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石油战争的后续影响,或许是颠覆旧世界格局的导火索。
2017年,31岁的穆罕默德·本·萨勒曼登上了觊觎已久的宝座,在伊斯兰教的“圣城”麦加,萨勒曼宣誓就职,成为沙特的新王储。
沙特王室成员的眼中,萨勒曼代表着“改变”。
萨勒曼一直致力于改变沙特对石油的依赖,朝着多元化方向转型;他还主导了对也门胡塞武装的军事打击行动;颠覆了传统的“兄终弟及”王位继承制度。
他的上位,除了自身杀伐果断,是个狠人,还有着诸多国内外盟友的支持。
首先,由于世界油价持续低迷,沙特财政压力上升,中东地区乱局持续。沙特面临的内外压力越来越大,王室掌权者不希望看到因为继承人问题发生内乱。
另一方面,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后,明显表露出对萨勒曼的支持态度。同时,美国也希望沙特早日完成继承人调整,巩固美沙同盟。
但让世界警察没想到的是,他亲手扶上位的沙特发动了“石油战争”,还把矛头指向了自己。
01 “情人”沙特
沙特这个“情人”,是罗斯福为美国找的。
1945年初,二战即将结束,美国对世界霸主的位置充满了野望。罗斯福参加完雅尔塔会议回国时,在途中军舰上接见了沙特国王伊本•沙特。
这位征服过沙漠的国王,所到之处都让人感觉到了极端的中东力量,他被西方盟友称为“自先知穆罕默德以来最伟大的阿拉伯人”。
情人节当天,美国人再次向沙特人秀了肌肉。沙特国王身着长袍,拄着拐杖,登上了“约翰·昆西”号巡洋舰。他向坐在轮椅上的罗斯福总统打招呼,然后两人就去了一间小屋进行秘密交流。
关于二人密谈的确切内容,两国政府没有正式对外公布。但有一项内容可以肯定,双方达成了一项公开的秘密协议:
确立“石油换安全”合作模式,美国保证沙特王室的安全和稳定。作为回报,沙特把石油当做“保护费”,并且让美国参与发展自己的石油工业。
美国对于石油的巨大需求,是从二战开始的。
1941年底美国正式参加二战,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耗着资源,沙特的石油对于美国人来讲愈发重要。1943年2 月,一些美国石油公司的负责人请求政府直接援助沙特,以确保“战后那里继续成为美国企业”。
为笼络沙特,罗斯福政府开始直接对沙特进行经济援助。美国也因为与沙特达成的协议保障了石油供应,使自身的国力得到迅速膨胀。
到了70年代初,由于越战等一系列因素,美国对世界的影响力大幅下降。197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美国必须找到黄金的替代品,将其与美元挂钩,如此方能使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能够继续下去。
作为工业基础资源的大宗商品石油,是最合适的选择。由此形成的石油美元环流,使得仅仅一纸信用的美元,在全球平稳运转了半个世纪。但是,石油美元体系却十分依赖中东产油国的配合。
因此美国历届政府一直与沙特保持同盟关系。沙特靠着石油暴富,自然招人觊觎。尤其是伊朗、伊拉克这些邻近大国,都有一统伊斯兰的想法。
尽管沙特的军事力量有所增强,但沙特作风偏软,不是伊朗对手。而且,伊朗、伊拉克除了有油,还有伊朗高原、两河流域的工农业支撑。反观沙特,除了石油,没有像样的产业。
美国对沙特强大的军事力量保护尤为重要,但也是有报酬的。2017年起,沙特计划在未来10年会向美国采购3,500亿美元军事装备。一年后,沙特采购的军备,就达到了125亿美元。
沙特不但为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提供了稳定的石油,还买了美国的武器,让美元转了一圈,又回到了美国的口袋里。
这样的“情人”真让人满意。
02 金钱毁了“爱情”
美国和沙特的“情人”关系,仅维系于双方的石油爱情,所以出轨很容易。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页岩油革命,使美国从最大的原油进口国之一,到2018年超过沙特和俄罗斯,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生产国。
有了页岩油的美国,就不再过分依赖沙特的石油供应。而且双方都想多卖石油,昔日的“情人”逐渐变成了“竞争对手”。
而美国出轨伊朗,更让沙特没有安全感。
美国与伊朗自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长期敌对。30多年来,美国不仅孤立、制裁伊朗,还多次扬言对发动军事打击。
但2013年“温和派”鲁哈尼当选伊朗总统后,对美国发动“魅力攻势”。8月中旬,鲁哈尼与奥巴马政府进行“信函外交”,美伊互动频繁。
《经济学人》杂志曾发表题为《他那最灿烂的微笑》的文章,讲述伊朗急速转变的外交政策。
伊朗态度的转变起了作用,2015年,伊核协议达成,奥巴马政府部分解除了对伊制裁。
尽管三年后,特朗普政府退出了奥巴马政府达成的《伊核协议》,重启对伊朗的战略压制。但是美国的出轨,让沙特觉得,这个“情人”不靠谱。
沙特开始为自己寻找后路,俄罗斯同样在页岩油革命中受到重创。作为全球产油大国,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占出口份额的60%,而油价自2014年来的断崖式下跌,让俄罗斯经济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2017年,沙特国王老萨勒曼成为第一个访问俄罗斯的沙特君主,与普京签订了能源和防务协议,以及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联合投资。
这标志着两国关系的好转。
2018年3月,沙特王储萨勒曼在纽约接受路透社采访时称,“沙特和俄罗斯正在努力从一个年度协议转为一个10-20年的协议,我们在大方向上已经达成一致,但细节上还没有。”
至此,沙特与俄罗斯的关系不仅限于石油利益。而且王储萨勒曼和普京的“私交”可能是促成这一石油联盟的重要因素。
2018年11月,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的G20峰会上,普京和萨勒曼的座位被安排在一起,两人击掌、握手,进行了热烈互动,震惊世界。
2019年,为准备沙特阿美上市,沙特又一次与俄罗斯联手限制石油产量,维持高油价,提高公司股票的估值。
金钱最终还是毁了美国与沙特的爱情。
03 捅美国一刀
面对美国的霸权,沙特和俄罗斯一直在忍让度日。
美国页岩油的大量生产、出口,造成石油过剩,使得石油价格在2014年从100美元上方大跌。
2016年底,为了把油价维持在每桶50-70美元的区间,沙特和俄罗斯才联手进行了持续的减产。
这样做的代价是,三年多来沙特与俄罗斯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而美国页岩油的份额却一直增长。
2018年,美国的石油产量占据全球石油市场的16%,与沙特、俄罗斯持平。到了2019年,美国的市场份额进一步上升至18%,超过俄罗斯和沙特的16%和15%,成功跻身全球第一大产油国。
此时的沙特和俄罗斯仿佛陷入了一个死局。只有减产才能维持高油价,但是减产会缩小自身的市场份额,拱手让给美国。这就仿佛是个死循环,除了反抗没有办法解决。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导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弱化,原油需求承压。若要维持油价,只能加大减产力度。
沙特、俄罗斯如何才能破局?需要引入“囚徒困境”概念来分析:
(1)沙特和俄罗斯妥协减产,像2017-2019年一样将市场让给扩产方美国,美国赢;
(2)沙特和俄罗斯任何一方率先减产,相当于将市场让给扩产方和美国,一方输,美国赢;
(3)沙特和俄罗斯都不减产,油价暴跌,双输,美国输更多。
所以,只有沙特和俄罗斯都不减产,才能用“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方式与美国抗争到底。
美国的页岩油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页岩油开采成本过高,在40美元/桶以上;俄罗斯的石油开采成本略高于沙特,但其成本仍然在20美元/桶以下;沙特产油成本最低。
因此,打价格战是无奈的选择。
3月6日,欧佩克与俄罗斯谈崩,无法达成进一步减产150万桶/日的协议。次日,沙特王储发动全面石油战争。大幅调低其不同级别的主要原油定价,削减的幅度是20年来最大。
3月9日,布伦特原油期货大跌超31%,从40美元/桶以上直接跌到了32.14美元/桶,纽约原油期货大跌27%,到了30.07美元/桶,美股三大股指期货崩盘并多次熔断。
因为供应超过需求的幅度过大,以及储油空间的紧缺,油价持续下跌。
4月20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暴跌,历史上首次转为负值,5月合约价格收报-37.63美元/桶,意味着如果进行实物交割,卖方不仅不收取费用,还向买方“倒贴”。
美国的页岩油产业在此轮油价暴跌中,元气大伤。
低廉的石油价格让美国不少石油公司面临债务偿还压力。除了怀丁石油、Yuma Energy,近期另外两家上市石油公司Chesapeake Energy、Denbury Resources也被曝出聘请了债务顾问机构。
据Rystad Energy的研究显示,如果油价持续在每桶20美元的低点,预计2020年美国会有140家石油生产厂商申请破产,2021年会有400家申请破产。
是谁给了沙特勇气捅美国一刀?只能从他的利益共同体里寻找答案。
04 如何收场?
从历史看,油价有三次主要暴跌。其中一次引发了“战争”,两次在产油国减产后油价企稳。
(1)1985-1986年
1985年8月,美国里根政府迫使沙特增产,向已显萧条的世界市场注入石油,打压油价,抑制西方的通货膨胀,使热钱回流美国股市并投入房地产市场。
随后,油价从1985年11月最高31.72美元/桶一路下跌67%到10.42美元/桶,仅用了3个月。
在10美元的油价下,苏联首先撑不住了。当时石油出口成了苏联支柱产业,油价暴跌造成苏联财政巨大损失,引发严重社会问题,加速了苏联解体。
其次,油价下跌1美元,伊拉克的损失就高达10亿美元。伊拉克欠下惊人债务,低油价让其无法偿还,使得萨达姆随后入侵科威特,引发海湾战争。
另外,美国产油区陷入严重衰退,多家金融机构倒闭,大量坏账引发在1987--1990的美国经济下滑。
(2)2008-2009年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原油需求出现连续两年负增长。
随后2008年7月至2008年12月,布伦特原油价格从创纪录高位144.49美元/桶跌至36.61美元/桶低点,区间最大跌幅75%。
之后,OPEC三次减产保价,各国政府积极救市,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经济逐步企稳。原油价格在2008年底触底企稳后迅速反弹,2009年5月原油价格回到60美元/桶,之后在2011年5月回到120美元/桶高位。
(3)2014-2016年
由于美国的页岩油产量迅速增长,欧佩克拒绝减产,选择增产试图将页岩油挤出市场,美国对伊朗的经济制裁解除,加之原油需求增速放缓,导致全球供需宽松,原油显性库存大幅累积。
随后,2014年6月至2016年1月,布伦特原油价格从115.06美元/桶跌至27.88美元/桶,区间最大跌幅76%。
之后,OPEC与俄罗斯等产油国组成减产联盟,自2017年开始减产180万桶/日,减产联盟一直持续至今。原油价格在2016年触底后缓慢回升,2018年初布伦特原油价格回到70美元/桶。
这次由供给端引发的油价暴跌下跌持续时间较长,且需要较长时间消化市场过剩,原油供给方需要与新增供给方在新的油价位置达到平衡。
从下跌的原因来看,此次油价暴跌堪比2014-2016年。也是沙特和俄罗斯试图把美国的页岩油挤出市场而主动打压油价。
值得注意的是,2014-2016年沙特用低价油挤出页岩油的策略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当时油价压得不够低,最低到27.88美元。然而只有当油价低于30美元时,页岩油企业才会出现负现金流。
而且自2014年后,由于服务业成本出现急剧通缩,且页岩油开采效率提高,因此面对较低的油价,页岩油产量保持比原先设想更大的弹性。
而这次的情形似乎有所不同。不但出现了负油价,而且纽约原油期货六月合约也跌到了10美元左右,堪比1985-1986年。
也就是说,此次沙特排挤页岩油企业市场份额的“石油战争”,很有可能成功。而后续影响,或许是此次事件将成为颠覆旧世界格局的导火索。
(作者: 孙嘉宝)