动形成基建引领、产业集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综合效应,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共享发展和合作成果。继续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升双边开放水平,不断扩大自由贸易区网络,推进与相关国家的自贸区升级,加快构建全方位对外经济合作关系。
我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但对外开放东快西慢、沿海强内陆弱的格局依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顾学明表示,“十四五”期间,实现更大范围的对外开放布局,进一步优化国内开放区域布局,既在有优势地区加大开放开发力度,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又要有效优化中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布局,改变我国对外开放东快西慢、沿海强内陆弱的格局,加快形成沿海内陆沿边分工协作、互动发展的全方位开放新局面。
顾学明认为,要推进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以我国大市场优势,为各国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使我国成为吸引全球优质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增强国内产业和海外产业之间的联系,带动更多国家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等与产业发展相关的综合网络,塑造高起点介入、高端环节延伸的国际分工新格局,建立更符合全球分工新格局的“走出去”制度框架。
实现更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布局
“十四五”期间,实现更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布局有几个关键词:服务业、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开放高地和平台。
“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加快推动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结合国内数字经济发展实际,在数字经济、互联网等领域持续扩大开放,让更多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顾学明指出,“十四五”期间,将深入开展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改革创新,进一步破除跨境交付、境外消费、自然人移动等服务贸易模式下存在的各种壁垒,实施与跨境服务贸易配套的资金支付与转移制度;在告知、资格要求、技术标准、透明度、监管一致性等方面,规范影响贸易和投资自由便利的国内规则,进一步落实准入后国民待遇;促进外贸创新发展,加快推动对外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培育外贸新功能。
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需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开放倒逼改革,有利于进一步解放束缚和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环节,加快培育我国经济新动能,从而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更加突出制度型开放
“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更加突出制度型开放,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标准、管理等制度型开放延伸。”顾学明指出,“十四五”期间将不断对标国际先进规则与做法,加快完善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推进有利于培育新的竞争优势的制度安排,形成与国际高标准规则相衔接的经贸制度体系。
当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侵蚀国际秩序和国际规则,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受到冲击,主要西方大国回归传统的国家主义立场。作为负责任大国,从“十三五”规划的“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到五中全会提出的“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体现了我国对全球经济治理越来越重视,意味着“十四五”期间我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将更加主动。
顾学明认为,展望“十四五”,中国将在对外开放一以贯之的接力中,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合作共赢新局面,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更大力量,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07日 05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